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载笑气超声微泡造影剂显像及增效HIFU治疗骨肉瘤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5 08:19
【摘要】:第一部分载笑气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目的制备一种包裹笑气的超声脂质微泡造影剂(N2O-LM),选用脂质作为外壳材料,全氟丙烷(C3F8)和笑气(N2O)为内核,检测该脂质微泡造影剂的基本特性和体内外显影效果,为后续的体内体外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1)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包裹笑气的脂质微泡,以DSPC、DPPE脂质体为外壳材料,C3F8和N2O为内核;(2)造影剂制备后即刻用水复溶观察其形态,检测平均粒径及浓度,并分别于4℃冰箱放置6h、1d、3d、1w后复溶,观察其基本特性改变情况;(3)用马尔文激光检测仪检测各组微泡制备后不同时间(1d、3d、7d)的粒径大小,Zeta表面电位检测仪检测脂质微泡电位,同时各留取部分存放于4℃冰箱中,1周后再次测量其粒径、电位;(4)观察60Co辐照后,N2O-LM的形态、大小、浓度、Zeta电位的变化;(5)制备体外凝胶成像模型,观察微泡体外增强超声成像的效果,探讨其作为造影显像剂的可行性,并于体内实验观察微泡对兔肝脏显像效果,了解微泡显像的原理及能力。 结果本方法成功制备载笑气脂质微泡(N2O-LM),将其封装于西林瓶中,肉眼观察其呈白色凝乳状,表面不透明且黏稠;光镜下观察:微泡数量较多、形态好,呈类圆形,大小分布较均匀,无明显聚集现象。微泡浓度约为(3.35±0.31)×109/ml,平均粒径约为(1105.7±121.2)nm,Zeta电位为(-18.7±2.65)mV。N2O-LM造影剂复溶后1d内微泡能保持较高浓度,造影剂放置3天、1周后复溶,呈白色乳液,理化性质无显著变化(P>0.05);60Co辐照N2O-LM后,微泡形态大小、浓度、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P>0.05)。体外超声显像示微泡呈高回声,回声强度随浓度减小而降低。 结论本组实验成功制备了以DSPC、DPPE为外壳材料,全氟丙烷(C3F8)和笑气(N2O)为内核的脂质微泡造影剂,微泡形态规则、呈球形,大小及粒径较均匀,性质较稳定,浓度高,7天内理化性质无明显变化。N2O-LM具有体内外增强超声显像的能力,具备成为超声对比剂的潜能;体内实验中,N2O-LM能有效增强兔肝脏显像,对实质性脏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N2O-LM联合聚焦超声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载笑气微泡(N2O-LM)联合聚焦超声(focusultrasound)作用于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所致生物学效应的机制。 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单纯超声辐照不同时间(10s、20s、30s、60s、90s)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存活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辐照时间,聚焦超声频率为10.50MHz、声强为0.5W/cm2。将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悬液分为:对照组、单纯N2O组、单纯focus ultrasound组、focus ultrasound+C3F8-LM组、focus ultrasound+N2O-LM组,N2O-LM:50ul,C3F8-LM:50ul,AnnexinⅤ/PI染色后经流式细胞计数检测其死亡方式,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结晶紫染色实验观察各处理组细胞增殖情况。选择focus ultrasound参数(超声频率10.50MHz、声强:0.5W/cm2、辐照时间:20秒),采用MTT法检测聚焦超声辐照后12h、24h、36h、48h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存活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死亡率,hoechst33258核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聚焦超声(focus ultrasound)分别辐照30s、60s及90s,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存活率有明显降低作用(P<0.05);当辐照时间为20s时,对UMR-106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05),为最佳辐照时间;单纯笑气对UMR-106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05);当辐照时间为20s、N2O-LM50ul时,N2O-LM联合focus ultrasound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AnnexinⅤ/PI染色检测显示UMR-106细胞存在坏死与凋亡,透射电镜显示超声处理后细胞胞浆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泡,核周间隙明显增大,胞膜破裂,染色质边集,并可见核碎裂及核溶解等改变。 MTT检测显示focus ultrasound+N2O-LM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3.18%(10s),80.28%(20s),70.68%(30s),55.38%(60s) and40.01%(90s);focus ultrasound+N2O-LM组与对照组、单纯N2O组、单纯focus ultrasound组、focus ultrasound+C3F8-LM组在同一时间段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focusultrasound+N2O-LM处理组细胞死亡率与其余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hoechst33258细胞核染色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增多,20%细胞出现核浓缩和絮状改变,核边集。 结论N2O-LM联合focus ultrasound对体外培养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具有显著杀伤作用,能显著抑制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增殖活性,N2O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气体声敏剂,有望为骨肉瘤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第三部分N2O-LM增效HIFU消融离体牛肝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自制N2O-LM联合HIFU消融离体牛肝效果,验证其作为HIFU增效剂的可行性,探讨N2O-LM用于HIFU增效的最适剂量及最佳辐照参数,为下一步体内增效HIFU消融肿瘤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N2O-LM做为HIFU增效剂的应用价值。 方法取新鲜离体牛肝,,局部分别注射不同比例(PBS与N2O-LM配比分别为5:1,10:1,20:1)包裹笑气的微泡造影剂,给予不同输出声功率、不同时间的HIFU辐照,通过计算辐照区灰度变化值及凝固性坏死体积评价N2O-LM联合HIFU消融效果,同时与分别注射PBS液、N2O溶液及C3F8-LM组作对照;HIFU辐照结束后,用以上评价指标评估N2O-LM的体外增效作用。 结果离体牛肝组织局部注射包裹笑气的脂质微泡后经HIFU辐照,对牛肝组织有显著的消融作用,辐照区灰度变化值及凝固性坏死体积均较注射PBS液、C3F8-LM组明显增大(P0.05)。 结论N2O-LM能缩短HIFU消融时间,减小HIFU消融功率,能有效增强HIFU消融离体牛肝的生物学效应,是一种良好的HIFU增效剂。 第四部分N2O-LM增效HIFU消融大鼠骨肉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N2O-LM联合HIFU消融SD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的抑制效应,探讨其作为HIFU增效剂的应用价值。 方法进一步建立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SD大鼠移植瘤模型30只,于肿瘤接种后14d,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辐照,不注射微泡亦不加笑气(N2O),B组(单纯N2O组)在辐照前经瘤内注射1ml溶于生理盐水中的笑气,C组(单纯HIFU组)行单纯HIFU辐照,D组(HIFU+C3F8-LM组)瘤内注射稀释10倍的C3F8-LM乳液1ml,E组(HIFU+N2O-LM组)注射稀释10倍的N2O-LM乳液1.0ml,以上各组注射完毕后用HIFU定点辐照,辐照声功率180W,辐照时间5s。HIFU辐照结束后,观测靶区灰度变化值及凝固性坏死体积,采集标本行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及透射电镜观察。处理后观察其肿瘤体积改变,观察N2O-LM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实体瘤的抑制效应。石腊包埋肿瘤组织并切片,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改变,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抑制骨肉瘤生长的机制。 结果HIFU联合载笑气脂质微泡(N2O-LM)消融大鼠骨肉瘤实验中,肿瘤消融区灰度变化值明显增加,组织凝固性坏死体积亦明显增加(P0.05),骨肉瘤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后光镜观察,辐照区细胞结构被破坏,坏死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电镜观察显示肿瘤细胞结构不清晰,细胞膜和核膜失去连续性,染色质固缩、碎裂呈团块状。HIFU+N2O-LM组与空白对照组、单纯N2O组、单纯HIFU组、HIFU+C3F8-LM组比较,肿瘤体积明显减小,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PC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2O-LM能有效增强HIFU消融SD大鼠骨肉瘤的生物学效应,是一种良好的HIFU增效剂;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增殖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N2O-LM联合HIFU有望为临床治疗骨肉瘤开辟一条新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45.1;R73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国喜,熊六林,姚松森,赫崇军,李清,李钧,戈晓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浅表部位恶性肿瘤临床观察[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2 汤小东;郭卫;杨荣利;杨毅;姬涛;;儿童及青少年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保肢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7年10期

3 白文坤;申锷;胡兵;;低频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3期

4 张奕;邹建中;;改变组织声环境增强HIFU能量沉积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2期

5 闫涛;吕伟;王争明;张建华;赵玮;王国经;张宇;周丁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07期



本文编号:2355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355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4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