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重庆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2015年重庆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轮状病毒感染在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中的地位、临床特征、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基因型分型等情况,进一步探索RV感染流行病学规律,为识别轮状病毒感染、制定防治措施及研发最佳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标本采集:我们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后收集了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门诊的急性非血性腹泻儿童的大便标本515份,并收集患儿相关临床信息,利用胶体金法检测RV抗原,RV阳性标本进一步用RT-PCR扩增,扩增成功的产物送测序进行G(VP4)、P(VP7)基因分型。结果:本次研究共采集到515份符合要求的标本,(男293例,女222例),男:女比例1.3:1,胶体金法检测出RV阳性患儿220例,检出率为42.72%(220/515),男性患儿112例,阳性率38.23%(112/293),女性患儿108例,阳性率48.65%(108/222),男女患RV肠炎概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5.608,P0.05)。各个月份均有RV检出,以1-2月,11-12月为检出高峰,不同月份轮状病毒检出率有显著差异(χ2=53.659,P0.05)。RV阳性率最高的是13月龄—18月龄组(57.3%),最低的是6月龄组(30.7%),2岁以内婴幼儿占总阳性数的87.27%,5岁以下儿童占总阳性数的98.18%,不同年龄阶段rv阳性检出率具有显著差异(χ2=53.693,p=0.00)。rv肠炎患儿均有腹泻,3~20次/天,甚至有超过30次,78.6%将在发病后4天之内就诊。rv阳性患儿中有134例伴有呕吐症状(60.9%,134/220),41例(18.6%,41/220)仅伴有发热,56例(25.5%,56/220)伴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88例(40%,88/220)患儿仅伴有呼吸道症状,而无发热,经χ2检验分析显示呕吐与rv感染有密切相关性(p0.05),而发热与呼吸道症状等临床症状与r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p0.05)。220例rv抗原阳性标本中,有110例扩增成功(50%,110/220,并按照vp7(g基因型)和vp4(p基因型)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共检测出4种g基因型,依次为g955例(50%),g319例(17.3%),g13例(2.7%),g21例(0.9%),未分出型别的32例(29.1%);2种p基因型,p[8]105例(95.5%),p[4]5例(4.5%);6种g/p组合基因型,g9p[8]53例(48.2%),g3p[8]18例(16.4%),g1p[8]3例(2.7%),g9p[4]2例(1.8%),g3p[4]1例(0.9%),g2p[4]1例(0.9%)。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重庆地区rv感染率仍较高,且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要被感染人群,尤其以6月-2岁婴幼儿为主。rv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寒冷干燥的11月、12月、1月为发病高峰期。呕吐是rv感染除腹泻外的另一相对特异性症状,而部分病例还伴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g基因分型以g9为优势流行株,其次是g3、g1、g2,p基因型以p[8]为主,其次是p4],未检出p[6],g/p组合基因型以G9P[8]为主要优势流行株,其次是G3P[8]、G1P[8]、G9P[4]、G3P[4]、G2P[4]。RV基因分型结果与其他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结果不一致,尤其是G基因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但P基因型相对稳定,仍以P[8]占主要优势。本研究为重庆地区引进有效疫苗以及研制最佳疫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 基因分型 疫苗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5.1
【目录】:
-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4-5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5
- 1 材料与方法15-19
- 1.1 研究对象15
- 1.2 实验材料15-16
- 1.3 实验方法16-19
- 2 结果分析19-26
- 2.1 轮状病毒感染情况19-23
- 2.2 轮状病毒基因分型结23-26
- 3 讨论26-30
- 全文小结30-31
- 参考文献31-36
- 文献综述36-45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丽舒,章青,谢华萍,林思恩,吕红霞,童志礼,方肇寅,唐景裕,胡海宽;1999~2000年卢龙县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09期
2 郭明荣,李晓黎,常慧;2001-2002年枣庄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调查[J];疾病监测;2004年07期
3 元茵;;硝唑尼特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有效[J];现代医院;2006年08期
4 狄薇;冯静;刘惠莉;;微波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5 高慧敏;;4~9月16例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报告[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6 吴瑛;金玉;汪凤仙;梁耀军;;轮泻停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104例[J];中医杂志;2007年11期
7 洪淑芳;;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13期
8 许少琼;;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85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33期
9 骆仕君;;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2011年03期
10 张君红;郭秀梅;;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护理体会112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建春;;老药新用治疗婴幼儿秋季轮状病毒腹泻[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邓朝晖;许春娣;陈舜年;;新生小鼠轮状病毒腹泻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致病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3 孙长琴;王永霞;楚冬梅;;免乳糖奶粉应用于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早期不同时相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4 沈蕙;王蓓;顾红英;徐勇;;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军华;刘作义;;轮状病毒腹泻发病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卫青;杨燕;;130例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发病特点及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孙利伟;黎伟明;王承训;杨显达;马岩;刘娜;方肇寅;刘愉;邓琳菲;贺岩;赵艳玲;田玉玲;李丽红;张晓杰;;长春市2005-2010年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8 孟庆海;罗加伦;柯世荣;李志仁;朱玉芝;;轮状病毒腹泻电镜检查判断指标的研究[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9 赵丹洋;华亮;赵明奇;;广州地区儿童医院感染轮状病毒腹泻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10 杨继红;;武汉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廿一世纪微生物学发展前沿与应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倪娜;冬季轮状病毒腹泻进入高发期[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2 灵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带来巨大社会负担[N];保健时报;2005年
3 赵静;美国 治轮状病毒腹泻口服疫苗可省钱[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张彦;混合性尿失禁手术 长期疗效不佳[N];保健时报;2005年
5 齐建荣;别让“秋泻”伤了孩子[N];保健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公捷;“秋泻”又来了[N];保健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玉侠;上海地区儿童社区及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素华;吉林省五岁以下住院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危险因素的调查[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鄢小琼;2015年重庆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3 沈蕙;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李跃;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宋晓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特征和G、P血清型分型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刘艳;温中运脾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顾红英;苏州地区A组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98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99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