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兔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08:28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所测量的应变率参数是否和心肌细胞凋亡程度有相关性,该技术是否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定量诊断并评价心功能。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A、B、C、D四组。A组和B组各8只, C组和D组各10只。B、C、D组兔均给予阿霉素2mg/kg/次,每周给药一次,B组给药4w,C组给药6w,D组给药8w。A组设为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D组兔在给药前及给药第4w、8w、12w末时分别采集超声图像,脱机分析应变及应变率。A、B、C及D组兔在12w时均采集超声图像一次,同时检查心肌细胞凋亡率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 结果: 1.D组兔不同时间段应变率比较:未给药之前,兔左心室心肌应变率曲线显示各个节段达峰值时间基本一致,二维图像呈界限分明的彩色条带,收缩期应变率波动于-1.731~-2.157,且各个节段之间的收缩期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未发现自基底部至心尖部收缩期应变率数值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给药累积量的增加,在长轴方向上,兔左心室各个节段的收缩期应变率绝对值减小,与自身正常时应变率数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对给药第4、8、12w末测定的收缩期应变率数值进行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短轴方向上亦有此规律。 2.A、B、C、D四组兔12w时收缩期应变率比较:A、B、C、D四组兔左心室各个节段的收缩期应变率随着给药累积量的增加,其绝对值逐渐减小,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 3.TUN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Bcl-2、Bax蛋白表达和左室应变率的相关性分析:B、C、D三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A组(P 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蛋白表达明显高A组(P 0.01)。B、C、D三组之间对心肌细胞凋亡指数、Bcl-2及Bax蛋白表达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左室长轴,四组兔左室心肌收缩期应变率与Bcl-2呈显著负相关(r=-0.72, P 0.01),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1=0.81,r2=0.69, P 0.01);在左室短轴,四组兔左室心肌收缩期应变率与Bcl-2呈显著负相关(r=-0.70, P 0.01),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Bax呈显著正相关(r1=0.79,r2=0.67, P 0.01)。 结论: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心力衰竭形成过程中的心肌损伤,评价心功能。
【图文】:

左室心肌,心力衰竭


图 1-2 心力衰竭兔左室心肌 HE 染色图(×200E stain of rabbit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cell with图 1-3 心力衰竭兔左室心肌 HE 染色图(×400)E stain of rabbit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cell with

左室心肌,心力衰竭


34图 1-3 心力衰竭兔左室心肌 HE 染色图(×400)E stain of rabbit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cell with图 1-4 正常兔左室心肌 HE 染色图(×400)E stain of normal rabbit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445.1;R54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凤娟,陆X;超声心动图新进展——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2 潘翠珍,舒先红,朱丹,赵强,黄国倩,陈灏珠;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在冠脉搭桥及室壁瘤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例报道[J];上海医学影像;2004年01期

3 吴红宁;李滨滨;;应用应变及应变率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J];心脏杂志;2008年02期

4 肖雪花;冼惠珍;;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08期

5 舒先红,潘翠珍,黄国倩,施月芳,程蕾蕾,韩蓓蓓,潘文明,陈灏珠;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心肌应变和应变率成像特征[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年06期

6 李玲;李玉宏;傅金利;;应变率显像评价左室心肌局域功能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肖小鹏;邓林云;;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08年05期

8 高荔红;李君;;应变率成像在糖尿病患者心功能检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9 衣晓蕾;张玉奇;;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检测新技术——应变和应变率成像[J];医学综述;2007年18期

10 王洲;任永凤;李健;陈训;;应变率成像在心肌缺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乃文;;黏塑性力学及其解析方法[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邹春鹏;焦岩;黄品同;吴笑英;金慧佩;孙海燕;赵雅萍;张晓菁;王亮;;应变和应变率成像结合冷加压试验对健康成年人肱动脉应变及应变率储备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刚;罗景润;黄西成;徐艾民;陶俊林;丰杰;陈勇梅;高洋;牛伟;;中低应变率下材料力学性能[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4 周爱云;骆永芳;刘娟;;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局部心肌功能及病变程度[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宋守志;徐小荷;;岩石料层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6 杨继东;叶萌;洪勇强;余红萍;程芸;;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兔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A];2007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姜志荣;李大海;张小花;;肥厚型心肌病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应变率比较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8 王淑敏;王金锐;刘志跃;陈瑶;刘国辉;王芳;冯德喜;娜日苏;;心肌应变率曲线评价心肌梗塞局域收缩功能的实验研究[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白云艳;;心肌应变率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梗死心肌局部功能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宋守志;徐小荷;邢军;;应变率对矿岩料层粉碎效果的影响[A];岩石破碎理论与实践——全国第五届岩石破碎学术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晨;普通低碳钢通过应变感生动态转变形成超细铁素体[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筱敏 许妍敏 通讯员 梁国强;湛江海湾大桥柔性吸能防撞装置属世界首创[N];广东建设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翰林;体力活动到底能不能延长人类寿命(三)[N];科技日报;2005年

4 ;普通低碳钢通过应变感生动态转变形成超细铁素体[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薄斌;颌面部撞击损伤生物力学及其损伤模型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陶俊林;SHPB实验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3 李荣;实时三平面应变率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左室长轴功能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田新桥;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应变率与应变成像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肖诗云;混凝土率型本构模型及其在拱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侯海军;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估右室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7 辛群;超声技术在腹主动脉瘤瘤壁运动和组织特性研究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8 安冬青;天香丹治疗冠心病及对心肌线粒体ATPase、MVC、MVD影响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9 郄良毅;地高辛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闫鸿浩;非晶态合金薄带的爆炸焊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香芝;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兔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朱蕾;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节段心肌功能的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3 闫晓鹏;混凝土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4 杨柳;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压缩性质的应变率效应[D];东华大学;2005年

5 荣健;经编多轴向针织复合材料高应变率下的拉伸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6 李旺;三维正交机织复合材料的制造和高应变率压缩行为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7 李玲玲;重度子痫前期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应变率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8 苏丽娜;应变率成像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左室局部功能[D];吉林大学;2009年

9 朱孟巍;船舶与海洋平台碰撞的动力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方宁宁;应用应变/应变率技术定量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左心房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5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05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c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