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CD105靶向金磁纳米粒的合成及其对乳腺癌血管生成的MRI和CT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7 06:07

  本文选题:磁共振成像 + 计算机断层摄影 ; 参考:《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 1.合成不同Au壳层厚度的金磁纳米粒Fe2O3@Au,研究Au壳层厚度对纳米粒磁化率和X射线吸收能力的影响,制备一种适用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的双模态对比剂; 2.制备CD105靶向的分子探针Fe2O3@Au-PEG-CD105,探讨将它应用于MRI和CT成像评价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1.Fe2O3@Au纳米粒的合成及表征:在氮气保护下,以氯化铁和氯化亚铁为反应底物,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Fe3O4纳米粒,在酸性条件下,将Fe3O4氧化生成Fe2O3。以Fe2O3为种子颗粒、氯金酸为还原底物、盐酸羟氨为还原剂,通过迭代还原法,将Au3+还原于Fe2O3表面,还原反应分5次进行,合成不同Au壳层厚度的Fe2O3@Au纳米粒。对合成的Fe2O3@Au纳米粒进行表征,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定量各纳米粒的元素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全波长扫描测量各纳米粒在400~800nm区间的吸收曲线、Zeta激光粒度仪测量各纳米粒的水力学直径和Zeta电位、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各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MRI扫描检测系列浓度纳米粒溶液的磁化率、CT扫描测量系列浓度纳米粒溶液的X射线吸收能力。 2.Fe2O3@Au纳米粒的表面修饰及稳定性分析:选择巯基聚乙二醇、巯基-聚乙二醇-羧基、巯基丙酸、谷胱甘肽,分别对Au还原次数为3的Fe2O3@Au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以分光光度计和Zeta激光粒度仪为检测手段,对比四种巯基化合物修饰的Fe2O3@Au纳米粒在pH值为5.0~9.0和盐浓度为0.01~0.10M溶液中的稳定性。 3.Fe2O3@Au-PEG-CD105的合成及其细胞标记作用:利用修饰物HS-PEG-COOH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071197)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编号:2012BAI23B08-4)资助提供的-COOH末端,将Fe2O3@Au纳米粒与抗CD105抗体的-NH2末端反应形成酰胺键,,合成CD105靶向的分子探针Fe2O3@Au-PEG-CD105。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为细胞模型,采用噻唑蓝法(MTT法)研究Fe2O3@Au-PEG-CD105的细胞毒性,普鲁士蓝铁染色和免疫标记技术研究该探针对HUVECs细胞的特异性标记作用,透射电镜观察它在HUVECs细胞内的代谢情况。 4. Fe2O3@Au-PEG-CD105用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MRI和CT靶向成像:将Fe2O3@Au-PEG-CD105与HUVECs细胞共培养,MRI和CT成像评价它的靶向标记作用和成像效果。将人乳腺癌MBA-MD-231细胞移植于裸鼠背部,建立裸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从裸鼠尾静脉引入Fe2O3@Au-PEG-CD105后,于不同时间点MRI和CT成像观察该探针的靶向标记和体内分布情况。扫描结束后,切除肿瘤行CD1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普鲁士蓝铁染色,检测肿瘤MVD,分析感兴趣区信号强度与肿瘤MVD的相关性。 结果: 1.通过共沉淀法和迭代还原法制备了不同Au还原次数的Fe2O3@Au纳米粒,各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6.5~56.5nm,全波长扫描下的吸收峰位于500~600nm区间,饱和磁化强度为42.4~59.6emu/g,在水溶液中均表现为正电位,多分散系数均大于0.1。对还原次数分别为1、3、5的Fe2O3@Au纳米粒的弛豫效能比较后发现,随着Au壳层厚度的增加,纳米粒的T2*弛豫效能由115mM-1S-1下降为61mM-1S-1;3种纳米粒金壳层的X射线吸收能力分别为碘的1.65、1.84和2.04倍。其中,Au还原次数为3的Fe2O3@Au纳米粒粒径为48.3nm,金壳层平均厚度为18.3nm,Fe2O3和Au的摩尔比为7.2

本文编号:2072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072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b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