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基于人体腰椎有限元分析的乘坐舒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08 17:31

  本文关键词:基于CT扫描之腰椎椎体有限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大学》 2010年

基于人体腰椎有限元分析的乘坐舒适性研究

任伟  

【摘要】:动车组座椅是动车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乘员乘坐的舒适性。脊柱能在振动环境中吸收外界传给人体的振动,同时不正确的坐姿使脊柱偏离正常的生理位置时,会产生生理上的疼痛及心理上的疲劳,长时间的不正确坐姿甚至会使脊柱产生慢性病变。因此,通过有现行的限元方法借助脊柱生物力学知识研究乘坐舒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基于螺旋CT数据,采用Mimics技术提取腰椎L3-L5节段骨性模型的点云数据,应用逆向工程原理通过Imageware拟合成人体椎骨曲面,在Pro/E中对曲面进行实体化处理得到腰椎L3-L5节段三维实体模型。精确实体模型的形成,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然后,通过Pro/E与ANSYS的接口将模型数据导入ANSYS中,生成椎间盘和周围韧带组织,对模型材料属性设定后进行网格划分,得到了腰椎L3-L5节段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模拟了人体乘坐时的典型坐姿,分析比较了各坐姿下应力分布情况,据此为座椅静态舒适性设计提供依据。 最后,对腰椎L3-L4、L4-L5单运动节段及L3-L5多运动节段进行了模态分析,分别提取了前二十二阶模态振型和频率,找到了单运动节段与多运动节段在固有频率上的区别,也为动态响应分析奠定了基础。通过谐响应分析模拟外界简谐激励对腰椎节段的影响,为座椅的动态舒适性设计提供了参考意见。 本文以生物力学及有限元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的CT与逆向工程技术,为座椅的舒适性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我国动车组座椅的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68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瑞卿,陈以国,张鹏,郑忻;脊柱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法的概述[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年01期

2 朱建民,曾明,方浩;有限元技术在骨科的应用[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9年03期

3 张爱平,陈日齐,黄昱,许书亮;人类腰段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2期

4 郭立新;黄秋野;宋桂秋;许之伟;;振动载荷对损伤椎间盘处小关节的影响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5 胡勇;谢辉;杨述华;;三维有限元分析在脊柱生物力学中应用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6年03期

6 刘世明;胡桂川;;Imageware与反求工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张祖欣;客车乘坐舒适性的人体解剖学机理[J];客车技术与研究;1998年02期

8 黄启今,刘国权,马远征,薛海滨,高瑾;基于CT图像重建腰椎活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4年02期

9 王光南;;汽车座椅振动舒适性评价[J];机械工程师;2005年11期

10 曾小丽;彭亮;白净;;基于CT数据的人体L3-L4腰椎节段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和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仕鉴;基于生物学反应的驾驶舒适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美超;有限单元法在骨科生物力学中的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3 周敏;座椅温觉特性与坐姿体压分布的实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珂;寰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寰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2 罗承刚;股骨三维重建与生物力学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沈傲东;医学影像三维重建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4 蔡晓冰;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5 高允海;腰椎间盘退变对腰椎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6 邝磊;脊柱腰骶段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及生物力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7 王丽珍;基于CT扫描之腰椎椎体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黄昱;新型人类腰段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1年

9 张太发;基于CT医学图像的三维表面重建算法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刘巧红;脊柱外科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峰;杨继全;;基于逆向工程的汽车前盖再设计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年07期

2 马炳杰;冯慧华;廖日东;姚利民;;基于模态相关性和模型修改的发动机整机模态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6年02期

3 杨家华,陈为福,黄旭东,管华;机床床身立柱结合面参数识别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4 陈忠良,崔红伟,骆红云,常远,王学义;室内整车可靠性道路模拟试验方法[J];北京汽车;2005年02期

5 牛海峰,宋一乐,何文娟;水工弧形闸门试验模态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6期

6 黄亚玲;秦大同;罗同云;龚为伦;;基于ANSYS的斜齿轮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06年04期

7 郭立新;黄秋野;宋桂秋;许之伟;;振动载荷对损伤椎间盘处小关节的影响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8 梅德庆,何闻,陈子辰;汽轮发电机组框架式基础模型的模态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1年06期

9 李朝阳;张艳春;;燃机涡轮盘三维瞬态温度及应力场计算分析[J];动力工程;2006年02期

10 张小安,张艳;天线座结构的试验模态与理论模态的分析比较[J];电子机械工程;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守迁;吴群;柴春雷;吴剑锋;;人机特征驱动的汽车驾驶空间设计系统[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2 李娜;罗尧治;;空间网格结构逆向建模方法[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游箭;张绍祥;谭立文;林支付;李恺;单锦露;邱明国;李七渝;陈伟;陆明;;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手术路径的三维重建及其可视化[A];首届国际医学影像学暨介入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孙国强;许增朴;王永强;于德敏;毕德学;;线结构光快速三维测量系统的全局标定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王鑫;贾俐俐;;基于Geomagic软件的汽车保险杠逆向工[A];第十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三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昊;孙淑凤;王立;;汽车座椅局部散热除湿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峰;动载荷识别若干前沿理论及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2 吴涛;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3 贾英杰;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 徐丽;基于模态参数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诊断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5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海英;水泥混凝土泵车振动性能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7 杨波;计及车架弹性的多轴重型越野车整车动态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陈熙;热声谐振管参数激励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游箭;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黄宇琦;胸锁乳突肌筋膜痛的解剖学及其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晶合;结构光测量仪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俊林;牵引电动机机座的动态特性分析和疲劳寿命评估[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3 翟鹏程;转体梁施工中的不平衡问题及风致振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袁纲;公路卧铺客车卧位振动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5 徐源;弹性连杆机构振动被动控制动力仿真及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6 邓东;井下作业提升系统受力分析与安全评定[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7 孙维丰;混凝土简支梁动力特性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张光颖;信号与振动分析系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施志深;结构动力特性逆分析及其在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文莉;小波变换在去噪及结构动态特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艳平;高明;罗大兵;;基于Surfacer和CATIA的电话机模型重建[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02期

2 陈旭玲,刘苏;Pro/Engineer在逆向工程曲面造型上的应用[J];微机发展;2004年09期

3 李东泽,王敏杰,刘莹;反求工程交互建模应用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19期

4 燕峰,李世国;汽车座椅的设计与优化[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王奎,刘建红,宋刚;sEMG技术在评价运动性疲劳方面的方法及应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6 张建利,姜莹,王丽燕;多变量模糊舒适度评价仪[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7 吕广明,孙立宁,唐余勇;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中的数学处理方法[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陆剑雄;张福昌;申利民;;坐姿理论与座椅设计原则及其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刘新丽,余隋怀,陈登凯,刘肖健,刘阳;基于人机尺寸驱动的座椅设计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13期

10 沈维蕾;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座椅设计与评价[J];机械工程师;2005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仕鉴;基于生物学反应的驾驶舒适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秦绪佳;医学图象三维重建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嵘;非线性分析及其在肌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D];汕头大学;2002年

2 王明刚;关于现代沙发设计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3 万毅;人性化家具功能尺寸设计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吴小鹰;基于腹部CT平片的肝脏三维重建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黄永丽;基于断层数据的三维重建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汪陆君;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李亚东;医学图像分割与三维重建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8 邓杰航;CT图像处理及可视化技术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勇杰;胡勇;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伤;2009年07期

2 郑冬;邹德威;吴继功;刘军华;陈宁;赵亮;费军;张朝利;;腰椎间小关节螺旋CT三维测量、观察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杂志;2009年02期

3 冯旭东;陈于东;王荣滨;;胸腰椎骨折GSS短节段应用的价值及局限[J];中医正骨;2010年11期

4 戴力扬;张文明;徐印坎;屠开元;成培来;;人类腰椎活动节段的力学模型[J];解剖学报;1990年04期

5 方印,陈贤钧;42例藏族腰腿痛患者的腰椎CT分析[J];西藏科技;1997年02期

6 于凤珍;徐卫国;肖善富;;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固定不植骨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脊柱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7 张经纬;校佰平;徐荣明;周龙;李明;毛伟民;马维虎;阮永平;;后路三柱重建技术在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8期

8 王宏;杨群;吕德成;姜长明;吴春明;马凯;唐开;刘阳;王博;张德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A3型爆裂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年06期

9 方印,陈贤钧;30例汉族腰腿痛患者的腰椎CT研究[J];西藏科技;1997年02期

10 徐力鹏;肖进;张美超;原林;;腰椎小关节承载功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鹏;潘玉涛;梁裕;龚耀成;郑涛;张兴凯;吴文坚;;腰椎退行性终板改变与腰椎小关节内积液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万仑;;成人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外科治疗[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何仿;林昊;李苏皖;张文忠;张健;;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A];第二届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研讨会暨上颈椎伤病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5 侯伟光;刘煊文;丁晓川;;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赵凤东;何勇;范顺武;;微创腰椎后路PLIF术中出血量与骨密度的关系[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张家立;王忠磊;钟远鸣;袁长深;;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马维虎;徐荣明;;一期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王子平;陆耀刚;吴佩蓉;;R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远期疗效分析[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博来;李永津;赵兵德;;腹针疗法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曙光医院伤科 黄仕荣;[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赵晴晴;[N];健康时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向刚尔;[N];健康时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黄萱;[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黄丹;[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海涌 (教授);[N];家庭医生报;2008年

7 黄每裕;[N];健康报;2006年

8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 郭险峰;[N];健康时报;2008年

9 张献怀;[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王志胜;[N];健康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春岳;图像阈值化及点云计算结合影像学方法对腰椎小关节微结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张国友;脊柱长节段固定对腰骶部影响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3 于斌;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和SNAP23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刘超;腰椎棘间韧带退变: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乔军;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性相关研究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影像学评估[D];南京大学;2013年

6 邢泽军;腰椎减压对不同程度退变椎间盘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孔德红;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整体和节段容积及收缩功能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鲍春雨;基于人机工程学油锯作业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林飞跃;椎间隙与腰椎负荷分布的关系及椎间盘置换对椎间隙高度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3年

10 万宗淼;X-Stop棘突间撑开器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病人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脊椎的三维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冬;腰椎间小关节螺旋CT三维测量、观察及临床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2 李志刚;腰椎终板生物力学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3 张莺耀;腰椎椎体分析系统研究与开发[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杨理元;Modic改变在腰腿痛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智;基于CT数据L4-5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以及L5的应力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马斌;DR5,DcR2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青岛大学;2008年

7 郝大鹏;腰椎溶骨型转移瘤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8 高允海;腰椎间盘退变对腰椎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9 于远洋;膨胀式腰椎间融合器(EFC)的设计和生物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谢清波;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腰椎间盘脱出自发性吸收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CT扫描之腰椎椎体有限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41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