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不断提高。临床早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挽救IP,阻止IP发展为不可逆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疗法是得到广泛认同的治疗方法,是抢救IP的关键,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核心是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给予自由基清除剂是一种可行的治疗脑梗死的方案。依达拉奉(edaravone, MCI-186)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该药通过清除自由基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损伤,减少羟自由基(-OH)产生和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坏死,改善神经功能,抑制缺血性脑水肿。由于缺血性脑卒中人数的增加,行早期溶栓疗法的卒中病人也越来越多。 MR扩散加权成像(di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序列的出现使MRI具备了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确定IP是否存在及其存在时间长短和范围的能力,可为早期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剂的运用提供直观、个性化的影像学信息。运用DWI和PWI对依达拉奉治疗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进行评价,目前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的报道。为此,本实验采用线栓法建立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30min再灌注模型,对72h内不同时间点的兔进行DWI和PWI检查并与光镜、免疫组化相对照,研究IP的影像学演变规律,评价DWI和PWI在超早期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限,4~6月龄,体重2.5-3.5kg。随机分为3组:依达拉奉组(n=20),线栓法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生理盐水组,缺血再灌注组(n=20),线栓法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依达拉奉,假手术组(n=8)。各组根据不同时间点又分为缺血30min再灌注12h、24h、48h和72h 4个亚组,依达拉奉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个亚组5只,假手术组每个亚组2只。新购兔在动物实验中心饲养一周后开始实验。术前禁食12小时,自由饮水。2%的戊巴比妥钠按1m1/kg(20mg/kg)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行静脉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保持自主呼吸,颈部备皮后,消毒,铺单。在无菌条件下行颈部正中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和肌层,暴露左侧颈总及颈内、外动脉,选择直径0.53mm导丝从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插入大脑中动脉遇阻即止,造成MCAO。并行MRI检查,DWI高信号,确定造模成功。并于缺血再灌注前15min行DWI检查和缺血30min/再灌注后0.5h、1h、2h、4h、6h、12h、24h、48h、72h行头颅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FLAIR、T2-FLAIR、prop-T2、DWI和PWI扫描。应用MR影像学、光镜、免疫组化法观察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表观弥散系数比值(ADCR)、CytC释放和bcl-2蛋白表达。评价DWI和PWI在超早期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1)纳入48只,因造模失败、死亡等因素脱失7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41只。(2)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缺陷,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评分分别为2.28±0.47和1.31±0.56,二者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3)在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DWI异常在再灌注早期有短暂逆转,但是在4-12h后再次出现,DWI和T2信号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别。(4)病灶中心ADC值比率,依达拉奉组与缺血再灌注组两组间无差别(P0.05),但ADC值比率在两组不同时间点变化的趋势不同。(5)病灶周边ADC值比率,依达拉奉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ADC值比率在两组不同时间点变化的趋势不同(P0.01),其中依达拉奉组迅速恢复并维持在正常水平。(6)梗死灶T2WI信号强度值比率:依达拉奉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在两组不同时间点变化的趋势不同(P0.01),其中依达拉奉组T2WI信号强度值比率上升不明显。(7)第72h亚组由T2测得的病灶体积在依达拉奉组为(230±78)mm3与对照组(425±114)mm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8)光学显微镜观察,依达拉奉组细胞水肿、结构破坏明显较缺血再灌注组为轻。假手术组仅可见少量CytC和bcl-2蛋白表达。缺血再灌注组CytC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多于依达拉奉组(P0.05),而依达拉奉组bcl-2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多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 结论:1.缺血30min再灌注主要出现继发缺血性损害,在DWI上表现为迟发性病灶再次出现。2.DWI伪彩图对确定IP的存在及其存在时间和范围有一定帮助。3.梗死核心和IP的RADC值不同,利用RADC值可推断IP是否存在。4. DWI和PWI结合能灵敏地确定IP的存在及其存在时间和范围。5.依达拉奉能够抑制CytC的释放和上调bcl-2蛋白表达,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6.依达拉奉能够通过抑制细胞毒性水肿和减轻血管源性水肿,对病灶周边的半暗带区有极好的神经保护作用。7.结合DWI和T2WI能很好地观察依达拉奉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作用的动态变化,为早期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剂的运用提供直观、个性化的影像学信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445.2;R743.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荣;吴振东;;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2 冉守连;黄金龙;罗庆明;葛勇;;依达拉奉联合灯盏细辛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6年11期
3 关瑞云,吕光,杨振九,刘嫦莉,李宏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5期
4 娄晓辉;王朝晖;黄空;曾上飞;陈宁;蒋聚洪;郑侠;缪剑丹;余一骏;杨瑞疆;;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1期
5 薛文俊;潘廷甫;;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2期
6 杨运俊,程敬亮,张敏,张勇,孔西建,任翠萍,张焱;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参数对兔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7 曾宇;付林;朱焰;李顺池;李雅萍;;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其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6年11期
8 王秀河,黄力;磁共振诊断早期脑缺血的新技术进展——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综述)[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0年06期
9 张林医,陈为军,马红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1期
10 苏学勇;王林;;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7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邵林华;傅斌;施达;郑龙;程振宇;;依达拉奉对脑外伤和脑出血病人肝肾功能的影响[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五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庆玲;依达拉奉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朴成东;白介素10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吴婷;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4 王秀河;磁共振弥散加权与灌注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赵晴;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线粒体氧化损伤机制及依达拉奉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志红;短暂性局灶脑缺血和颈动脉系统血栓MRI实验和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立群;MR对应用抗ICAM-1抗体和IGF-1的神经保护鸡尾酒疗法在猫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效性评价的比较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2 王秀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图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3 张继斌;MR弥散和灌注成像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杨运俊;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磁共振扩散和灌注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孙晓R,
本文编号:2653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5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