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弥散张量成像对脑出血患者远期四肢运动功能的评估比较

发布时间:2019-11-09 03:21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各向异性分数值(FA)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后上肢、手及下肢运动功能预后差异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8~15d内行3.0T MR常规及DTI检查,基于感兴趣区测量患侧及对侧大脑脚区的平均FA值。依据DTT图患侧CST受损程度分为A组(CST未破坏组)和B组(CST破坏组)。比较两组大脑脚区rFA值(患侧FA值/对侧FA值)、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随访偏瘫运动功能评价(BRS)、功能独立性运动评分(FIMm)的差异。分析大脑脚区rFA值与入院NIHSS评分、随访BRS及FIMm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36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DTI显示CST受压移位者19例(A组),部分破坏者17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大脑脚区rFA值、BRS_(上肢)、BRS_手、BRS_(下肢)及FIMm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脚区rFA值与BRS_(上肢)、BRSm_手评分有显著相关性(r=0.878,P0.05;r=0.859,P0.05),与BRS_(下肢)评分有较弱相关性(r=0.648,P0.05)。大脑脚区rFA值评估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0.994±0.009;0.987±0.016)大于下肢运动功能的曲线下面积(0.822±0.08)。大脑脚区rFA值与FIMm评分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基底节脑出血中,DTI成像能定量评估CST损害的微细结构变化,大脑脚区rFA值能评估脑出血远期神经运动功能预后(尤其是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
【图文】:

运动功能,四肢,大脑脚,统计学意义


能够自逡逑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大脑脚区逦理(FIMm邋78;平均6分),但是他们上肢有严重的神逡逑r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0.05)。比较入院逦经功能缺损(BRS1?2分)(图2)。大脑脚区rFA值预测逡逑NIHSS评分及BRS±fc、BRS#邋BRSTtel平分,差异均有逦脑出血上肢手下肢的运动功能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逡逑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表邋1)。比较两组FIMm评逦0.994±0.009、0.987士0.016及0.822±0.08邋(图3)。逡逑分,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逡逑2.邋DTI对基底节区脑出血致神经运动功能损伤邋逦逦逦逦逦逡逑的评估逦DTI是在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基础逡逑R0Cftfs逦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提逡逑'T1逦供水分子弥散幅度信息,更可以提供水分子弥散方向逡逑//逦/邋=br!^逦信息,因此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所致的神经纤维束破逡逑"/逦/逦坏以及远期神经运动功能预后,并有助于神经学早期逡逑/逦干预及制定最佳康复方案[5]。本研究发现脑出血发作逡逑I逦/逦8 ̄15天大脑脚区rFA值可以用来评估4 ̄6个月后的运逡逑度。-逦/逦动功能,,且大脑脚区rFA值与上肢及手的功能评分相逡逑/逦关性优于大脑脚区rFA值与下肢功能评分的相关性。逡逑M邋Z逦皮质脊髓束(CST)是锥体束最大的下行白质纤逡逑/逦维束,其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运用逡逑。。丨I7逦A ̄ ̄S ̄ ̄S ̄ ̄S ̄ ̄^逦DTT图可以直观地显示血肿与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空间逡逑1-特只性逦3逦关系,本组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武刚;钟叶;詹青霞;林江;张雪梅;谢雪平;初殿伟;胡冬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得廷;小脑上脚交叉的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赖昀;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白质纤维追踪算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方美芳;正常成人胼胝体及其亚区的形态学和弥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大伟;梁英魁;李少武;孙波;;正常青年人群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轲;吴仁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5期

2 秦文;李坤成;于春水;张帆;;重复时间和场强对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7期

3 乐秋海;舒华;;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4 陈培强;唐子东;郭光远;董凯;林少华;姜领;于伟红;许毛峰;;弥散张量成像对高血压前期患者隐匿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09期

5 耿辉,白玫,彭明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4年01期

6 何光武;项华;何江波;成中意;徐建荪;汪守中;沈天真;陈星荣;;正常成人大脑内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08期

7 陈海;;弥散张量成像在失语症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8期

8 宋亭;梁碧玲;胡春洪;沈君;麦伟文;黄穗乔;;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9 袁蕾蕾;赵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参数及影响因素[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5期

10 吕粟;唐鹤菡;陈芹;欧阳络;陈华富;周东;邹翎;黄晓琦;张体江;李东明;龚启勇;;弥散张量成像揭示部分及全面发作癫痫患者的丘脑改变[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海;邓国军;陈桂美;肖香佐;;弥散张量成像定位初级运动功能区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永贵;郭岗;黄海清;王训恒;;慢性颈髓病变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田仔;;弥散张量成像的计算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新进展[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4 谢晟;郭雪梅;崔爱国;肖江喜;蒋学祥;;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5 郑兆聪;刘必松;吴志峰;王如密;王守森;;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出血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刘海燕;卢青;秦姣龙;肖朝勇;姚志剑;;抑郁症情绪神经环路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葛海涛;尹训涛;徐君海;刘树伟;;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注意功能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8 贾贵静;;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史浩;郭洪霞;;脑积水的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于恩彦;;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老年性痴呆中的应用[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峭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个例观察[D];浙江大学;2005年

2 丁文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上肢神经形态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李f 晔;术中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沈全力;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杜彦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波谱成像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郁欣;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宋峰;猪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的建立及其脊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8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558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6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