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亚临床感染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本文关键词:宫内亚临床感染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未成熟脑 亚临床感染 缺氧缺血 表观遗传 促红细胞生成素
【摘要】:背景与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亦呈逐年增高趋势。早产儿脑损伤主要包括脑室或脑室周围出血(PIVH)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其中PVL是早产儿脑损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缺氧缺血(HI)和感染是导致PVL或脑瘫的两个重要因素。虽然单一HI或感染不足以导致脑损伤,但在围生期两者联合作用可能会对未成熟脑造成严重损伤。孕母绒毛膜炎、胎膜早破及早产儿窒息缺氧等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均较常见,且常常同时存在。生后感染对HI的协同作用国外已有较多研究,而关于宫内亚临床感染对新生鼠HI是否具有增敏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报道,且其相关的动物模型也不完全成熟。因此,本实验首先建立宫内亚临床感染联合新生鼠HI动物模型,从MBP、MAP-2及TNF-a等方面证明脑损伤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验证EPO对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未成熟脑损伤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mRNA(HDAC1mRNA)表达水平变化,从表观遗传学方面探讨未成熟脑损伤可能的相关机制。 材料与方法 孕鼠分为LPS组和生理盐水(N.S)组,于孕15天分别腹腔注射LPS0.3mg/kg或等剂量N.S,继续饲养至分娩,称取新生鼠出生体重。5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HI组、LPS+HI组。根据是否采用EPO干预,将LPS+HI组分为LPS+HI+N.S组、LPS+HI+EPO组。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参照Rice等的方法并略加改进。采用乙醚吸入麻醉,分离并双结扎左颈总动脉,中间剪断左颈总动脉,缝合皮肤伤口后放回鼠笼恢复1h,而后将其放入湿化、含氧气浓度为8%的36℃恒温箱内40min即制成脑缺氧缺血模型,即HI组、LPS+HI组。对照组及LPS组动物只分离左颈总动脉,不进行动脉结扎和缺氧处理。干预组在HI前4h和HI后立即腹腔内注射EPO(5000U/kg)或等剂量N.S,每天用药1次,持续应用至HI后第4天(共5次)。 HI后6h、24h、7d处死新生鼠,留取脑组织。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中TNF-a及HDACs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MAP-2的表达及HI后7d(即12日龄)脑组织MBP蛋白含量,,MAP-2mRNA及HDAC1mRNA含量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 结果 1.不同处理组孕鼠及新生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N.S组与LPS组孕鼠活动量、饮食、仔鼠死产率等无差异,两组均未出现早产、死胎等。N.S组孕鼠分娩的新生大鼠出生体重(6.560.33g)与LPS组孕鼠分娩的新生大鼠出生体重(6.350.37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8,P=0.123)。 2. HI后TNF-a、MBP表达情况 HI后6h及24h,LPS+HI组新生大鼠脑组织TNF-a含量高于另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其余三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后7d,LPS+HI组的MBP表达水平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3. HI后MAP-2、MAP-2mRNA表达的变化 LPS+HI组MAP-2免疫组化染色在HI后24h出现散在坏死灶,其余3组均未出现坏死灶。LPS+HI组MAP-2mRNA在损伤后6h检测到表达降低,后逐渐升高,与另外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 EPO对未成熟脑损伤后的保护作用 HI后7d,LPS+HI+EPO组MBP的IOD值(131.592.24)明显高于LPS+HI+N.S组(103.36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未成熟脑损伤后表观遗传学变化 HI后6h、24及7d,LPS+HI组HDACs及HDAC1mRNA的表达水平均最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宫内亚临床感染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损伤具有增敏作用。 2. EPO对未成熟脑损伤后的脑白质具有保护作用。 3.宫内感染联合生后缺氧缺血所导致未成熟脑神经损伤的机制与表观遗传学改变有关。
【关键词】:未成熟脑 亚临床感染 缺氧缺血 表观遗传 促红细胞生成素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2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中英文缩略词10-11
- 图表清单11-12
- 1 引言12-14
- 2 材料与方法14-21
- 3 结果21-24
- 4 讨论24-30
- 5 结论30-31
- 6 附图31-37
- 7 参考文献37-42
- 早产儿脑损伤与表观遗传学42-55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 个人简历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旭;杨丽;王保捷;张国华;甄博;孙宏杰;王明;何柏林;;MAP-2在大鼠脑损伤后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2 李凯;陈刚;杨小朋;;少突胶质细胞在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关键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年04期
3 牛鑫;汪泱;殷俊辉;胡斌;郭尚春;何海燕;邓志锋;;HDAC家族基因在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年01期
4 陆亚东;刘登礼;贲晓明;;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24期
5 王维;孟智启;石放雄;;组蛋白修饰及其生物学效应[J];遗传;2012年07期
6 程秀永,乔丽丽,朱长连,王小阳,杨静丽;细菌内毒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增敏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2003年06期
7 洪世欣,李松,王太梅,赵凤临,林庆;小儿脑性瘫痪伴发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3年06期
8 俞惠民,袁天明,汤宏峰,李建平;宫内大肠杆菌感染导致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3年12期
9 李燕春;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年08期
10 陈刚;胡燕荣;钟杰;刘伟;李江;温林豹;李建新;杨小朋;朱沂;孙振柱;;孕鼠腹腔注射脂多糖合并缺氧环境造成宫内胎鼠脑部损伤[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9期
本文编号:983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98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