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会阴超声观察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
本文选题:经会阴超声 切入点:盆腔器官脱垂 出处:《广州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经会阴超声观察产后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解剖学变化,分析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尿道及膀胱支持结构损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探讨产生不同膀胱尿道角和尿道旋转角的解剖学基础,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盆底超声检查并能完成有效Valsalva动作的152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应用经会阴超声获取静息状态下盆底正中矢状面二维图像及三维图像,最大Valsalva动作下盆底正中矢状面二维图像。根据是否脱垂将受检者分为:未脱垂组和脱垂组。再根据前盆腔器官脱垂Green分型法[1],将脱垂组分为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在二维图像上测量以下超声数据: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后壁最低点、尿道内口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在三维图像上获得最小裂孔平面并在该平面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阴道前后壁厚度、阴道横断面面积。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膀胱尿道角及尿道旋转角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有152例受检者完成有效Valsalva动作。其中未脱垂组30例,脱垂组122例。脱垂组中GreenⅠ型44例,GreenⅡ型37例,GreenⅢ型41例。(2)不同分组受检者尿道及膀胱移动度的比较:(1)未脱垂组静息/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及膀胱后壁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均较脱垂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Green分型组间静息状态下尿道内口及膀胱后壁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Green分型组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及膀胱后壁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的垂直距离比较: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GreenⅡ型组和GreenⅢ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分组受检者尿道及膀胱支持结构功能二维超声表现比较:(1)未脱垂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较脱垂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Green分型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的比较: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GreenⅡ型组和GreenⅢ型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Green分型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比较: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分组受检者尿道及膀胱支持结构功能三维超声表现比较:(1)未脱垂组和脱垂组间阴道横断面前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未脱垂组阴道横断面面积大于脱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GreenⅢ型组阴道横断面面积小于其他Green分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reenⅠ型组和GreenⅡ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未脱垂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脱垂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Green分型组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GreenⅠ型组与GreenⅡ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Green分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膀胱尿道角及尿道旋转角相关性分析:(1)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大小与静息/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阴道横断面面积呈正相关,与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呈负相关。(2)尿道旋转角大小与静息/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阴道横断面面积、肛提肌裂孔面积呈正相关。结论:(1)经会阴超声可以观察多种尿道及膀胱支持结构损伤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可重复性好。(2)不同Green分型患者尿道腹侧的支持力均有损伤。(3)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肛提肌功能损伤,各Green分型中GreenⅢ型患者肛提肌功能损伤较严重。(4)未脱垂组和脱垂组最小裂孔平面的阴道前后壁厚度无明显差异。GreenⅢ型患者阴道前壁对尿道膀胱的支持面变小。(5)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和尿道旋转角大小是多种尿道膀胱支持结构共同作用的体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11.2;R4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万兴;盆腔器官脱垂的发展与回复:对绝经后妇女的纵向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年05期
2 许侠;;盆腔器官脱垂并不一定是慢性和进行性的[J];国外医学情报;2004年06期
3 金玲,王建六,张晓红,王世军,魏丽惠;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4 王建六;;盆腔器官脱垂治疗现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年01期
5 杨玲玲;李亚里;;盆腔器官脱垂评估方法及特点分析[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7年02期
6 宋岩峰;;老年妇女盆腔器官脱垂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年11期
7 龚飞凤;訾聃;黄林;杨英捷;;盆腔器官脱垂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29期
8 戴毓欣;朱兰;郎景和;;盆腔器官脱垂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年05期
9 王静怡;朱兰;;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年08期
10 汪香梅;姚小玲;;阴道旁修补联合桥式修补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国策;李华山;王晓锋;;盆腔器官脱垂的动态MRI研究进展[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2 崔国策;李华山;王晓锋;;盆腔器官脱垂的动态MRI研究进展[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3 金玲;王建六;魏丽惠;;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许海楠;夏志军;;盆底支持结构形态异常与盆腔器官脱垂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5 郭延荣;蔡贤君;;17例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方法近期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6 马庆良;蒋国静;;盆腔器官脱垂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孙秀丽;杨欣;王建六;;应用猪小肠粘膜下层生物网片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8 刘培淑;马延慧;徐颖;孙丙辉;林荭;;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9 杨欣;蒋励;王建六;;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后下尿路症状的变化与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和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朱艳;靳立旭;;Prolift盆底悬吊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临床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实习生 李宁 本报记者 周芳;怎样应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N];吉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冉;女性盆底组织形态学及盆腔器官脱垂力学机制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毛丽华;miRNA及miRNA作用靶点基因多态性与盆腔器官脱垂易感性关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3 张桓;宁夏回族地区盆腔器官脱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王琦璞;盆腔器官脱垂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5 王小红;盆腔器官脱垂中医相关发病因素及气虚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王静怡;盆腔器官脱垂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戴毓欣;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盆腔器官脱垂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文磊;经会阴超声观察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D];广州医科大学;2017年
2 朱明U,
本文编号:1692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69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