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儿童期虐待对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临床及个性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3 09:31

  本文关键词:儿童期虐待对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临床及个性特征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 童年期虐待 人格特征 防御机制 生活事件


【摘要】:目的: 儿童虐待是一个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抑郁障碍是受虐儿童较为普遍而典型的精神后遗症。抑郁症伴焦虑症状和(或)共病焦虑障碍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有学者提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是不同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的第三种疾病。因此,我们选取有儿童期虐待经历与无儿童期虐待经历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和心理学特征进行对照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有儿童期虐待经历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个性特征,为临床干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更为疾病的预防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严格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选取36例有儿童期虐待经历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50例无儿童期虐待经历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组时HAMD(24项)总分≥20分;HAMA(14项)总分≥14分。对所有病例使用一般资料问卷、HAMD、HAMA、CECA-Q、MMPI、LES进行调查评定,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临床现象学方面:有童年虐待的患者女性多、起病年龄早;两组家族史相似;临床症状较无童年虐待的患者重;生物学症状中有较高的性症状发生率;躯体化症状中有较高的心脏症状和植物神经症状;有较高的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发生率;儿童期有虐待经历的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其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绝望感等方面的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无虐待患者。 2.心理社会因素方面:人格测评显示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个性多为外倾情绪不稳定型,易出现冲动、攻击、敌意、自杀行为。有童年期虐待的患者其人格特征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非社会化,内外倾不明显,夸大,其情商及决策综合能力偏低,暴力倾向明显,交通肇事,酒精毒品成瘾的潜在危险性明显高于无童年虐待的患者,存在反社会倾向。在防御方式的使用上,有童年虐待的患者大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否认、退缩,转移和投射,常表现为幼稚性、冲动性、过分推卸责任。儿童期有虐待经历的患者负性生活事情总分及工作学习问题无显著差异,而家庭有关问题有显著性差异,有童年期虐待的患者高于无童年期虐待的患者。 3.儿童期虐待中情感忽视和性虐待是伴焦虑的抑郁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即儿童期虐待与伴焦虑的抑郁症相关联;情感忽视和性虐待在该病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 1.儿童期有虐待经历的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女性多、起病年龄早、临床症状重,躯体化中有较多的心脏症状、性症状及植物神经症状,认知障碍、绝望感、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2.儿童期虐待经历的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个性多为外倾情绪不稳定型,易出现敌意、冲动、攻击及自杀行为。其情商及决策综合能力偏低,暴力倾向明显,存在反社会倾向。有童年虐待的患者大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感受更多的家庭有关问题负性生活事件。 3.儿童期虐待与伴焦虑的抑郁症相关联,情感忽视和性虐待在该病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4.儿童期虐待经历导致抑郁症有更为严重的临床后果,心理治疗中应加强对儿童虐待问题的重视,注重个体化治疗,有针对性地纠正患者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加强对患者的绝望感症状的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其自杀风险,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预防疾病的复发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伴焦虑的抑郁障碍 童年期虐待 人格特征 防御机制 生活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4
  • 研究现状、成果11-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4
  • 对象和方法14-18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14-17
  • 1.1 研究对象14
  • 1.1.1 研究对象来源14
  • 1.1.2 纳入标准14
  • 1.1.3 排除标准14
  • 1.2 研究方法14-16
  • 1.2.1 评定工具14-16
  • 1.2.2 研究过程16
  • 1.3 质量控制16-17
  • 2 统计分析17
  • 2.1 建立数据库17
  • 2.2 数据分析17
  • 3 研究路线图17-18
  • 结果18-28
  • 1 有CA组与无CA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18-22
  • 1.1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性别分布18
  • 1.2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受教育程度分布18-19
  • 1.3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婚姻分布19
  • 1.4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是否与家人同住分布19-20
  • 1.5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收入分布20
  • 1.6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既往治疗分布20-21
  • 1.7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家族史分布21
  • 1.8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父母婚姻分布21
  • 1.9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起病年龄分布21-22
  • 1.10 伴焦虑的抑郁障碍患者年龄分布22
  • 2 临床表现比较22-24
  • 2.1 躯体症状按系统比较22-23
  • 2.2 生物学症状比较23
  • 2.3 心理学症状比较23
  • 2.4 HAMD评定结果23-24
  • 2.5 HAMA评定结果24
  • 3 人格特征评定结果24-25
  • 3.1 人格倾向比较24-25
  • 3.2 防御机制评定结果25
  • 3.3 MMPI因子量表分评定结果25
  • 4 负性生活事件评分结果25-26
  • 5 儿童期虐待和抑郁的关系26-28
  • 讨论28-34
  • 1 关于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28
  • 1.1 研究方法28
  • 1.2 分析方法28
  • 2 关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28-32
  • 2.1 基本资料分析28-29
  • 2.2 临床症状分析29-30
  • 2.3 个性特征分析30-31
  • 2.3.1 人格特征分析30
  • 2.3.2 防御方式分析30
  • 2.3.3 MMPI因子分分析30-31
  • 2.4 负性生活事件分析31-32
  • 2.5 童年期虐待与伴焦虑的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分析32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32-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9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39-40
  • 附录40-47
  • 综述47-69
  • 综述一 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研究47-62
  • 综述参考文献58-62
  • 综述二 儿童虐待与抑郁症的关系62-69
  • 综述参考文献67-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邹政,肖泽萍,张明岛,陈珏,徐勇;抑郁症的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4年04期

2 施慎逊;张明园;吴文源;陆峥;周天殟;张海音;刘义兰;赵靖平;孙学礼;李鸣;张宁;刘少文;陶明;李惠春;杨蕴萍;魏镜;季建林;赵宝龙;陈圣祺;瞿正万;;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9年04期

3 李鹤展;张亚林;吴建玲;杨世昌;李龙飞;周云飞;赵幸福;;210例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史调查及临床特征[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年03期

4 崔丽霞;罗小婧;肖晶;;儿童期创伤对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的影响:图式中介特异性研究[J];心理学报;2011年10期

5 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李箕君,张宁;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3期

6 肖勃;谢文娇;张帆;施壮炎;丘春柳;邱开封;;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9期

7 陶芳标;黄锟;SoonduckKim;叶青;孙莹;张承业;周雨生;苏普玉;朱鹏;;青少年心理病理症状及应对方式与童年期反复躯体和情感虐待经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6年09期

8 袁勇贵 ,张心保 ,吴爱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784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784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d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