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MDCT评价左心室功能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9 08:19

  本文关键词:256CTCA在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医学院》 2012年

64-MDCT评价左心室功能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陈文俊  

【摘要】: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左心室容量及收缩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评价左心室功能,能为冠心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危险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影像学方法有多种:如左心室造影、超声心动图、心脏MRI以及近年在临床广泛应用的CT心血管成像。临床常采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其中以M型超声心动图应用最为广泛,但当左心室形态及室壁活动出现异常时,测量结果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根据左心室实际几何形状进行容积及收缩功能的计算,结果较为客观,但测量时存在视野较为局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且缺乏彩色多普勒功能等缺点。心脏MRI被认为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金标准”,但因扫描时间相对较长,而且不适用于装有心脏起搏器以及幽闭恐惧症等的患者,其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及CT心血管成像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使用MD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价值和可靠性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随着MDCT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患者只要一次屏气(约10秒钟),就能完成一次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angiography,CTCA)检查,可完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及左心室功能的评价。 研究目的探讨64-MDCT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比较不同R-R间期间隔重建对64-MDCT所测量左心室功能结果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12月完成CT冠状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8~69岁(平均58岁)。使用东芝Aquillion64MDCT。首先进行钙化积分扫描。增强扫描以4.0~5.0mL/s速率,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20mgI/mL)70~80mL。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感兴趣区置于升主动脉根部层面,触发阈值为180HU。对于心率>75次/min的患者,在扫描前1小时口服倍他乐克25~50mg,使得患者心率降至75次/min以下,以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扫描完成后,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分别以间隔5%和10%重建0%~95%R-R间期和0%~90%R-R间期原始数据,得到20及10组时相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左心室功能分析,测量指标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超声检查仪器为飞利浦iE33型超声诊断仪,取标准左室长轴切面,取样线通过腱索水平,应用M型超声评价左心室功能。最后将64-MDCT所测量的各项左心室功能结果与M型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以间隔5%的R-R间期和间隔10%的R-R间期重建原始数据,所得各项心功能指标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软件自动测量, CT5%vs CT10%:EDV=108.00±14.56mL vs106.54±14.08mL,ESV=32.85±9.24mL vs32.00±8.50mL,SV=75.15±14.53mL vs74.54±15.89mL,EF=69.38±8.36%vs69.62±8.57%;采用手动测量,CT5%vs CT10%:EDV=107.85±14.43mL vs106.92±14.32mL,ESV=32.15±8.26mLvs32.15±8.26mL, SV=75.69±14.37mL vs75.61±15.03mL, EF=70.08±7.83%vs70.46±8.01%),相关性好(r=0.948~0.988,P<0.05);64-MDCT自动、手动两种测量方法结果与超声心动图测值(EDV=102.46±18.00mL,ESV=29.85±7.16mL,SV=72.62±16.86mL,EF=70.23±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较好(r=0.625~0.747,P<0.05)。 结论1.64-MDCT评价左心室功能结果准确、可信;2.以间隔5%及10%R-R间期重建原始数据评价左心室功能,各指标之间相关性高,后者更方便、快捷。 研究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科进行CTC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者41例,其中14例在两周内完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angiography,CCA)检查。41例中,男性13例,女性28例,年龄40岁~86岁,平均69岁。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分。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间隔10%重建0~90%R-R间期原始数据得到10组时相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测量左心室EF、EDV、ESV、SV及心肌质量(myocardial mass,MM)。统计分析Gensisni评分与左心室功能指标的关系。另加入8例冠状动脉无狭窄者(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3-72岁,平均61岁)作为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与非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差异。 结果41例患者Gensini评分范围为2~82,其中仅评分为82分的一例患者出现左心室功能下降(EF=47%,EDV=123mL,ESV=65mL)。将41例患者按Gensini评分的四分位数间距分为四组(P25、P50、P75分别为7.0、15.5、26),各分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左心室EF、EDV、ESV、SV及MM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与各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EF(r=0.053,P=0.741),,EDV(r=0.011,P=0.944),ESV(r=-0.024,P=0.882)、SV(r=0.030,P=0.854)、MM(r=0.104,P=0.518),与Gensini评分不存在相关关系。 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左心室功能无明显下降;随着狭窄程度加重,左心室功能下降的可能性加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4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珍团;余建群;张优仪;袁红梅;白红利;朱培菊;;64-MDCT对左心室功能评价的应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6期

2 马丽萍,秦永文,郑兴,丁继军,赵仙先,边长勇,徐荣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室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年02期

3 鲁晶;王连生;贾恩志;雍永宏;王晖;朱铁兵;杨志健;许迪;陈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4 张笑春;李媛;郭应坤;马恩森;陈天武;钱玲玲;;64层螺旋CT评价正常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年02期

5 江时森,黄浙勇,汤沂,蔡晓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5年01期

6 武淮昌;韩靖;;多层螺旋CT与M型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功能的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9期

7 孟冷;张兆琪;吕飙;;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08期

8 宋兰;金征宇;王怡宁;孔令燕;张竹花;张抒扬;张立仁;王沄;赵文敏;;多层螺旋CT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张苹娜;翟仁友;吴雅峰;马展鸿;;超声心动图联合64层螺旋CT评价左室收缩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年11期

10 曹阿丹;牛玉军;刘宁;雷震;张占锋;赵学凯;;MS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任千里;靳恒军;赵立;;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梁亚光;张宇;隋岩;赵维敬;何悦明;;64排螺旋CT重建层厚及时相间隔对左心室容积测量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2年02期

3 桑雅荣;于涛;李卫民;张素艳;李石祥;;心电编辑及多时相重建对提高64层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年03期

4 李松江;;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曲新凯;方唯一;关韶峰;沈艳;叶剑定;焦静;李若谷;艾力·麦合木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学特征[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6 刘杰;张宏彬;范华;胡碧波;周一波;沈立;邱广平;;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筛选价值评估[J];临床医学;2008年01期

7 曹海念;王发成;陈光辉;陈慧群;周艺贤;;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附129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9年04期

8 孙志远;卢光明;黄伟;王俊鹏;陈鹏;周长圣;张龙江;李林;蔡军;张玥玥;;不同心率水平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8年10期

9 卜阳阳;许茂盛;丁雪委;葛敏;陈智能;刘林祥;;对比剂注射优化技术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年08期

10 姚红霞;张国富;张鹏;崔二峰;杨鹏午;;心电编辑软件在64层螺旋CT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萍萍;冠心病的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SPECT显像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邓艳;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3 邢艳;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性及危险性评估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4 赵锡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64层螺旋CT和MR血管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5 王新江;64层螺旋CT和增强MR在心肌梗死评价中的价值[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6 閤谦;64层螺旋CT与PET显像检测活性心肌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7 李东;MSCT评价猪急性再灌注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萍;多排螺旋CT(MDCT)指导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9 喻杰;缺血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红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云;双源CT评估左心功能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唐金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观察[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正;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D];泰山医学院;2010年

4 钟毅;冠脉双源CT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黄伟;稀释对比剂注射法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成四香;256层螺旋CT与SCAG拟诊冠心病有效性评价及患者付费—效价比分析[D];昆明医学院;2011年

7 张莉;双源CT对肺血减少类复杂先心病的术前评估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张平;心脏三维CT心尖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9 赵扣荣;急性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特征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杜闻莹;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阳泱,韩萍,冯敢生;多层螺旋CT定量评估左心功能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年03期

2 原珍团;余建群;张优仪;袁红梅;白红利;朱培菊;;64-MDCT对左心室功能评价的应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6期

3 江时森,陈锐华,宫剑滨,王立军,彭永平,张启高,徐军,严宝力,王景,何松清,蔡晓敏,邹莺,刘保军,诸葛海鸿,蒋琳辉;老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体会[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03期

4 孙健男;么刚;刘影;王向辉;高丽园;赵恒宇;迟宝荣;;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年02期

5 雷子乔,韩萍,孔祥泉,梁波,田志梁,李友林,梁明;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年01期

6 张鹏;李白艳;周晓珊;张玫;;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7 李崇剑,徐耕,傅国胜,金国栋,蔡思宇,高润霖;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比较[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10期

8 李科民,吕九华,翟全宜,王关鸿,单桂芳;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6年05期

9 章萍,王岳松,谢兰茨,杨志健;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年02期

10 马丽萍,秦永文,郑兴,丁继军,赵仙先,边长勇,徐荣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室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永娟;关欣;张玉兰;;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左心室功能[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8期

2 王荣品;梁长虹;黄美萍;邓奇平;刘辉;徐莉;;非屏气法电影MRI测量健康志愿者左心室功能[J];放射学实践;2011年07期

3 戴木森,石松青;32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左心室功能改变的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1995年02期

4 严孙杰,潘时中,杨立勇,阮琴韵,张松菁,赵淑好;肥胖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1997年03期

5 张志慈;;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研究左心室功能[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4年06期

6 余小平;徐葆元;;糖尿病左心室功能研究的现状[J];四川医学;1992年06期

7 赵计兰;;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年05期

8 闵长庚;;正常人和心脏病人左心室功能的评价[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分册);1979年02期

9 欧宓;叶振盛;郭薇;王春;;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13年05期

10 张嬿;唐红;;左心室功能评价的超声新技术[J];中国临床医学;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晓琳;张连仲;程兆云;;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左室功能逆重构的临床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郑慧;张新书;王玲;;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脑梗塞患者的左心室功能[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云美玲;钟江华;金水晶;;海南汉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的相关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谷买;黄增超;;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评价二尖瓣狭窄左心室功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韩丹;段慧;;DSCT左心室功能测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姜志荣;张小花;李大海;褚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梗死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对比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张若冰;杨娅;勇强;;无创性WI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8 徐晤;夏勇;陈建辉;张超群;杨煜;潘德锋;徐通达;郭密娟;;利用左心室测压和造影评价冠心病病人的左心室功能[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9 王军;龙书敬;景绍武;王祎;郭银;李娜;武亚晶;刘青;;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损伤剂量体积因素分析[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10 曾国飞;;Aquilion ONE 320排容积CT评价心脏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山;[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蒋巍;64层螺旋CT与多次屏气电影法MRI对左心室功能评价的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卢菁菁;应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D];吉林大学;2007年

3 牛媛媛;双源64层螺旋CT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嬿;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心脏核磁共振定量评价健康人左心室功能的对照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文俊;64-MDCT评价左心室功能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2年

6 陈军;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原珍团;64-MDCT对左心室功能评价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谢姿;基于四维影像的左心室功能评估及先心病智能辅助诊断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张彩洁;256CTCA在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D];青海大学;2014年

10 尚英杰;双源CT和3.0T磁共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256CTCA在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38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