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CD47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7:12

  本文关键词:CD47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噬血细胞综合症 转染方法 CD47 流式细胞术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摘要】:第一部分不同转染方法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细胞转染效率的比较 研究目的 从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两方面探讨不同转染方法对siRNA转染Jurkat细胞的转染效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 1.细胞培养: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Jurkat细胞,根据细胞生长情况,每2-3天进行换液、传代。 2.脂质体转染法: 2.1HiperFect○R转染试剂法: 取750ngsiRNA与12μlHiperfect○R转染试剂形成转染混合物,作用于Jurkat细胞24h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 2.2InstantFECT○R转染试剂法: 根据转染试剂与siRNA不同比分3组,分别为2μl转染试剂+30pmolsiRNA、与2μl转染试剂+60pmolsiRNA和3μl转染试剂+90pmolsiRNA,将形成的转染混合物作用于Jurkat细胞24h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 3.NucleofectionTM○R电转法 不同程序(CL-120、CM-137、CM-158、CM-189、CU-150和DG-150)刺激Jurkat细胞24h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 结果 1.脂质体转染中,HiperFect○R转染试剂法和InstantFECT○R转染试剂法的细胞活性分别为(0.90±0.029)和(0.91±0.025),NucleofectionTM电转法中CL-120、CM-137、CM-158、CM-189、CU-150和DG-150程序下细胞活性分别为(0.87±0.018)、(0.22±0.29)、(0.35±0.04)、(0.31±0.015)、(0.57±0.025)和(0.32±0.02)。脂质体转染的两种方法以及电转中CL-120程序下,该3组间两两比较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脂质体转染中,HiperFect○R转染试剂法和InstantFECT○R转染试剂法的转染效率分别为(0.22±0.04)和(0.17±0.05),NucleofectionTM电转法中CL-120、CM-137、CM-158、CM-189、CU-150和DG-150程序下转染效率分别为(0.82±0.008)、(0.32±0.02)、(0.09±0.04)、(0.15±0.025)、(0.75±0.057)和(0.33±0.028)。脂质体转染的两种方法以及电转中CL-120程序下,该3组间两两比较转染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从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两方面进行评估,NucleofectionTM○R电转法中的CL-120程序是一种转染Jurkat细胞的新的安全,有效的转染方法。 第二部分CD47在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研究内容 选用Jurkat细胞株和HLH患儿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胞转染、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技术手段,改变细胞CD47的表达水平,观察CD47的不同表达水平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研究方法 1.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体外培养:从HLH患儿骨髓中提取单个核细胞,以M-CSF诱导单个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待巨噬细胞诱导成功后,予IFN-γ和LPS刺激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采用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M1型巨噬细胞是否培养成功。 2.细胞转染法:详见第一部分Nucleofection○R电转法中CL-120程序。 3.流式细胞术: 3.1骨髓巨噬细胞培养鉴定,取不同时间(第5天,第8天)培养的巨噬细胞,,用CD11b-APC、CD14-FITC和F4/80-PE标记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巨噬细胞分化情况。 3.2取不同CD47siRNA转染72h后得Jurkat细胞,CD47-FITC标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膜表面CD47的表达情况。 4.U937细胞的活化:取2×104个U937细胞,并用20ng/mlIFN-γ和10ng/mlLPS刺激48h,用PBS洗3次后,备用; 5.细胞体外吞噬功能的检测: 取不同CD47表达情况的Jurkat细胞与活化的U937细胞或HLH患儿骨髓培养的巨噬细胞共培养2h,瑞士吉姆萨染色法检测细胞吞噬率,吞噬率=(200个巨噬细胞中吞噬Jurkat细胞的巨噬细胞数/200个巨噬细胞)×100%。 结果 1.巨噬细胞培养成功的鉴别方法:形态学方面,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M-CSF诱导后第7天出现了巨噬细胞的典型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后有(91.4±4.7)%细胞表达CD11b和F4/80;用20ng/mlIFN-γ和10ng/mlLPS刺激培养成功的巨噬细胞48h,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呈现长梭形,伪足较细长,为M1型巨噬细胞的典型形态,说明巨噬细胞培养成功。 2.流式细胞术比较转染不同si-CD4724h、48h、72h后细胞膜CD47表达,结果显示以si-CD47-3的抑制效果最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转染后24h、48h以及72h的CD47表达情况,发现以转染后48h抑制效果最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以活化的U937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si-CD47-1、si-CD47-2和si-CD47-3组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CD47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吞噬率做相关分析,结果发现CD47表达水平与吞噬率呈负相关(r=-0.925,p=0.001) 4.以HLH患儿和急性白血病(AL)患儿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细胞膜上CD47的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成反比,即CD47的表达越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越明显,并且与巨噬细胞的来源无关。在同一水平表达的的CD47,与对照组白血病患儿相比,HLH患儿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巨噬细胞体系; 2.不同位点的siRNA对CD47基因的抑制作用不同,以si-CD47-3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转染CD47siRNA不同时间中,以转染后48h抑制效果最佳; 3.以活化的U937细胞和HLH患儿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CD47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吞噬率呈负相关,与巨噬细胞的来源无关。 第三部分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研究内容 选用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HLH相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变化特点,评估HLH的早期诊断指标以及预后不良因素。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比分析好转病例、死亡病例的临床、实验室特点及治疗因素。 结果 1.将19例HLH患儿中分为好转组8例和死亡组11例,两组之间的热程、热峰、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的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实验室检查:比较死亡组与好转组之间的各项实验室检查,发现血象降低程度(P=0.033)、凝血功能异常(P=0.020)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异常(P=0.001)有统计学意义;异型淋巴细胞;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LDH、ALT、AST、IgG、IgA、IgM和β2微球蛋白、SF水平、EBV-DNA负载量、EBV抗体谱以及骨髓中找到噬血细胞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3.SF动态变化:8例好转HLH患儿随着病情缓解,SF也随之下降,11例死亡患儿中10例患儿随病情进展,SF随之升高,其中1例患儿随病情进展SF下降,该患儿发病以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症状。 4.将19例HLH患儿与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重症感染患儿用非参数假设下ROC曲线评价SF诊断HLH。SF的AUC为0.931,其中SF>10000.00μg/L时,敏感度为22.22%,特异度为100.00%,SF>3000.00μg/L时,敏感度为38.9%,特异度为100%,SF>1000.00μg/L时,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83.00%,SF>500.00μg/L时,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73.40%。 结论 1.血象降低的程度、纤维蛋白原降低的程度以及PT水平升高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 2.SF>3000μg/L时,可作为初步诊断HLH的可靠指标。 3.血清SF越高,越具有诊断为HLH的价值,但SF水平与预后无关,其动态变化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症 转染方法 CD47 流式细胞术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25.5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4
  • 前言14-17
  • 第一部分 不同转染方法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细胞转染效率的比较17-26
  • 研究内容17
  • 主要材料和试剂17-18
  • 研究方法和结果18-26
  • (一) 研究方法18-21
  • (二)结果21-26
  • 第二部分 CD47 在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26-36
  • 1. 研究内容26
  • 2. 主要材料和试剂26-28
  • 研究方法和结果28-36
  • 第三部分 噬血细胞综合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36-45
  • 1.研究对象和方法37-38
  • 2. 结果38-42
  • 3. 讨论42-45
  • 4. 结论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杰;王永为;曲银娥;李欣;;siRNA转染浓度和时间对HeLa细胞ANXA5表达的抑制作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刘晓民,徐莹,潘尚哈;猴免疫缺陷病毒外膜糖蛋白基因序列重组和突变克隆的转染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郭敏;郎明健;曾秋棠;杨汉东;闵新文;;质粒重组体在体转染大鼠心肌的可行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胡占升;于学江;;重组血管生成素-Ⅰ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转染和表达[J];山东医药;2011年15期

5 丰贵文,于立新,赵显国,张宏涛;脂质体介导NF-κB decoy ODN低温缺氧对ECV-304的转染及复氧后对其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5期

6 张海江,韩世炜,桑建利,何大澄;MCF-7细胞瞬时基因表达转染模式的建立[J];解剖学报;2005年02期

7 陈红;钱坤;张苏明;;不同转染方法及GFP表达载体对小鼠胚胎干细胞转染效率的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8 王巍;张晓希;刘新光;;两种常用转染试剂转染siRNA至HL-60细胞转染效率的比较[J];重庆医学;2011年04期

9 薛伟钢;鼠IL-4在体内显示有效的抗肿瘤活性[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0年01期

10 周晓彤;沈振亚;于曙东;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焦鹏;滕小梅;;三种阳离子转染试剂对小鼠血管瘤内皮细胞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的影响[J];江苏医药;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彤;;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小干扰RNA转染EOMA细胞时转染条件的优化[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袁即山;利天增;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潘姝;张珑娟;孔庆瑜;;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最佳转染条件:α_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实验[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士泽;张忠芳;张玉静;;凋亡蛋白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李幸;宫念樵;;不同转染方法抑制DC分化过程中AXL基因表达的效率比较[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潘俊杰;施海明;罗心平;李剑;梁旺;张进;马端;;U937单核细胞转染中几种不同方法的比较[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姚云清;张定凤;黄爱龙;唐霓;王波;;乙型肝炎病毒DNA转染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原代鸭肝细胞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袁即山;利天增;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潘姝;张珑娟;孔庆瑜;;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优化[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何星;李华;;三种转染试剂介导pGPU6/GFP/Neo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比较研究[A];2013年全国激光医学学术联合会议暨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整形美容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赵咏梅;刘林;陈幸华;孔佩艳;彭贤贵;刘红;王庆余;;小鼠TPO cDNA转染前后骨髓基质细胞TPOmRNA表达情况的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张桥;黄书文;鄢国平;;水溶性高分子保护的Lipofectamine 2000/DNA复合物的固相转染研究[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永新;阳离子聚磷腈衍生物的合成与修饰及其作为基因非病毒载体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陈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Nkx2.5、GATA4、TBX5启动心肌细胞分化机制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3 李晖;APOBEC3G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侯旭晖;转染siRNA特异性下调PAI基因表达抗血栓形成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瑜;含羟基的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基因传递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2 于建宁;脂质体法转染小鼠体细胞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3 陈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转染及其对肠瘘瘘口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邵明斌;转染外源性prohibitin在缺氧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5 许胜贵;BMP-2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软骨分化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6 寿奋勇;脂质体介导的pIRES2-EGFP-NT-3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张闻起;基于芳香共轭的两亲自组装肽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转染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董芳;Ad-GFP-NICD转染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动脉形成潜能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9 夏波;CD47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10 樊琼;转染窖蛋白1基因对脂多糖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及大黄素的干预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3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943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3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