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肿块样和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18-12-10 07:55
【摘要】:目的:探讨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对乳腺肿块样和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1例乳腺病变患者(共177个病灶)的术前MRI和DWI(b=0和800s/mm2)资料,测量并比较(t检验)乳腺肿块和非肿块样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及r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及r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效能。结果:177个乳腺病变中良性病变112个,恶性病变65个;按病变形态分组,肿块性病变144个,非肿块性病变33个。肿块性病变中恶性47个,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分别为(1.06±0.27)×10-3 mm2/s和0.62±0.17;良性97个,平均ADC值及rADC值分别为(1.58±0.26)×10-3 mm2/s和0.91±0.17;ROC分析显示,以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23×10-3 mm2/s和0.72作为阈值,鉴别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1%、92.8%和80.9%、89.7%。33个非肿块性病变中恶性18个,平均ADC值及rADC值分别为(1.25±0.40)×10-3 mm2/s和0.76±0.25;良性15个,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50±0.18)×10-3 mm2/s和0.89±0.12;ROC分析显示,以ADC和rADC值分别为1.36×10-3 mm2/s、0.84作为阈值,鉴别非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80.0%和77.8%、73.3%。结论:根据ADC和rADC值可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诊断价值略高于rADC值,对乳腺肿块性和非肿块性病变应采用不同的ADC。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DC value and relative ADC value (rADC) in breast tumor-like and non-tumor-like enhanced lesions. Methods: the data of preoperative MRI and DWI (bm0 and 800s/mm2) in 171 patients with breast lesions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t test). The ADC value and rADC value of malignant lesions were analyzed by (ROC) of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subj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ADC value and rADC value in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12 benign lesions and 65 malignant lesions in 177 breast lesions. Among 47 malignant lesions, the mean ADC and rADC values were (1.06 卤0.27) 脳 10 ~ (-3) mm2/s and 0.62 卤0.17, respectively. The mean ADC and rADC were (1.58 卤0.26) 脳 10 ~ (-3) mm2/s and 0.91 卤0.17, respectively. RO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ADC and rADC were 1.23 脳 10 ~ (-3) mm2/s and 0.72,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ifferentiating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were 85.1% and 80.928%, respectively. The mean ADC and rADC values were (1.25 卤0.40) 脳 10 ~ (-3) mm2/s and 0.76 卤0.25, respectively. The mean values of ADC and rADC were (1.50 卤0.18) 脳 10 ~ (-3) mm2/s and 0.89 卤0.12, respectively. RO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ADC and rADC were 1.36 脳 10 ~ (-3) mm2/s,0.84,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non-tumor-like breast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were 77.8% and 77.8%, 77.8% and 73.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ADC and rADC,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 can be distinguishe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DC value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ADC value. Different ADC. should be used for breast mass and non-mass lesions.
【作者单位】: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放射科;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乳腺外科;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
【分类号】:R445.2;R73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小燕;杜红文;张毅力;张蕴;;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病变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04期

2 倪建明,沈天真,陈星荣;脑组织ADC值定量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年01期

3 刘佩芳,鲍润贤,牛昀,于咏;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建东;刘园园;张雪林;石灵春;;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癌症;2007年02期

2 彭康强;黄子林;谢传淼;陈林;欧阳翼;郑庆生;张岩;何浩强;吴沛宏;;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癌症;2009年05期

3 赵继红;ウツトハムス玲子;丁军;秦博文;杨海山;早川和重;;造影MRM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诊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4 朱西琪;丁怀银;谢正平;袁莉莉;;钼靶X线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1年18期

5 李卫新;詹浩辉;程敬亮;;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DCE-MRI鉴别诊断(附49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2期

6 莫蕾;江新青;陈阿梅;纪昌焕;;DWI对宫颈癌的诊断及与肿瘤细胞密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3期

7 徐丽莹,孔祥泉,徐海波,刘定西,于群,曾军;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边缘强化与病理特征及VEGF表达相关性[J];放射学实践;2004年04期

8 杨军乐;郭佑民;宁文德;陈欣;董季平;阎锐;徐敏;;乳腺恶性病变的钼靶X线及磁共振表现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7年11期

9 王远梅;陈昌毅;汪卫兵;黄劲柏;熊浩;雷红卫;;MRI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2年06期

10 马婉玲;宦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佩芳;路红;张芳;鲍润贤;;联合应用MR动态增强与扩散及波谱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延伟;fMRI诊断乳腺癌及其与癌基因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路红;乳腺癌MR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对比研究及其与分子分型相关性的初步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3 王夕富;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检查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4 康立清;灌注CT反映脑瘤血管生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5 秦海燕;CT灌注成像和MR弥散加权成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表现对照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6 杨光;钙相关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钙化形成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7 张晓明;3.0T磁共振及功能成像在直肠癌的应用:术前诊断,,分期及其与肿瘤微结构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6年

8 倪建明;弥散和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燕;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及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10 杨林;原发性肝癌MDCT灌注成像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世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波谱技术在乳腺中的应用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5年

2 周景玮;钼靶与磁共振检查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3 王志航;MRI动态增强减影技术诊断非钙化乳腺癌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张文文;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核素骨扫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伟;3.0TMR动态增强扫描与弥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亮;MRI及DCE-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李小康;MRI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侵袭危险度的评估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8 邵翠贞;MVD和VEGF评价兔乳腺VX_2种植瘤新辅助化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9 张欣贺;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MVD VEGF LVD VEGF-C表达的关系[D];辽宁医学院;2011年

10 段娜;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瘀证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郭雪梅,肖江喜,谢晟,王霄英,蒋学祥;正常儿童脑组织成分变化——扩散张量成像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年10期

2 张卫东,梁碧玲,叶瑞心,黄穗乔;不同弥散强度对脑组织ADC值及FA值测定的影响[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2期

3 李艳萍,徐惠绵,张斌;微血管计数、CD_(44)V_6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肿瘤临床;2001年05期

4 刘国津,郑得志,郑连举;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1年05期

5 李日乐,田明铭,樊剑芳,姜文霞,张育东,汤如勇;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1998年04期

6 郭勇,蔡祖龙,蔡幼铨,陈凛,马林,高元桂,梁艳;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年09期

7 孙泽民,王守安,才艳玲,王海平,张文杰,李坤成;增强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利华;陈永峰;张久权;王文伟;夏云宝;王健;;表观扩散系数值在鉴别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年08期

2 潘希敏;魏富鑫;黎规典;;表观扩散系数在子宫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3年10期

3 A.F.Halaweish;E.A.Hoffman;D.R.Thedens;M.K.Fuld;J.P.Sieren;E.J.R.van Beek;王霁g;;不吸烟者肺膨胀水平对超极化~3He表观扩散系数测量的影响[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年05期

4 高嵩;包尚联;;扩散时间及扩散梯度磁场对水分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年03期

5 王霈;张辉;苏晋生;张华华;武瑞凤;郭娟;王俊波;秦江波;;正常妇女乳腺不同月经周期表观扩散系数差异的初探[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01期

6 管s

本文编号:2370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370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2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