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磁共振成像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20-03-25 14:00
【摘要】: 目的:运用3.0T磁共振检查寻找血管性眩晕患者明确的发病原因,探讨血管性眩晕的MRI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从而指导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方法:选取并分析寻找到明确病因的9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入选标准:①有眩晕发作的临床表现,入选者以眩晕为主诉,表现为头昏目眩,视物旋转,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②同时寻找到确切的前庭系统血液灌注不足的证据,MR可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硬化,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等。③除外梅尼埃病、位置性眩晕、迷路炎、耳硬化、外伤性眩晕、肿瘤等其他导致眩晕的疾病。99例行患者均行颅脑MRI及MRA检查,其中3例患者进行特殊序列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 , 3D-FIESTA)检查,32例眩晕患者前期行CT检查。采用GE公司Signa Excite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T1-FLAIR和T2-FLAIR、横断面和矢状面T2-FSE。MRA采用3D-TOF法。MRA图像观察以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3D-FIESTA序列为-垂直于内听道的双耳斜矢状位及横断面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检查。CT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4层或16层螺旋CT扫描仪。结合患者详细的发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参考所有已知可能造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对所获得MRI及CT图像的阳性征象进行多次综合分析。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以盲法观察颅脑MRI、MRA及CT图像,将脑实质MRI表现、椎-基底动脉病变、小脑前下动脉的病变、小脑后下动脉的病变进行分型,根据年龄段划分引起血管性眩晕的常见病因构成,比较MRI与CT对脑实质的检查结果的差异,并对部分患者行3D-FIESTA检查,明确迷路动脉的血供与前庭蜗神经的关系,力争达到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的统一解释,通过观察眩晕患者的脑实质及相关血管的形态学变化,探讨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血管性眩晕疾病的诊断价值,并提高眩晕疾病的确诊率,为今后的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99例行MRI及MRA检查的患者中脑实质存在病变者50例,其中单纯小脑梗死者22例,单纯脑干梗死者3例,小脑合并脑干梗死者10例,单纯脑干受压者14例,后循环血管瘤1例并压迫脑干。不同性别之间脑干有无受压不存在差异(χ2=0.499,P=0.480)。椎-基底动脉的MRA形态异常表现:左、右椎动脉病变类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080 P=0.998),A型共63条, B型共33条,C型共35条,D型共12条,A型+B型共8条,B型+C型共8条,A型+B型+C型2条,无异常者10。基底动脉:A型59条,B型10条,C型11条,A型+B型6条,无异常者13条。而各个年龄段引起血管性眩晕的疾病存在差异(χ2=19.943,P=0.030),50岁以上血管性眩晕患者占78%。小脑前下动脉MRA表现三个年龄段当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516,P=0.238),左、右侧小脑前下动脉在MRA表现上无显著性差异(χ2=0.269,P=0.862)。小脑后下动脉MRA表现三个年龄段当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132,P=0.388),左、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在MRA表现上无显著性差异(χ2=0.153,P=0.926)。13例26侧行3D-FIESTA序列检查的病人当中,血液循环障碍3侧,考虑微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或/且与之粘连1侧。32例行MRI、MRA及CT检查的患者当中,CT表现为阳性的为9例,阴性的为23例;MRI表现为阳性的为24例,阴性的为8例。CT与MRI检查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χ2=14.076,P=0.000)。11例脑梗的眩晕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行CT以及MRI检查,CT与MRI检查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χ2=12.034,P=0.001) 结论:MRI能早期并准确的表现脑梗塞,甚至早期的缺血改变,较CT有明显的优势。MRA从宏观上判断后循环的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及严重程度以及验证血管对脑干的压迫,这是MRI检查所不能替代的。3D-FIESTA从微观上显示迷路动脉的血供情况,显示压迫特别是血管对前庭蜗神经的压迫。血管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变类型具有多样性,在血管性眩晕当中后循环缺血(VBTIV、AICA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桥臂综合征)是引起血管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而脑干受血管因素压迫、前庭耳蜗神经血管压迫症、迷路动脉综合征也属于血管性眩晕范畴。3.0T MRI和MRA扫描能提供详细的解剖学信息,为对血管性眩晕病变病因的认识、诊断和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3D-FIESTA序列扫描就能够准确的显示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对前庭耳蜗神经血管压迫症、迷路动脉综合征的诊断颇有价值。综合利用MRI平扫、MRA及3D-FIESTA-C序列,能全面、详细、准确的探求血管性眩晕患者的病因,而且为血管性眩晕的影像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姜定;;中年人眩晕常见原因[J];健康人生;2010年06期

2 陈世汉;;前列地尔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突发性耳聋2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1期

3 伍丽娟;韦德湛;邓翼业;邓燕梅;;胎儿泪囊囊肿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峻;;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迷路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蔡光先;刘柏炎;;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眩晕30例[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书义;李法祥;杨红娅;段彦杰;唐娟;;抗眩冲剂治疗血管性眩晕的效果观察[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刘金民;;眩晕与风邪犯络[A];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脑病诊治新进展高级研讨班专家讲义及论文汇编[C];2010年

5 王奕;毛德莉;;正天麻素临床应用的文献分析[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陈新;崔秀芳;;关于针刀治疗颈性头痛和眩晕的安全性商榷[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08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丛品;;眩晕疾病的诊治进展[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05年外科、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5年

8 丛品;;眩晕疾病的诊治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9 刘牧;沈淑萍;童欢;耿虹;伊力野;丁鑫;赵铁钢;刘建军;王万胜;;脑基底动脉血栓脱落致猝死1例[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全贵;林惜玉;;交感神经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九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春;利多卡因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N];医药经济报;2008年

2 赵瑞萍;暴聋也需扩血管[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3 佳弛;别把突发性耳聋当上火[N];国际商报;2004年

4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教授 杨晓苏 严慧平;有眩晕症谨防血管病变[N];家庭医生报;2009年

5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李松 吕保阶;心脏病可以“听”出来[N];健康时报;2009年

6 张建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听力健康[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雪彦;健脾祛湿治眩晕[N];大众卫生报;2004年

8 魏开敏;尼莫地平不单是降压药[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汤江峰;抢救听力 刻不容缓[N];大众卫生报;2002年

10 聂松义;徐劲松;石英;耳膜注射法治疗美尼尔病[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卓;磁共振成像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2 刘春华;血管性眩晕症气虚血瘀型动物模型的建立[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张占英;小脑桥脑池的显微解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瑞锋;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后—内耳道上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何斌;MRI技术在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08年

6 戴桂林;川芎嗪对耳蜗微循环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7 吴剑锋;经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鲁媛媛;突发性耳聋与微循环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9 肖瑶;眩晕定颗粒对家兔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眩晕模型前庭系统供血障碍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高东升;唇香草聪耳片对突发性耳聋微循环障碍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99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599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0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