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靠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19:56
【摘要】: 第一部分:CT血管造影血管管径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参数、图像后处理技术中手动及自动血管测量分析(vessel analysis,VA)对三维重建后血管管径的影响,拟建立CTA三维重建中阈值、窗宽的调节标准,保证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 方法: 建立9个浓度依次递增的血管模型,用游标卡尺测量9个血管模型内径作为血管模型的标准直径,对血管模型行CTA扫描,不同的mA(150mA、200mA、250mA、300mA)、kV(140 kV、120 kV、100 kV、80 kV)组合进行扫描,测量血管模型的CT值和管径。在120 kV、300 mA扫描条件下,以10单位为间隔,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下调节阈值,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下固定窗位仅调节窗宽测得不同浓度血管模型管径的标准阈值、标准窗宽;在标准阈值和窗宽的基础上同时测量其他不同浓度的8个血管模型的管径;改变FOV重复前述测量。分析标准阈值、标准窗宽、FOV与血管模型管径的关系,并与之对应的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使用自动血管软件分析测量血管模型的管径,与标准内径对照。统计临床已行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MIP重建的30例病员的窗宽、窗位,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1)VR重建,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 = -0.847,P = 0.000);标准阈值下限和血管模型CT值的关系满足回归方程:Y=0.255x1.199(x—血管模型CT值,Y—标准阈值)。 (2)MIP重建,窗宽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正相关(r =0.983,P = 0.000);标准窗宽和血管模型CT值的关系满足回归方程: Y=-245.751+3.199x-0.009x2+8.681E-6x3(x—血管模型CT值)。 (3)无论VR或MIP重建,FOV和血管模型管径均无相关性(r =-0.042,p =0.381)。 (4)临床脑血管VCTDSA检查MIP重建时的窗宽明显增宽,夸大了脑血管的真实管径。 (5)随着kV的增加,CT值和测量管径非线性下降;mA的变化对CT值和管径测量无影响。 (6)血管分析软件高估了血管模型的内径,最大差值为2.7mm。随着对比剂密度的增高管径测量值降低,接近真实管径。 结论: CTA血管测量径线大小的准确性受VR重建的阈值、MIP重建的窗宽窗位以及kV的影响改变很大。根据血管的CT值对VR重建的阈值、MIP重建的窗宽进行标准化后测量,才能保证CTA测量血管管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用VA软件脑动脉CTA分析和诊断时,血管直径常大于真实管径,校正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VCTDSA与常规CTA对脑血管管径测量的对比研究 目的: 与常规CTA比较,评价VCTDSA脑血管管径测量的可靠性。 方法: 分析2008年12至2009年3月我院行VCTDSA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行VCTDSA方案扫描,分别用常规CTA和VCTDSA 3D VR图像局部显示willis环,首先根据常规CTA血管内CT值调节常规CTA和VCTDSA的阈值(opacity),分别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终末段的血管管径,后采用常规CTA和VCTDSA血管内CT值分别调节阈值进行测量,比较常规CTA和VCTDSA测量管径大小的差异。 结果: 根据常规CTA血管内CT值调节阈值时,VCTDSA组各段血管管径径线小于常规CT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常规CTA和VCTDSA各自血管内CT值调节阈值时,常规CTA组和VCTDSA组各段血管管径测量无差异(P0.05)。减影后血管内的CT值较常规CTA降低约65HU。 结论: 根据减影后血管CT值标化阈值后,VCTDSA组与常规CTA组对比在测量脑血管径线上结果是相同的。VCTDSA对脑血管径线的测量通过标化可以达到活体形态学的测量要求,在头颈部病变的诊断中可作为首选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在脑血管及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文】:

线图,回归图,管径,窗宽


线图 1 CT 值与标准阈值曲线回归图(Diag 1 Curvilinear regression of CT number and standard opacity) 重建窗宽对血管模型的管径的影响增大,不同对比剂浓度的血管模型管径均逐渐增大。(表 4、图表 4 窗宽与管径(mm)的实测值(Tab 4 The data of window width and vascular caliber (mm))1 2 3 4 5 6 7 8 0.7 10.7 10.4 10.3 9.8 9.8 10.3 10.3 0.7 10.7 10.7 10.7 10.3 10.3 10.3 10.3 1.1 11.1 10.7 10.7 10.7 10.7 10.7 10.3 1.1 11.1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5 11.1 11.1 11.1 10.7 10.7 10.7 10.7 1.5 11.1 11.1 11.1 10.7 10.7 10.7 10.7 1.5 11.1 11.1 11.1 11.1 11.1 10.7 10.7 1.5 11.5 11.5 11.1 11.1 11.1 11.1 10.7 1.5 11.5 11.5 11.1 11.1 11.1 11.1 11.1

线图,窗宽,曲线回归


earman 两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窗宽和血管模型管径呈 = 0.000)。 重建血管模型的标准窗宽与 CT 值的关系(表 5)表 5 标准窗宽与 CT 值的实测值(Tab 5 The data of standard window width and CT number) 1 2 3 4 5 6 7 ) 136 160 204 242 390 396 439 45 60 110 110 125 130 130 宽与血管模型 CT 值的曲线回归分析(线图 2):R2 = 0.979,,回归方程:45.751+3.199x-0.009x2+8.681E-6x3(x—血管模型 CT 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81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雨;;16排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意义及分析[J];医学综述;2011年14期

2 颜学德;左芝林;张颖;魏维;杨坚;;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上颌骨缺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8期

3 冯会蓉;刘祥;;多排螺旋CT对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8期

4 郭强;杨正刚;;急性阑尾炎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重建的价值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年04期

5 孟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年03期

6 魏东波;;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及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8期

7 王力;;数字X线摄影(DR)的临床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8 张奇瑾;陈起航;吴国庚;;巨大气管支气管症的低剂量多层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8期

9 谢三祥;朱声荣;李飞;丁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面侧深区肿瘤诊断和血管定位的价值[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10 朱庆强;朱文荣;史玉振;童明敏;林艳飞;王中秋;;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石思;张自力;;16层SCT及后处理技术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兰志毅;;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颞骨内病变的应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军;张秀富;李职跃;;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诊断的影响[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袁宏丽;王晓琪;潘春燕;;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熊卫国;肖焱平;;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的应用[A];第二十六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九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李震;于瑞嵩;张平;王英;刘惠莉;周智爱;张德福;;基因工程猪生长激素的后处理技术的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张海荣;杨运俊;李迪豪;赵余祥;刘秀祥;;MSCT后处理技术在腰骶角过大者椎间盘检查的应用[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波;高剑波;;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赵俊锋;张小安;赵鑫;陆琳;张君;;MSCT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及法医鉴定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邹海波;;乳腺钼靶数字化摄影后处理技术与质量控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靖;王建昕:干好节能减排这件事[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甘丰录;重视限排对我船界的深远影响[N];中国船舶报;2008年

3 李茗芳;助力棉纺织供应链创新[N];中国纺织报;2007年

4 与么;智能后整理技术[N];中国纺织报;2003年

5 姚苠;东风康明斯:低油耗和低排放可兼得[N];中国工业报;2008年

6 本版编辑 记者  李映 西门子VDO汽车电子中国 张京永;市场增长带动柴油机电控系统革新[N];中国电子报;2006年

7 董振国;中国粮食产后损失约8%-10%[N];今日信息报;2006年

8 何兴国;“中业”畜禽通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N];湖南科技报;2007年

9 李芳;还我们一个空气清新的美丽城市[N];云南政协报;2007年

10 胡启林;商用车推动柴油机市场增长[N];中国工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智恒;图像通信中的图像后处理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2 许海峰;基于DCT域的图像后处理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魏继东;有限元最佳超收敛后处理技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晓光;基于红外加热再生的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童怀峰;高填方路基加宽后处理技术及变形性状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6 孟令雄;有限元超收敛后处理技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左旺孟;面向人脸和掌纹特征提取的线性降维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李蓉;基于质量评价的矢量化工程图后处理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谭毅华;完全可伸缩小波视频编码及后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王翎;影像仿真与“虚拟活检”术在无创性肺癌诊断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文皓;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靠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2 张浩华;软土高填方路基后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宁春玉;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X线影像优化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4 冯小青;基于STEP数据核的有限元后处理技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2年

5 张峰峰;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建波;有限元可视化算法的研究与程序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王亚洲;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杨东;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对比观察[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李三超;柴油机排气净化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何金保;基于UG软件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39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39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5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