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头位下头颈相对位置的X线测量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01:49
【摘要】:【摘要】 目的:通过健康人群自然头位下头颈相对位置正常角度测量,指导枕颈融合术中头颈固定位置的判断及术后疗效评价。 方法:自然头位下拍摄健康人群的头颈侧位片60张,男性29个,女性31个,VER为铅垂线,HOR为真性水平线,测量前颅底平面与垂直平面的后下交角(前颅底角NSL/VER)、前颅底平面与第二颈椎椎体背侧切线前上交角(颅颈角NSL/OPT)、前颅底平面与颈椎线前上交角(颅颈角NSL/CVT)、第二颈椎椎体背侧切线与水平平面的前上交角(齿状切线角OPT/HOR)、颈椎线与水平平面的前上交角(颈椎角CVT/HOR)、第二颈椎椎体背侧切线与颈椎线上交角(颈椎曲度角OPT/CVT)、寰椎平面与垂直平面后下交角(寰椎角AP/VER)等值,证实其可重复性及男女无差异,统计均值,应用于我院10例枕颈融合术患者术中固定位置判断,并与术前、术后各测量值对照研究。 结果:自然头位下颈椎侧位片采用颅外参考平面(VER、HOR),它不受颅内各解剖标志点的影响,同时是一个稳定、可重复的参考平面。健康人群测量头颈各变量分别为NSL/VER:82.3±4.5,NSL/OPT:74.1±6.5,NSL/CVT:74.3±5.1, OPT/HOR:83.6±5.6,CVT/HOR:79.9±4.9,OPT/CVT:4.8±2.8,AP/VER:80.9±5.2,并应用于枕颈融合术中判断头颈固定位置。10例患者术后复查X片,术后各角度的测量值分别是:NSL/VER:81.4±3.8,NSL/OPT:76.7±5.0,NSL/CVT:75.6±5.3,OPT/HOR:86.1±3.0,CVT/HOR:81.0±2.9,OPT/CVT:5.1±2.0,AP/VER:81.6±4.9,各变量值与本研究所测健康人群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自然头位下颈椎侧位片下的各变量能近似判断是否为正常头颈位置,将其应用于辅助枕颈融合手术患者的术中头颈固定位置判断及术后疗效的评价,效果满意。
【图文】:
1.2.2 测量:将上述 X 线片用手工绘测法由第一作者在连续时间内描图、定测量,垂直平面(VER)由金属垂线决定,水平平面(HOR)由垂直于 VER 的垂定。描绘后定点 7 个、测量平面 6 个及测量指标 7 个(图 1、2)。
图 2 NHP 下反映头颈相对位置的各测量角度1.2.4 定位平面:(1)VER:重力线的方向,代表真正的垂直平面,经过隆椎椎突影像后方最突点作 VER 的垂线而得,(3)NSL:(前颅接蝶鞍点和鼻根点的平面,(4)AP(寰椎平面):连接寰椎前后方面,(5)OPT(齿状切线平面):连接 Cv2tg 与 Cv2ip 的平面,(6)CV连接 Cv2tg 与 Cv7ip 的平面。1.2.5 测量指标:(1)NSL/VER,(2) NSL/OPT,(3)NSL/CVT,(4(5)CVT/HOR,(6)OPT/CVT,(7)A P/VER。NSL/VER 前颅底平面与垂直平面的后下交角NSL/OPT 前颅底平面与第二颈椎椎体背侧切线前上交角NSL/CVT 前颅底平面与颈椎线前上交角OPT/HOR 第二颈椎椎体背侧切线与水平平面的前上交角CVT/HOR 颈椎线与水平平面的前上交角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816.8;R687
本文编号:2602275
【图文】:
1.2.2 测量:将上述 X 线片用手工绘测法由第一作者在连续时间内描图、定测量,垂直平面(VER)由金属垂线决定,水平平面(HOR)由垂直于 VER 的垂定。描绘后定点 7 个、测量平面 6 个及测量指标 7 个(图 1、2)。
图 2 NHP 下反映头颈相对位置的各测量角度1.2.4 定位平面:(1)VER:重力线的方向,代表真正的垂直平面,经过隆椎椎突影像后方最突点作 VER 的垂线而得,(3)NSL:(前颅接蝶鞍点和鼻根点的平面,(4)AP(寰椎平面):连接寰椎前后方面,(5)OPT(齿状切线平面):连接 Cv2tg 与 Cv2ip 的平面,(6)CV连接 Cv2tg 与 Cv7ip 的平面。1.2.5 测量指标:(1)NSL/VER,(2) NSL/OPT,(3)NSL/CVT,(4(5)CVT/HOR,(6)OPT/CVT,(7)A P/VER。NSL/VER 前颅底平面与垂直平面的后下交角NSL/OPT 前颅底平面与第二颈椎椎体背侧切线前上交角NSL/CVT 前颅底平面与颈椎线前上交角OPT/HOR 第二颈椎椎体背侧切线与水平平面的前上交角CVT/HOR 颈椎线与水平平面的前上交角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816.8;R68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环照;严照明;王超平;;应用APOFIX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11期
2 胡朝晖;李康华;李兵;;Magerl联合Brooks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年01期
3 罗文;自然头位15年可重复性的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1年01期
4 张兴中,林久祥,傅民魁;13~17岁正常鉭青少年下颌骨的生长发育纵向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0年01期
5 赵春洋,蒋永清,汪小文;第三磨牙与错鉭畸形关系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6 李迈,党耕町,蔡钦林,杨克勤,,娄思权,董方春,张之虎;寰枢椎脱位临床病例分析(附103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94年09期
7 刘海兵;王文军;;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年04期
8 金大地,江建明,瞿东滨,王吉兴,张浩;介绍一种新的颈椎后路内固定装置——APOFIX系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年05期
9 鲁世保;池永龙;海涌;徐华梓;毛方敏;黄其衫;王胜;方欣;;寰枢关节后路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2602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0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