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基于GC-MS技术探讨脓毒症新生儿血清标志物

发布时间:2017-10-05 07:02

  本文关键词:基于GC-MS技术探讨脓毒症新生儿血清标志物


  更多相关文章: 新生儿脓毒症 GC-MS技术 生物标志物


【摘要】:目的新生儿脓毒症(Neotala Sepsis)是一种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严重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阻断病程的进展,改善预后,但当前新生儿脓毒症诊断共识中的相关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及非特异性,因此临床上尚缺乏早期预警本病的有效指标。本研究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为基础的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建立新生儿血清样本代谢组学的检测方法,探究脓毒症组新生儿和非脓毒症组新生儿血清代谢产物差异,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群,以期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脓毒症提供新的指标,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实验一通过考察不同萃取剂、萃取剂不同取样体积比、不同内标液浓度、不同衍生化条件及进样方式和升温程序对代谢物图谱的影响,建立基于GC-MS技术的标本预处理及数据采集方法,并考察所建立方法的重复性和仪器的精密度。 实验二方法选择30例2012年01月—2013年02月在我足月NICU住院并且符合2005年国际儿科脓毒症会议新生儿脓毒症诊断共识的新生儿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在性别、出生胎龄、日龄、体重与病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除外感染的3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GC-MS技术获得两组代谢物总离子流图,利用仪器自带谱库NIST2008(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Databases,USA)进行代谢产物的鉴定,经去噪、峰检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借助模式识别软件,综合主要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分析方法及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实验一1.以400μl丙酮混合100μl氯仿作为萃取剂,0.25mg/ml作为内标液浓度,以90℃(45min)作为衍生化条件对标本进行前处理。 2.通过考察不同进样方式和不同升温程序对代谢物谱的影响确立了GC-MS的分析参数设置,即选用1μl(10:1)分流进样方式,柱箱起始温度为60℃(1min),以10℃/min上升至200℃(3min),再以10℃/min上升至300℃(5min)的升温程序。 3.一份样品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和一份供试品连续6次进样的总离子流图(Total Ion Chromatogram,TIC)色谱峰个数基本相同且10个主要共有色谱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在10%以内,显示方法学重复性和仪器精密度考察满意。 实验二脓毒症新生儿和非脓毒症新生儿的血清代谢产物在PCA和PLS-DA模型中的分布差异直观可见,结合t检验,与非脓毒症新生儿组相比,脓毒症新生儿组血清葡萄糖、乳酸、尿素、丙酮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含量升高,亮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棕榈酸、棕榈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含量降低,上述物质组成的判别式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100%,,约登指数为0.9333,符合率为96.66%。 结论1.本实验建立的基于GC-MS技术的新生儿血清代谢组学测试分析方法,前处理方法简单,重复性和仪器精密度良好,可用于新生儿血清代谢组学测试分析; 2.应用GC-MS技术可以反映新生儿脓毒症的存在; 3.本实验筛选的代谢产物群组成的判别式可用于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断。
【关键词】:新生儿脓毒症 GC-MS技术 生物标志物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20.597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6
  • 实验一 基于 GC-MS 技术的新生儿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16-31
  • 1. 材料与试剂16-17
  • 2. 实验方法17-18
  • 3. 结果与讨论18-25
  • 4. GC-MS 分析方法学考察25-28
  • 5. 内源性代谢产物的鉴定28-30
  • 6. 结论30-31
  • 实验二 脓毒症新生儿和非脓毒症新生儿血清代谢组学研究31-45
  • 1. 对象和材料、方法31-33
  • 2. 结果33-41
  • 3. 讨论41-45
  • 4. 结论45
  • 参考文献45-52
  • 附录一:个人简历52-53
  • 附录二: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53-54
  • 致谢54-56
  • 综述56-64
  • 参考文献61-6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哲;叶金花;;CRP指导抗生素治疗新生儿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06年01期

2 安娜;敖登高娃;;头孢噻肟-Cu(Ⅱ)-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2年02期

3 刘翠青,邢小芬;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年04期

4 张玉东;陈贻骥;;新生儿败血症实验诊断方法现状及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5 吴祖芳,堵国成,陈坚;放射型根瘤菌分批发酵生产辅酶Q_(10)的代谢特性和发酵动力学[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6 卜志平;;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评价[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07期

7 郝明,王强,黄会金,赵丽芳;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九江医学;2003年03期

8 张春花;;质谱分析技术在儿童代谢性肝病诊断方面的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07期

9 吴祖芳,堵国成,陈坚;从代谢流量分析角度探讨培养条件改变下对放射型根瘤菌WSH2601合成辅酶Q_(10)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10 曹清;周云芳;黄萍;孙建华;;339例新生儿败血症分析[J];中国药业;2007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玉庭;辅酶Q_(10)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泽建;宏观和微观代谢分析相结合的系统生物过程研究—维生素B_(12)发酵过程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枫;杂交骨髓瘤细胞培养过程的模型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奎;CHO细胞在Tubespin中的培养工艺及其代谢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杨秀娟;前降钙素与C反应蛋白在早期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中应用价值的探讨[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芳;细菌16S rRNA基因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细菌血流感染中的价值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4 刘霞;NICU早产儿细菌定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5 沈东霞;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应用价值探讨[D];浙江大学;2008年

6 郑君;光合细菌(球形红假单胞菌)发酵产辅酶Q_(10)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肖娴;代谢组学中体液核磁共振制谱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惠迎春;脑钠肽及氮端脑钠肽对新生儿败血症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D];兰州大学;2009年

9 徐运杰;鸡小肠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在饲料磷效价评定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焦建成;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败血症预后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5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975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