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暨南大学》 2013年
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曹杰
【摘要】:目的:探讨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分析三者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佳、合理的检查方案。 方法:收集2011年08月至2013年03月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年龄21~78岁。入院时进行Hunt-Hess临床分级。所有患者常规DE-CTA检查,并于两周内行2D-DSA及3D-DSA造影检查。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按瘤体大小分两组(≤3mm组及>3mm组),回顾性分析DE-CTA、2D-DSA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瘤颈及其载瘤动脉空间关系显示的清晰程度;比较颅内动脉瘤瘤体长径、短径及瘤颈横径测量的差异,并对比分析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采用t检验、X2检验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52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中,3D-DSA证实46例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检出49个动脉瘤,≤3mm动脉瘤12个,>3mm动脉瘤37个。以3D-DSA结果为诊断标准,DE-CTA正确检出43例患者,46个动脉瘤,漏诊3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3mm动脉瘤11个,>3mm动脉瘤35个。诊断≤3mm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83.3%,诊断>3mm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和100%。2D-DSA正确检出42例患者,45个动脉瘤,漏诊4个,≤3mm动脉瘤9个,>3mm动脉瘤36个。诊断≤3mm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5%和100%,诊断>3mm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和100%。 2.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论是对>3mm的颅内动脉瘤还是≤3mm的颅内动脉瘤,DE-CTA与2D-DSA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在总体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DE-CTA与2D-DSA之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1.000)。 3.对于检出动脉瘤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空间结构显示情况看,在对>3mm组动脉瘤及总体检出动脉瘤来看,DE-CTA与2D-DSA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对≤3mm组动脉瘤,DE-CTA与2D-DSA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是>3mm组动脉瘤还是≤3mm组动脉瘤,在3D-DSA与DE-CTA及2D-DSA间均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4.在动脉瘤瘤体长径、短径测量上,DE-CTA与2D-DSA测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但2D-DSA分别与DE-CTA、3D-DSA在动脉瘤瘤颈横径测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DE-CTA、2D-DSA无论是>3mm组动脉瘤还是≤3mm组动脉瘤,在动脉瘤检出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空间结构显示方面,在>3mm组动脉瘤,DE-CTA要优于2D-DSA,≤3mm组动脉瘤,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论是>3mm组动脉瘤还是≤3mm组动脉瘤,3D-DSA要明显优于DE-CTA及2D-DSA。在检出动脉瘤瘤体长径、短径测量上,DE-CTA与2D-DSA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瘤颈横径的测量上DE-CTA、3D-DSA要比2D-DSA准确(P<0.05)。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30.44;R739.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滋聪;邓亚敏;黄建强;韩丹;;DE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张龙江;柴学;赵艳娥;周长圣;郑玲;卢光明;;单次对比增强双能量去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10期
3 王大明,凌锋,李萌,张鸿祺,宋庆斌,郝蔓春;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与动脉瘤瘤体和瘤颈的关系[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年01期
4 于宏伟;袁玉会;喻博;关俊宏;赵红宇;李晓东;刘云会;王成林;;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注意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树田;陈丽丽;;针药并用综合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9期
2 程传东;牛朝诗;;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左春生;许晓波;施小龙;;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阮洪斌,李道才,江涛,茅明凯;严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报告[J];安徽医学;2003年05期
5 叶前应;蒋日胜;张景帆;庞晨辉;张艳;;颅脑损伤并发症分类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学;2009年02期
6 胡凌;崔明;;自发性小脑出血手术治疗(附27例报告)[J];安徽医学;2009年06期
7 张文彬;杨国瑛;樊保华;王学富;胡月龙;滑祥廷;;早期头颅MR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2010年11期
8 李欢松;陈楠;程立仁;丁东;鲍风;江幸福;;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手术治疗[J];安徽医药;2008年01期
9 崔永胜;康全利;;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外科治疗36例体会[J];安徽医药;2009年11期
10 江幸福;李欢松;陈楠;程立仁;丁东;项高波;;小骨窗切除椎管内肿瘤体会[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福利;杨瑞民;;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手术配合[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2 黄警锐;程凯敏;;超早期微创穿刺急进型高血压脑出血体会[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刘海东;李传勇;陈慧娲;陈宝贵;;回神颗粒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4 张志田;崔颖;黄俊杰;陈士祥;明磊;陈怀剑;郭亮;;经额穿刺血肿抽吸加溶酶溶解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附96例报告)[A];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雪莹;;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观察及护理[A];河南省外科创伤及灾难救治护理专科知识学术会议(神经科学组)论文集[C];2011年
6 马君芳;;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A];河南省外科创伤及灾难救治护理专科知识学术会议(神经科学组)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彦桥;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2 张建民;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苏万东;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影响疗效的多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4年
4 王东海;DC/C6融合瘤苗防治大鼠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刘仍利;神经内镜在鞍区解剖与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张荣伟;扩大经蝶入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7 李勇;反义基因干扰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2表达对胶质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玉志;五苓散水煎剂在脑外伤后交通性脑积水保守治疗中的应用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磊;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蔡大勇;中枢性甲状腺机能减退临床分析并诊断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汪翔;Ⅲ-Ⅳ级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研究(续)[D];暨南大学;2011年
5 蔡文华;脑干病变51例显微外科手术和临床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6 赵林;微创手术配合早期针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史晓蓓;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刘文彬;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50例病例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9 牛树江;侵袭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曹定岩;IL-24基因诱导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建;杨运俊;王勇;钟鸣;谭显西;诸葛启钏;;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2 滕才钧;黎志文;廖明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年04期
3 李大成,邢喜玲,李亚军,蔡莉;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年08期
4 悦保仕,温平贵;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容积重建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年09期
5 张之营,赵继宗,宗绪毅,王硕;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04年02期
6 于宏伟;袁玉会;喻博;关俊宏;赵红宇;李晓东;刘云会;王成林;;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注意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7 陈铮立;潘功茂;蔡学见;钱晓凌;董吉荣;房文峰;斌斌;时忠华;徐勤谊;蔡桑;;CT血管造影诊断破裂脑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8 王大明,凌锋,李萌,张鸿祺,缪中荣,张鹏,宋庆斌,郝蔓春,张洋;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影像学判断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0年11期
9 赵洪波;贾建荣;朱秀芝;;三维CT血管造影术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治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6年05期
10 徐燕;文亮;韩丹;马存文;;头颅双能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录海斌;刘新生;张晓龙;;64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3期
2 范伟雄;;颅内动脉瘤多排螺旋CTA诊断价值与DSA的对比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15期
3 孙可欣;罗艳;;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年02期
4 陈岩;赵刚;罗祺;王宏磊;于洪泉;徐宁;于金录;李旭;;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孙晓伟,孙克华,谭启富,华长春;颅内动脉瘤的CT和MR检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6 张茂;赵建农;陈健龙;赵军;;3D-CTA结合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06期
7 梁远生;陈兵;陈立一;龙霄翱;;DSA、CTA及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评价[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贺昭忠;郑淑芳;于新华;李华建;兰小磊;吴雪松;孟庆海;;CT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年01期
9 王君宇;彭泽峰;姜冰;王小宜;吴光勇;;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15期
10 李信友;曾勇明;吕发金;李越;黄永火;;颅内动脉瘤DSA检查的显示满意程度分析和最佳体位选择[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华;李安民;魏孔朋;赵秀平;;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A];第六届西部介入放射学术会议宁夏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四届年会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德秀;李春华;赵年;夏进东;;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3 李君;陈金华;;64排头颈CTA与DSA旋转3D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结果分析[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谭海斌;黄光富;冯海龙;赵冬冬;唐健;刘进平;;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李俊;张戈;陈刚;罗永春;盛柳青;秦尚振;马廉亭;龚杰;徐国政;李成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3D-DSA模拟手术价值的临床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周选民;李小力;;3D DSA在脑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A];2010湖北省肿瘤介入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曾军;余建明;徐才元;;DSA成像参数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修补术中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薛玉富;罗勇;;旋转DSA应用于头颈血管成像中的技术探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孙建忠;章伟敏;丁文洪;顾卫根;;平板DSA介入检查治疗患者的剂量调查[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瑞宏;胡立斌;马青;孙士龙;;3D-DSA技术在头颈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凤霞;[N];淄博日报;2011年
2 刘建民 张永巍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刘建民);[N];文汇报;2009年
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杨鹏飞;[N];健康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那伟 高树灼;[N];厦门日报;2009年
5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杨凯艳;[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雪敏;[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李华;[N];自贡日报;2010年
9 于骅琴;[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 石祥恩;[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炘;3D-DSA三维重建联合T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出血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陈文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贾晓军;颅内外动脉硬化的DSA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4 佟丹;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在国人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陈家亮;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6 鲁刚;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黄晓阳;在体肝脏图像配准方法及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卢海涛;颅内动脉瘤发生与治疗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罗望池;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蒲朝霞;主动脉内径和弹性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苟礼云;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2 曹杰;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3 姜晓辉;三维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4 陈岩;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韦成聪;64层3D-CTA与2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建明;骨结构减影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顾英豪;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8 许瑞雪;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9 张国珺;MRA和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郭鹏;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9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