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影像学评估
本文关键词:膝关节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影像学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大学》 2014年
膝关节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影像学评估
王慧
【摘要】:第一部分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后移植物信号与膝关节临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重建术后1-1.5年移植物的信号及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对比移植物信号良好及增高两组患者膝关节的临床评估,分析移植物信号与膝关节临床评估的相关性,探讨MRI在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患者入选标准:(1)2010年至2012年来我院行单膝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患者;(2)应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的复合肌腱作为移植物(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1.5年有临床体格检查和MRI随访者。排除标准:金属伪影导致关节内移植物显示不清,骨性隧道位置不良,术前伴有滑膜增生、其他韧带损伤者,患者术后有外伤史。共37例,男性3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0±7.0)岁。根据关节内移植物信号强度分为两组:移植物信号良好和移植物信号增高组,移植物信号增高组16例,12例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信号均增高,3例前内侧束信号增高,1例后外侧束信号增高,移植物信号良好组21例。分别计算关节内前内侧束、后外侧束移植物近段、中段、远段的信噪比。患者于MRI检查后行膝关节IKDC评分及KT-2000关节测量仪测量患者双侧膝关节的紧张度。计算两组患者膝关节IKDC评分及膝关节紧张度的差异,移植物信噪比与IKDC评分及膝关节紧张度的相关性。结果:移植物信号良好组与增高组患者前内侧束与后外侧束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的IKD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紧张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物信噪比与IKDC评分及膝关节紧张度差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信噪比高低与膝关节的IKDC评分及紧张度无明显相关性,单纯的移植物信号增高的患者可能会存在膝关节功能的减低,但不能反映膝关节的紧张度。 第二部分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后移植物信号与骨性隧道扩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应用CT及MR分析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重建术后早期骨性隧道扩大与术后1-1.5年移植物信号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患者入选标准:(1)2010年至2012年在我院行单膝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患者;(2)应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的复合肌腱作为移植物(3)术后1周、3个月有CT随访,术后1-1.5年有临床体格检查和MRI随访者。排除标准:金属伪影导致关节内移植物显示不清,骨性隧道位置不良,术前伴有滑膜增生、其他韧带损伤者,患者术后再次外伤。根据移植物信号强度将患者分为两组,移植物信号良好组与移植物信号增高组。分别计算患者前内侧束与后外侧束移植物的信噪比(同第一部分)。在CT横断面薄层图像上测量患者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骨性隧道的宽度,计算骨性隧道扩大值与移植物信噪比的相关性。结果:移植物信号增高组与移植物信号良好组患者的股骨前内侧隧道、股骨后外侧隧道骨性隧道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物信号良好组骨性隧道的扩大与移植物信噪比无明显相关性(P0.05)。移植物信号增高组中胫骨前内侧隧道、股骨前内侧隧道、股骨后外侧隧道的扩大与移植物信噪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66、0.63。10例患者出现胫骨前内侧隧道和后外隧道的联合,移植物信号良好组骨性隧道联合5例(24%),移植物信号增高组骨性隧道联合5例(31%),,移植物信号增高组与移植物信号良好组胫骨隧道联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5,P=0.703)。移植物信号良好组联合骨隧道扩大值为4.74±1.57mm,移植物信号增高组联合骨隧道扩大值为2.84±1.83m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前内侧隧道、股骨前内侧隧道、股骨后外侧隧道的早期异常扩大可反映术后1-1.5年移植物信号的增高。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的联合有较高的发生率,但不会影响移植物的信号改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87.4;R816.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敬滨,王予彬,李国平;KT2000/KT1000对膝稳定性定量分析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芳友,杨柳,郭林,陈光兴,陈伟,文亚名,唐康来;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胫骨骨隧道演变过程的MRI对比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2 李凭跃;尹庆水;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静态加载时肌力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3 王昶;何平;孙晓安;王立胜;;三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远期疗效[J];广东医学;2007年04期
4 李鉴轶;焦培峰;张美超;赵卫东;聂兰英;;膝关节在体稳定性评价系统的建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06期
5 卢启贵;王平;黄东红;孙克民;裴代平;;关节镜下腘绳肌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11期
6 沈灏,赵金忠,蒋垚,曾炳芳;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现状和若干争议问题[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7 沈灏,曹红彬,蒋垚,赵金忠;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5年02期
8 杜辉;李翔;;早期康复训练对ACL重建术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①——武汉体育学院篮球队队员个案报道[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30期
9 Jie Yao;Guan-Ming Kuang;Duo Wai-Chi Wong;Wen-Xin Niu;Ming Zhang;Yu-Bo Fan;;Influence of screw length and diameter on tibial strain energy density distribu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4年02期
10 Jianying Zhang;James H-C Wang;;Kartogenin induces cartilage-like tissue formation in tendon–bone junction[J];Bone Research;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凌义龙;张胜军;李志龙;张居适;阮威明;;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竞青;骨桥蛋白和地塞米松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干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孙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3 李鉴轶;人体膝关节相关数字解剖学研究及在体稳定性测试系统的建立[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4 潘玮敏;三种复合BMP的骨移植材料对膝关节韧带创伤修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白正武;不同固定方式及移植物对膝ACL重建术后骨道扩大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刘伟;脱细胞同种异体肌腱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建兔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李利南;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8 黄建明;GRGDSPC多肽表面修饰PET人工韧带促进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9 李晗;髌骨骨折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10 茅泳涛;血小板裂解液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东;关节镜下应用健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朱玉辉;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近中期临床疗效[D];吉林大学;2011年
3 冯大源;部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庆;单隧道双束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5 方禹舜;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采用Rigid fix与Endo-button的疗效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刚;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移植物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向芳友;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8 张展翅;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对腱骨愈合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9 杨晓;肌腱移植物与不同大小骨隧道匹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腱骨愈合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韩晓鹏;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止点定位及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ezcan I. ,Ersoy F. ,Sanal O. ,虎小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者的长期生存:母体移植物的长期作用[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06期
2 曹喜才;;可膨胀性腔内移植物[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7年02期
3 朱明华;;四种生物移植物作为肾动脉基质植入狗体内的化学评价[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0年03期
4 宋安宁;沈文律;;移植物预处理的某些进展[J];华西医讯;1990年04期
5 许伟;;皮肤移植物应用风险与管理[J];中国药物警戒;2010年04期
6 F.R.Johnson ,R.M.H.Mcminn ,秦毅夫;膀胱粘膜移植的動态[J];武汉医学院学报;1960年01期
7 康道温;;中耳移植物引起的骨吸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年03期
8 吴军,王晓怀,杨太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物的免疫净化[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9期
9 金宗骧,田兆嵩;血液辐照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J];中国输血杂志;2001年01期
10 孙争鸣;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移植物的选择[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丽;邹雄;杨晓静;张义;庄学伟;单宁宁;王洪春;赵胜梅;;PBL HLA-A mRNA表达的一步法FQ-PCR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卢晟晔;黄晓军;;移植物中高剂量CD62L+初始调节T细胞可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风险[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3 蒋芝华;吕建利;曲富金;尹眉楷;;成年大鼠脑内5-羟色胺能纤维向海马移植物内投射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4 常英军;赵翔宇;黄晓军;;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不同比例混合对移植物免疫特性影响的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吴波;李士光;赵宗峤;孙磊;;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促进移植物愈合的实验研究: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研究[A];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摘要[C];2012年
6 任雨;姚许平;翁国斌;;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变化与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关系的实验研究[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陆福明;;慢性移植物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需求、现状及展望[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专题讲座[C];2006年
8 王健民;;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物抗肿瘤作用[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詹昱;冯茹;易正山;张泳民;黄芬;范志平;;血缘相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细胞组分对造血重建、GVHD的影响[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吕璐璐;宋永平;马保根;许勇钢;杨晓红;陈虎;冯凯;魏旭东;张艳莉;;造血移植物中CD34~+细胞CXCR4表达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香港麦迪信医学出版有限公司供稿;[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N];国际商报;2001年
3 刘霞;[N];科技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绍斌;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体内重塑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胡少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移植物动脉硬化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方泽民;Tim3和Tim4在小鼠心脏移植模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绍棠;蛋白质指纹图谱构建慢性移植物肾病的预警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为;可调式免缝合人造主动脉移植物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李东玉;低温保存同种主动脉和肺动脉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李彬;膝关节ACL损伤及重建后本体感觉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8 白正武;不同固定方式及移植物对膝ACL重建术后骨道扩大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志东;移植物CD4~+CD25~(high)T、FOXP3 mRNA表达与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GVHD的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10 范凯;雷帕霉素减轻小鼠气管移植物上皮向间质转化以及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华;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供体异基因移植物中Ⅱ型树突状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易斌;探索假发移植物的相关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3 王慧;膝关节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苏州大学;2014年
4 董冲;腺病毒携带的反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治疗减缓移植物血管和肾脏的慢性排斥反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陈刚;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移植物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侯存强;半腱半肌移植与全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比较[D];泰山医学院;2010年
7 何富强;C4d在慢性移植物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受者中医证型特点[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8 杨光;mPEG修饰移植物后行小鼠半相合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9 宋矿朋;移植物固定角度和初始张力对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10 刘虎;前十字韧带重建中移植物位置偏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膝关节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影像学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90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