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基于HARDI数据的脑纤维可视化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18-06-20 19:35

  本文选题:HARDI + 密集纤维绘制 ; 参考:《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医学数据可视化在医疗辅助诊断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伴随着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DW-MRI)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纤维当中扩散运动的各向异性,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模型重构出脑白质中微米级的大脑纤维。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帕金森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辅助诊断中。由于DTI模型本身存在的限制,脑纤维图像不能够反应出纤维交叉的情况。为了向医务人员提供更加精确的辅助图像,高角分辨率扩散张量成像技术(HARDI)得以应用。该项技术在DW-MRI的基础上通过高阶张量等模型的应用,能够精确的反应出在各项异性值较小的区域内纤维的交叉走向。临床上的原始数据通过建模方法获得的数据也被称为HARDI数据。为了能够更好的对HARDI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交互以及分析,本文设计并实现基于HARDI数据的大脑纤维可视化系统。在该系统中通过内部的可视化技术对绘制效果进行增强,通过散布矩阵和聚类等数学方法对可视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加入了外部体感交互设备进行交互增强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出了一种针对于脑纤维数据可视化软件的系统框架。该框架包含硬件基础层,存放数据的数据存储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操作和绘制操作的数据处理层以及可视化显示、分析和交互的展示层。(2)对纤维绘制结果添加了绘制增强和可视分析等方法。大脑纤维数据量大,密度高导致用户对于纤维的感知能力下降,本系统通过添加光照、抗锯齿等方法增强纤维绘制的效果并且应用局部分析和散布矩阵等方法对纤维进行筛选从而减少遮挡。此外本系统应用快速峰值密度搜索的聚类方法对绘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3)为系统添加体感设备的交互。传统交互都是基于鼠标键盘等,最近体感技术的兴起标志着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交互手段会出现。本系统增加了通过Leap Motion的空间手势交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球体数据的交互手势。最后,我们实现了脑纤维可视化的原型系统,论证了我们设计方法的合理性,而且系统拥有良好的拓展性,便于后续的开发和升级。
[Abstract]:The visualization of medical data has a very important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auxiliary diagnos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W-MRI), the researchers reconstruct micron brain fibers in white matter by measuring the anisotropy of diffusion motion of water molecules in fibers and using diffusion Zhang Liang imaging (DTI) model. The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assist the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depress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DTI model, the image of brain fiber can not reflect the situation of fiber crossing. In order to provide medical staff with more accurate auxiliary images, high resolution diffusion Zhang Liang imagi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On the basis of DW-MRI, this technique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cross direction of fib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with low heterogeneity by the application of high-order Zhang Liang and other models. The original clinical data obtained by modeling method is also known as HARDI data. In order to visualize, interact and analyze HARDI data, this paper designs and implements a visualization system of brain fiber based on HARDI data. In this system, the rendering effect is enhanced by the internal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the visual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the mathematical methods such as scatter matrix and clustering, and the external somatosensory interactive equipment is added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The main work and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A software framework for visualization of brain fiber data is designed. The framework includes hardware base layer, data storage layer for storing data, data processing layer for data preprocessing and drawing operation, and visual display. Analysis and interactive presentation layer. 2) adding rendering enhancement and visual analysis to fiber rendering results. The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the high density of the fibers in the brain lead to a decrease in the ability of users to perceive the fibers. Antisawtooth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fiber rendering and local analysis and dispersion matrix are used to screen the fibers to reduce the occlusion. In addition, the system uses the fast peak density search clustering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ndering results, and add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matosensory equipment to the system. Traditional interaction is based on mouse and keyboard. The recent rise of somatosensory technology marks the emergence of more ergonomic interaction. In this system, the spatial gesture interaction through Leap Motion is added, and an interactive gesture for sphere data is proposed. Finally, we realized the prototype system of brain fiber visualization, demonstrated the rationality of our design method, and the system has good expansibility,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pgrade.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445.2;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郭圣文;;集成化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的实现[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2 MA Marlena;钟兰;马寿椿;吴俊梅;;保健灸可视化系统的设计[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杨柳;彭明豪;饶莉;毛凯;郑昌琼;;超声图像多维重建与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年04期

4 秦笃烈;可视人真实可视化的突出进展Voxel-Man(5)[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年02期

5 郑敏;许祥丽;李宏丽;;基于VRML的可视化技术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年04期

6 朱鹏;唐慧;林毅兴;鲍旭东;;基于PC平台的三维立体医学可视化系统[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年01期

7 汪小锋;阮增辉;郑q;;基于HTML5的移动医学影像可视化系统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彦忠;曹轶;李伟;;一个跟踪驾驭式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2 沈云秋;张寅生;赵韶平;;基于射频技术的战场维修资源可视化系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陈卓;刘晓平;吴宜灿;;面向放射治疗领域的可视化系统通用接口标准的研究与应用[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曹轶;姚彦忠;李伟;;远程分布式跟踪驾驭可视化系统的研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5 南明星;;水下三维空间声线管束轨迹可视化[A];’2004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章卫忠;陶照耀;;反坦克导弹作战环境可视化的实现[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邓莉琼;吴玲达;谢毓湘;;基于时间信息的可视化表现方法研究[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8 耿子秋;;通防监测综合可视化系统[A];第六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文集[C];2005年

9 赵斌;;分布式仿真中通用态势可视化系统的开发研究[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10 王小强;邓文平;曹华阳;吴侃;朱培栋;;路由安全监测与态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广明;春兰构建大型可视化系统[N];证券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谭向杰 通讯员 邓敏亮;自动化与可视化的创举[N];中国黄金报;2011年

3 黄松祥;大力发展可视化技术 加快推动档案信息化[N];中国档案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雷鸣剑;走进可视化保障[N];战士报;2004年

5 李永胜;可视化提高油田勘测决策水平[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6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赵艳斌;“航天可视化系统”为“玉兔”导航[N];光明日报;2013年

7 欧阳怡升 本报特约记者 王道升 申进科 ;“可视化后勤”改革一波三折[N];解放军报;2003年

8 李梅;让你看得更明白,,想得更透彻[N];计算机世界;2004年

9 宋庆 记者 王志祥;我军战场可视化系统平台研制成功[N];解放军报;2000年

10 明欣;从灵活性到可视化[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康健;面向工程与科学计算的分布式可视化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池华炯;基于HARDI数据的脑纤维可视化系统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2 李宁;城市空气质量可视化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卫晓;基于Prefuse的社会网络可视化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韩琪玮;三维多箱异构货物装载优化及其可视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林;微地震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浩然;基于OpenGL的空间态势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朱奈德;教育可视化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8 闫烁;移动终端上三维场景可视化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9 黄冠华;微博舆情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江苏大学;2016年

10 刘欣;3D可视化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45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045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1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