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18-02-11 23:38

  本文关键词: 脑卒中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超声 出处:《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特点,比较斑块各项超声评估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组300例,为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对照组280例,为同期因"头晕、头疼"等症状就诊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及TCD检查。结果病例组以不规则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居多;病例组与对照组斑块均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发生率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经颅多普勒显示病例组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高。颈动脉超声联合TCD检查能更准确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病变。结论高频超声可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联合应用TCD,可弥补颈部血管超声无法评价颅内血管的不足,提升超声检查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otid artery ultraso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various ultrasound evaluation indexes of plaqu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ischemic stroke combined with carotid ultrasound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TCD). Methods 3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diagnosed by CT or MRI, and 280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diagnosed as "dizziness, dizziness, dizziness, dizziness, dizziness, dizziness and dizziness" in the same period. Carotid ultrasound and TCD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with headache and other symptoms. Results irregular hypoechoic plaques and mixed echo plaques were more common in the patients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most of the plaques occurred at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in the cas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incidence of calcification.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vascular sten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ranscranial Doppler imaging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Carotid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TCD can more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vascular disease of ischemic stroke. Conclusion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can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 Combined use of TCD can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in evaluating intracranial vessels, and enhance the value of enhanced ultrasound in evaluating ischemic stroke.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第306临床学院超声科;
【分类号】:R445.1;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凤菊;勇强;李治安;张勤奕;刘鹏;杨煜光;;颈动脉斑块超声图像低-无回声区预测脑卒中风险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霞;方彦鹏;于绍梅;胡小丽;彭孝春;张娴;范宇;;经直肠超声诊断52例前列腺癌分析[J];贵州医药;2014年01期

2 宋宇;夏稻子;曲晓霞;;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增生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3 丁文君;郭艳;于海晶;段园园;尹吉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李志海;李燕霞;陈燕娜;杨志勇;;超声造影与CT增强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对照性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5 彭红娣;黄钦山;;超声诊断在我院137例异位妊娠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年05期

6 陈圣;李建卫;吴松松;朱琳;吴道明;;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肾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14年02期

7 李煜;舒进田;宋永慧;;多普勒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中的临床应用[J];甘肃医药;2014年05期

8 高金霞;;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的超声诊断探讨[J];当代医学;2014年12期

9 朱爱民;;乳腺肿瘤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4年12期

10 宋英茜;陶冶;杨光;;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深;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与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岳蕴华;脂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分析及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培培;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与颈动脉狭窄程度、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付伟艳;盐酸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G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3 方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单百会;赤峰地区颈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随访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5 王慧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危险分层相关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6 董德晟;彝族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7 王胜军;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超声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8 谭昌洪;血清MMP-9和MCP-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李婷婷;抗ApoA1抗体IgG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3年

10 朱国乾;基于高频超声的机械扫描装置及数字扫描变换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超;吴一娜;曲乐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性质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预后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201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震;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2 黄如训;应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3 孙鑫贵;钙摄入与妇女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4期

4 曹玄林;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J];河北医药;2000年12期

5 温仲民,包仕尧;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6 黄如训;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7 戚晓昆,朱克;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8 扈林,张燕,师允坤;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01期

9 黄立新;抗栓灵含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0年01期

10 马丽媛,赵勇,王兴宇,刘力生,刘一仙;凝血因子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艳;张晓莺;何瑛;李燕云;徐隽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袁荣峰;谢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泽军;褚泰伟;刘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脑卒中示踪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春;吴玉泉;卢小军;郑峗;张金彭;童辉;;高龄多动脉狭窄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度分析[A];第三届江浙沪三地老年医学高峰论坛暨2012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金友雨;臧秋玲;郑晋华;叶祖森;韩钊;肖美娟;王苹莉;;缺血性脑卒中各病因学亚型发病时间的探讨[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孙绍洋;陆正齐;;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非急性期血压控制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郭吉平;黄久仪;曹奕丰;杨永举;王桂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前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特征[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汪丽;齐国先;;急性心肌梗死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峗;吴晓牧;;卒中后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葛宗渔 整理;远离缺血性脑卒中要把“坏胆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讯;未来三年我国将完成100万人脑卒中筛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附二医脑科康复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N];温州日报;2005年

7 杨声瑞;赵强;预警脑卒中发生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缺血性脑卒中要对症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付东红;血压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蓝天;脑卒中不等于脑出血[N];民族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平;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叶青;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及候选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芳;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马丽媛;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5 王兵;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6 刘学东;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7 齐志伟;缺血性脑卒中诱发肠屏障改变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杜丹华;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家族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白玉龙;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韩登峰;新疆汉族、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与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酶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征瑜;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会芹;151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D];延边大学;2008年

3 李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4 郭金;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志强;循环内皮祖细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小良;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李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D];南华大学;2007年

8 刘潇强;血清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9 谭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10 徐营营;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04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504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1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