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小鼠放射性涎腺损伤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4 04:42

  本文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小鼠放射性涎腺损伤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四军医大学》 2014年

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小鼠放射性涎腺损伤的实验研究

胡翰青  

【摘要】:【背景】 头面部颈部恶性肿瘤日益多发,手术治疗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很多患者仍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其中主要并发症之一就是导致与癌肿位置毗邻的正常腺体组织受损,从而致使涎腺正常功能出现损害,引起口干症,黏膜慢性炎症,猛性龋齿等多种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技术限于对症治疗,治标难治本。近年来组织工程中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广泛研究为涎腺组织再生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目的】 研究脂肪来源干细胞(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对放射性损伤涎腺的治疗作用。观察注射ASCs能否体内转分化为腺泡细胞,重建涎腺的分泌功能,促进涎腺再生。为ASCs复合体治疗涎腺再生提供实验基础及对照。为涎腺功能障碍和涎腺损伤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 1.建立小鼠涎腺局部放射损伤动物模型:选取60只6周龄雌性C57小鼠,麻醉后下颌下腺局部照射。实验组分成5组,每组10只小鼠,直线加速器分别给予单次12Gy,15Gy,18Gy,21Gy,24Gy的下颌下腺局部照射,另设一组空白对照组,数量同为10只小鼠。SPF条件饲养,观察放射后生存情况;测体重,测血常规;放射前,放射后3月及6月测定各组小鼠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取各组小鼠下颌下腺切片,行组织学检测,内容包括HE染色、PAS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检测。观察放射后涎腺受损情况。测定建立小鼠涎腺局部放射损伤模型最佳剂量及干细胞体内移植的最佳时间节点。选取最佳照射剂量行小鼠下颌下腺局部照射,建立小鼠涎腺局部放射损伤动物模型。 2.小鼠ASCs体外分离、培养和相关鉴定:取材动物选择2周龄雄性C57小鼠,无菌条件下手术切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常规消化,分离及培养细胞。测生长曲线,细胞表面标志物等,体外行细胞成脂及成骨诱导并做鉴定。 3.体外荧光标记小鼠ASCs,将其注射到动物模型体内进行细胞归巢示踪实验:选取两种C57小鼠ASCs,分别为普通C57小鼠及GFP转基因C57小鼠。DiI及DEPI荧光染料对普通C57小鼠ASCs行体外染色。GFP转基因C57小鼠ASCs仅体外行DEPI荧光染色,观察结果并拍照。分别将荧光标记的普通小鼠ASCs及GFP转基因C57小鼠ASCs尾静脉注射至动物模型小鼠体内。将DiI标记的小鼠ASCs直接注射到动物模型小鼠下颌下腺周围,24h后切取动物模型下颌下腺组织制成冰冻切片,DEPI荧光染料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4.研究尾静脉及腺体局部直接皮下注射ASCs对治疗小鼠放射损伤涎腺的作用:共设5组,A:正常对照组;B:NS+尾静脉注射组;C:ASCs+尾静脉注射组;D:NS+腺体局部注射组;E:ASCs+腺体局部注射组。功能学检测:完成干细胞注射3个月后对各组小鼠的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进行测定,统计学分析。组织学检测:各组小鼠下颌下腺切片,HE染色、PAS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检测。测定细胞凋亡指数。观察动物模型腺泡细胞再生情况。 5.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成功构建小鼠涎腺局部放射损伤动物模型:局部放射剂量的大小与小鼠全身影响及下颌下腺损伤程度成正比关系。18Gy局部照射后小鼠体重及血细胞测定基本正常,但下颌下腺损伤严重,下颌下腺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分别下降66.7%及64%。HE染色及PAS染色显示腺泡数量明显减少。透射电镜观察见浆液细胞水肿变性。细胞凋亡检测显示有大量凋亡细胞,凋亡指数为24±4.1%。相比18Gy照射3月,18Gy照射6月后腺体损伤进一步加剧,小鼠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持续下降。HE染色及PAS染色显示腺泡数量进一步减少。浆液性细胞严重变性,染色质边集,胞核固缩。细胞凋亡指数51.9±3.9%,与18Gy照射3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培养出小鼠ASCs,完成相关鉴定: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呈漩涡状排列。生长曲线呈S型;流式细胞分析CD29、CD90、CD44表达阳性,CD31、CD45、CD34表达阴性;成脂及成骨分化诱导结果鉴定均为阳性。 3.尾静脉及腺体局部直接皮下注射ASCs混悬液后,在小鼠放射性损伤涎腺组织中发现标记的ASCs:DiI及DEPI荧光染料染色体外对ASCs标记成功。荧光标记的普通小鼠ASCs及GFP转基因C57小鼠ASCs尾静脉注射至动物模型小鼠体内后在小鼠下颌下腺出现;涎腺组织中也发现腺体局部注射标记的ASCs。 4.完成脂肪来源干细胞注射后动物模型受损涎腺组织功能学及形态学改善。 ①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C组及E组相较B组及D组明显增加,但较A组(正常对照组)仍低,C及E组分别与其他各组统计学比较均有差异(P<0.05),C组与E组,B组与D组两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各组HE染色及PAS染色结果显示C与E组相较B及D组腺泡明显增多,组织形态改善。但较A组比较仍有差距。 ③下颌下腺体组织电镜超微结构:A组下颌下腺浆液细胞结构正常。B组及E组可见浆液细胞水肿变性坏死,核固缩,酶原颗粒明显减少。C组及F组,腺泡损害较轻,酶原颗粒较丰富,细胞水肿较轻。浆液细胞结构基本完整。 ④各组细胞凋亡检测:凋亡指数A组0+4.4%,B组49.5±5.6%,C组31.7±3.6%,D组52.1±4.9%,E组27.6±6.4%。 B组,C组,D组,E组分别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E组,B组与D组两两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C组与B组,D组比较、E组与B组,D组比较统计学分析均有差异(P<0.05)。 【结论】 1.动物模型18Gy局部照射组小鼠下颌下腺受损明显,但全身影响较小。18Gy是建模的最佳局部照射剂量。确定此剂量为实验照射剂量,建立小鼠涎腺放射损伤的动物模型。局部照射后较长时间内腺泡细胞持续损失减少,照射后3月是进行干细胞体内移植的最佳时间节点。 2.ASCs含量丰富,取材方便,生长快,分化能力强,更易培养和消化传代,是不可多得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3.荧光标记ASCs体内注射后在小鼠受损腺体中出现了明确的干细胞归巢现象,证实干细胞能特异性归巢于小鼠受损涎腺组织。 4. ASCs尾静脉或腺体局部注射均可能体内转化为腺泡细胞,部分修复重建小鼠损伤涎腺功能及组织形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81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丽华;李龙;赵建辉;孙道才;刘乃彬;宋应亮;焦铁军;;大鼠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分化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3期

2 王红祥;赵湜;毛红;李宾公;邹萍;;脂肪基质干细胞对异基因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3 王艳;胡翰青;刘彦普;刘斌;梁军;王启明;;小鼠下颌下腺放射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2期

4 鲁峰;高建华;Rei Ogawa;Hiroshi Mizuro;Hiki Hykusoku;;Adipose tissues differentiated by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harvested from transgenic mice[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燚娜;侯玲玲;马月辉;关伟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年13期

2 张勇;赵建宁;;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10期

3 吕爱红;刘广益;王巧稚;;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损伤修复应用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年01期

4 胡翰青;王艳;邢红艳;梁军;王启明;刘斌;刘彦普;;脂肪来源干细胞在小鼠放射性损伤涎腺组织中归巢的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5 夏露;郭卫春;;脉冲电磁场对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3年38期

6 宁兆荣;郭延伟;李松;房殿吉;;脂肪干细胞复合载淫羊藿苷支架材料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7 谢诚;王代友;麦华明;曹阳;杨亦萍;卿海云;欧剑波;;~(60)Coγ射线照射后大鼠涎腺中Mre11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初步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8 骆虎;陈建民;赵红军;方振东;苏明海;贾小宝;;小型猪ASCs生物学性状研究及其骨组织工程应用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25期

9 常强;潘世杰;鲁峰;;促进脂肪组织工程再血管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年08期

10 汪婧;徐燕;;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廖云君;应用去分化脂肪细胞构建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勇;脂肪干细胞直接修复兔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3 周方宇;共培养兔髓核细胞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琳;人脂肪干细胞与可注射明胶微冰胶三维共培养及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谭新颖;可注射自体脂肪颗粒复合PRF和SVF移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2 曲戎梅;拉伸刺激对脂肪源干细胞成骨诱导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吕爱红;脂肪干细胞转染hEGF基因和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2年

4 汪婧;比例测量尺在上前牙冠延长术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5 巴音桑;儿童脂肪干细胞的成骨诱导及其复合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单兆臣,王松灵,李钧,祁森荣,张春梅;小型猪腮腺放射损伤唾液流率和血常规及生化动态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2003年04期

2 陈希哲,林云锋,乔鞠,田卫东,闫征斌,李声伟;人体脂肪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及其成骨潜能[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3 王福科;刘流;何晓光;赵德萍;代晓明;李逸松;;大鼠脂肪干细胞培养中一种特异细胞的表型与成骨诱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0期

4 秦俭;王仁生;周英琼;;分次照射豚鼠腮腺早期放射性损伤的病理学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5 李宾公;曾秋棠;王红祥;邹萍;王庆海;;脂肪来源与骨髓来源的基质干细胞的比较[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玉生;汪海燕;余术宜;庄园;王锋;沈时岳;杨宏宇;;人β-防御素-2在涎腺肿瘤及涎腺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2 王晓冰,黄照权,李华;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李建设;姜翠华;;颈深部迷走涎腺腺癌1例报告[J];口腔医学;1990年01期

4 张艳丽;李柏;;涎腺辐射损伤防治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邱向南,喻兵;涎腺上皮性肿瘤的免疫组化研究[J];癌症;1989年03期

6 汤国雄;涎腺内窥镜在临床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7 吴宏志;赵振民;;涎腺组织工程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01期

8 孙冉;赵晓丽;韩一丁;刘红刚;;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94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9 冯沐;苏俭生;;辐射对涎腺的影响机制及防治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13年06期

10 詹万德;毛果芸香硷治疗涎腺功能紊乱性口干症[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龙江;赵洪伟;;组织工程方法修复涎腺缺损的研究进展[A];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品南;郭群;陈燕;吴万平;;涎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基因表达及意义[A];2012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周建;王学玖;李静远;刘晓勇;张春梅;王松灵;;小型猪涎腺发育组织学初步观察[A];第三次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冰冰;潘庆华;吴奇光;孙开华;彭歆;俞光岩;张元福;徐怡庄;刘玉峰;吴瑾光;;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中红外光纤法无创检测[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春叶;李江;;正常涎腺组织中DNA甲基化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翰青;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小鼠放射性涎腺损伤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2 殷悦;CD147和MMP-9的表达与涎腺肿瘤侵袭性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1年

3 林丹;Nbsl在大鼠涎腺放射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沈洁;~(60)Coγ射线照射大鼠涎腺组织后Mrell蛋白表达及涎腺放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5 胡振宇;ABCG2、MCM2在涎腺发育及肿瘤发生干细胞表达中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佳;涎腺多形性腺瘤来源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7 尹恒山;放射线照射大鼠涎腺组织后对Rad50蛋白表达及涎腺组织凋亡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邢红艳;ADSCs复合PRF和EPCs治疗小鼠放射性涎腺损伤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9 姜萍萍;经涎腺接种变链菌SBR和经胃灌注减毒沙门氏菌后涎腺CCL28的表达变化[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远财;CK7、CK8、CK14、E-cadherin、α-SMA、S100、Vimentin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小鼠放射性涎腺损伤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89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8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