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肌肉组织疲劳过程的超声衰减特征

发布时间:2018-03-26 04:34

  本文选题:超声波 切入点:幅度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基于超声波在生物软组织中的传播机理以及肌肉疲劳过程中组织厚度、弹性等特征的变化,研究了超声衰减特性与肌肉疲劳过程的相关性,理论分析了超声波幅度随肌肉疲劳的变化规律。设计针对右肱二头肌的实验,探讨了激励声波在逐渐疲劳的组织中传输的响应规律。同步采集表面肌电信号,研究肌肉疲劳过程中肌电信号与超声衰减特征的相关性。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在肌肉疲劳过程中,随着疲劳程度的增强,超声波传输后平均能量幅度逐渐减小,其减小趋势满足指数衰减规律,同时同步采集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呈线性增加趋势。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pagation mechanism of ultrasonic wave in biological soft tissue and the changes of tissue thickness and elasticity during muscle fatigu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ltrasonic attenuation and muscle fatigue was studied. The changes of ultrasonic amplitude with muscle fatigue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experiment is designed for the biceps muscle of right brachium, and the response of excitation sound wave in the tissue of fatigue is discussed.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ignals are collected synchronousl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MG signal and ultrasonic attenuation during muscle fatigue is studi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energy amplitud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atigue degree. The decreasing trend satisfies the law of exponential attenuation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RMS) value of synchronous surface EMG signals increases linearl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974128,112742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GK20131009)
【分类号】:R4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葛树旺;陈松林;付圣灵;朱宏宇;宋昱;杨磊;;手臂静态姿势负荷的肌电实验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年04期

2 张佑琏;马国际;;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年01期

3 王健,杨红春,刘加海;疲劳相关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的非疲劳特异性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01期

4 他得安,王威琪,汪源源,余建国;超声背散射系数评价松质骨状况的可行性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5年05期

5 ;Evaluation of upper limb muscle fatigue based on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刘建红,宋刚;sEMG技术在评价运动性疲劳方面的方法及应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2 何方成;;复合材料孔隙率的超声检测方法探讨[J];材料工程;2009年S1期

3 廖长义;王华;周慧婷;汤旭东;;基于振荡波数的浅表软组织界面信号特征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4 杨琳;胡泽;;小型录音棚中的建筑声学设计[J];电声技术;2014年05期

5 李圆圆;张万寿;陈丽;;表面肌电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6 夏雪宝;向阳;王校青;吴绍维;;基于波叠加法的声辐射阻计算研究[J];船舶力学;2015年Z1期

7 赵婷婷;严碧歌;;超声诊断松质骨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8 张佑琏;马国际;;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年01期

9 黄凯;他得安;王威琪;Lawrence H.Le;;基于反向滤波器的倒谱法估计平均骨小梁间距[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年06期

10 ;Evaluation of upper limb muscle fatigue based on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正罡;他得安;;弹性模量对长骨中超声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包海涛;朱林剑;孙守林;;基于感觉的智能肌电假手控制系统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邹俊忠;严凯;王蓓;王行愚;;基于EMG感知信息处理的医疗辅助机器人控制信号提取[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房敏;姜淑云;孙武权;洪水棕;刘鲲鹏;;推拿对颈部体表变形影响试验研究[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5 谢承红;胡霰;;我国下肢加压运动装备市场销售品牌研究[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田亚琦;闵一建;;皮脂厚度对肌声测量影响的研究[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Ⅱ)[C];2012年

7 王琳;张宁宁;付荣荣;王宏;;颈部疲劳表面肌电信号的分析与研究[A];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 & 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敏宗;金江明;卢奂采;;刚性面球形传声器阵列结合近场声全息方法重构车辆内部声场[A];2012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张德泽;李颂文;;不同性质物体的反向散射强度分析[A];2014年水声对抗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卢斯荣;魏杨;张西凌;;双无源辅助低频辐射组合式带通扬声器系统分析[A];2014’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方印;基于小波分析的针刺缓解腓肠肌群疲劳的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朱云红;表面肌电图检查在评估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未小会;管道积液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丛晓妍;挖掘机驾驶室舒适度评价[D];山东大学;2011年

5 马国际;功率自行车不同踏蹬形式运动中下肢肌疲劳sEMG的变化特征[D];苏州大学;2011年

6 滕启斯;基于超声波周向扫描的排水管道检测系统研究[D];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年

7 叶伟;静态运动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的生理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8 颜芳;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分析及肌疲劳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陈侃贞;持续最大随意运动期间脑电信号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永富;基于超声与CPLD的高精度位移检测[D];河海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奎,刘建红,宋刚;sEMG技术在评价运动性疲劳方面的方法及应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2 王瑞元,卢鼎厚;极限负荷斜蹲过程中股外肌肌电信号变化及针刺和静力牵张对其恢复过程的影响[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3 李晓慧;功能性运动服装的前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汪洁;表面肌电图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与限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5年04期

5 葛树旺;陈松林;付圣灵;朱宏宇;宋昱;杨磊;;手臂静态姿势负荷的肌电实验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年04期

6 于连生;利用超声共振法测量声速和声衰减系数[J];海洋技术;1999年03期

7 王笃明,王健,葛列众;肌肉疲劳的sEMG时频分析技术及其在工效学中的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5期

8 杨健群,姚素英,李洁,徐永忠,马治家;肌电在手控操纵作业工作负荷评价中的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7年06期

9 王清远,Pidaparti R M;骨疲劳损伤研究[J];力学进展;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伟;静态运动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的生理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琳;;精神压力会致肌肉疲劳[J];建筑工人;2013年06期

2 巩望松;;实时快速傅里叶转换用于监测肌肉疲劳[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4期

3 郝国君 ,胡中楫;肌肉疲劳微机监测系统[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0年01期

4 凌烽,王公瑞,卢晓,李兵仓,李曙光;局部肌肉疲劳的无创监测[J];医用生物力学;1996年01期

5 刘建立;短跑训练中肌肉疲劳的生理特点及恢复[J];少年体育训练;2003年05期

6 ;揿皮针对肌肉疲劳的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年01期

7 尚西亮;鲍苑苑;任惠民;陈世益;;碳酸酐酶Ⅲ在疾病和肌肉疲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生命科学;2011年05期

8 王苹;;用肌电图的能谱分析测量不同收缩水平下的肌肉疲劳程度[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1年01期

9 李涛,,王竹,吴小明;肌电功率谱中心频率与肌肉疲劳的相关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10 高崇玄;维生素B_6对肌肉疲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治家;姚素英;;一种评定肌肉疲劳的方法[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2 袁慧仪;任能博;;利用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多种手法监控肌肉疲劳[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李秀荣;陆世添;张立;;NIRS测量的肌氧含量与EMG参数在肌肉疲劳时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田石榴;刘宇;彭千华;;老年人肌力流失与肌肉疲劳的肌动图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5 丁留成;;浅谈对颈椎病的认识[A];2002反射学全国研讨会会议交流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康比特运动营养研究所 孙凤华;“吃”掉肌肉疲劳[N];中国体育报;2008年

2 陈关瑚;防“腰突”注意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3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金昱 郭新彪;极限运动的疲劳与营养[N];健康报;2000年

4 ;强运动后不要洗冷水澡[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5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赵厚薇;夏天洗脚也要用热水[N];健康时报;2005年

6 王智;运动帮你入睡[N];健康时报;2004年

7 上海体育大学 史仍飞;关节不适别练动感单车[N];健康时报;2009年

8 晓卫;咖啡有时不“友善”[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田振华;旅途伸展操[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10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南湖分院 陈继英 副主任医师;高枕低枕均增忧[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余慧杰;具有生理学特性的高精度人体肌肉疲劳建模及其在手臂屈伸运动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乌萨马(Usama Jasim Naeem);根据肌电图(EMG)信号评估人手臂肌肉力和肌肉疲劳的人工智能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郭峰;指屈肌次最大随意等长收缩诱发疲劳过程中中枢神经电生理学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尚西亮;碳酸酐酶Ⅲ与肌肉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疲劳消除作用的初步观察[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宁艳;局部肌肉疲劳的肌电和脑电反应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2 叶伟;静态运动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的生理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张非若;重复性作业上肢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6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666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