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双能量CT对缺血性心脏病评估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07 17:44
【摘要】: 第一部分首过DECT心肌灌注成像应用临床研究 目的 1.首过双能量CT (DECT)心肌灌注方法,研究健康志愿者心脏舒张期不同部位心肌CT强化值,提供缺血性心脏病的评价依据。2.比较DECT与SPECT腺苷负荷试验诊断早期心肌灌注缺损(Early Perfusion Defect, EPD)结果,评价DECT诊断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效能。3.利用DECT评价冠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A组(对照组)20例健康志愿者(女11例,男9例,平均年龄53.10±9.73岁,平均心率66.5±7.93次/分);B组(病变组)39例临床拟诊缺血性心脏病者(女9例,男30例,平均年龄66.67±12.64岁,平均心率63.59±7.26次/分)。两组均完成DECT与SPECT检查。根据17节段法,测量A组17个节段舒张期首过心肌灌注虚拟平扫CT值(VNC)与碘分布值(Overlay)。比较DECT与SPECT检出早期心肌灌注缺损(EPD)的阳性率,分析冠脉狭窄程度对两种影像方法一致性的影响;测量B组中DECT首过灌注缺损区、缺损周边及缺损对侧心肌CT灌注值(B1组为DECT与SPECT结果符合组;B2组为DECT与SPECT结果不符合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A组心尖部、中间部及基底部VNC、Overlay值三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24,P=0.318)。同层面左室各壁的VNC值可分为两组(A1组及A2组),前壁及间隔壁为Al组,下壁及侧壁为A2组,两组组内两两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4); Overlay值在各室壁之间无差异(P=0.866)。2.B组DECT检出92处EPD,经SPECT证实者53处,两种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X2=3.403,P=0.065),呈中等相关(r=0.533,P0.01). DECT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7%、93.4%、91.6%、57.6%、97.0%。B1组与B2组的DECT早期灌注缺损值(VNC、Overlay)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 DECT与SPECT发现LAD、CX分布区的EPD及轻度狭窄组的EDP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22、0.034及0.001;而对检出RCA分布区的EPD、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的EPD之间无差异,P值分别为0.293、0.120及0.653。 结论 1.首过DECT心肌灌注成像能准确评估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与SPECT相关性较高。2.DECT容易检出早期、轻度心肌缺血。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心肌灌注缺损的检出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一致。 第二部分DECT左心室功能测定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 1.在不同心动时相和不同心肌节段,采用DECT定量测量健康志愿者的局部左室功能指标,评估局部左室功能;2.对比DECT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CHO)左室功能测量结果,探讨DECT评估整体左室功能的诊断效能;3.利用DECT评估冠脉狭窄数目、程度与左室功能受损之间关系。 材料与方法 A组(对照组)25例健康志愿者(女15例,男10例,平均年龄55.6±10.37岁,平均心率68.1±9.08次/分);B组(病变组)65例临床拟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女11例,男54例,平均65.6±12.35岁,平均心率64.6±8.08次/分)。两组均完成DECT及二维超声心动图(2D-ECHO)检查。观察以5%间隔重建的5%-100%R-R间期图像,选择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时相。根据17节段法,测量A组不同节段的WTES、WTED、WT及WM等局部左室功能指标;比较DECT与2D-ECHO测量左室功能结果,分析两种影像方法的相关性;评价DECT软件自动获得的A、B两组左室指标的差异性,以及B组中冠脉病变数目、狭窄程度对左室功能受损的影响。 结果 1.A组所有心肌节段的WTES值均高于WTED值,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6.53,P0.01)。从心尖部至基底部,各节段WTED值及WM值依次增加,WT值依次递减,且各部WTED值、WT值之间有差异(P=0.01);WTES值为中间部最大,基底部最小,有差异性(P0.01)。同层面室壁可分为两组(A1组及A2组),前壁和间隔壁为Al组,下壁和侧壁为A2组,两组组内两两比较无差异性,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A1组的WTES、WT、M值均小于A2组,WTED大于A2组,LAD分布区的WTES、WT及WM值最小,与RCA、CX分布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WTED值最大,与RCA比较有差异性(P0.01)。 2.A组DECT与2D-ECHO两种检查方法测量的IVSd、LVDd、LVPWd、EF具有高度相关性(r=0.866/0.946/0.851/0.822);而IVSs、LVDs、LVPWs、FS呈中等相关(r=0.756/0.760/0.623/0.772)。经配对t检验显示,DECT测得的IVSd、LVDd、LVPWd、IVSs、LVDs、EF值均小于ECHO, LVPWs、FS值大于ECHO,两种检查方法的LVDd、LVPWd、LVDs及LVPWs测量值之间有差异性(P0.05)。 3.B组DECT与2D-ECHO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IVSd、LVDd、LVPWd、IVSs、LVDs、EF、FS呈高度相关(r=0.830/0.901/0.812/0.834/0.831/0.871/0.817); LVPWs相关性中等(r=0.701);B组测量IVSs、LVDs、LVPWs、FS的相关性明显高于A组。采用配对t检验显示,DECT中IVSd、LVDd、LVPWd、LVDs、EF测量值均小于ECHO、IVSs、LVPWs、FS值大于ECHO,两种检查方法的LVDd、LVPWd、LVDs及LVPWs测量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4.A、B组结果比较:A组LVPWd、FS和EF值大于B组,IVSd、IVSs、LVPWs、LVDd和LVDs值小于B组;A组与B组的EF、LVDd和LVDs测量值之间有差异(P0.05)。A组的EDV、ESV、MM、CO、CI、SV测量值小于B组,EF值大于B组;A组与B组各测量值之间均有差异性(P0.05)。 5.冠脉重度狭窄组及多支狭窄组的EF、FS、CO、SV值最小,MM最大,其中EF、MM及SV值在不同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 DECT能准确评价局部及整体左室功能,且与ECHO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冠脉病变数目、严重程度与左室功能受损程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一致性,DECT可成为评价心功能及冠脉狭窄的一种新方法。 第三部分DECT评价心肌桥与心肌缺血相关性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DECT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阳性率及形态学特征,探讨MB-MCA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2例可疑或确诊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分析DE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结果,分别测量心肌桥(MB)厚度、壁冠状动脉(MCA)长度,记录MB-MCA位置、类型,同时观察MCA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分析心肌桥与心肌灌注缺损征象的关系。 结果 252例患者中发现MB-MCA54例(21.4%),62处。MCA平均长度为(23.61±6.40)mm。MB平均厚度为(2.21±0.38)mm. MB-MCA位于LAD 40处(40/62,64.5%),第一对角支9处(9/62,14.5%),CX 13处(13/62,21.0%)。表浅型MB-MCA占66.2%(41/62),32处出现心肌灌注缺损(32/41,78%);纵深型占33.8%(21/62),18处出现心肌灌注缺损(18/21,85.7%)。MB-MCA近段和远段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阳性率分别为53.2%(33/62)和11.2%(7/62)。 结论 DECT检出MB-MCA的阳性率高,能清楚显示MB-MCA的形态学特征,可用来准确评估MB-MCA与心肌缺血。
【图文】:

自动分析软件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自动区分心腔及心肌(图2)。根据2002年美国心脏协会/,自脏病学会(AHA/ACC)关于心脏断面成像的节段划分和命名规范〔36j,将左室分为三个层面,17个节段,即以前组乳头肌为解剖标志,腿索水平的短轴位(基底部)、前组乳头肌中部的短轴位(中间部)、前组乳头肌前端的短轴位(心尖部)三个层面(图3A一D),其中基底部6个节段,中间部6个节段、心尖部4个节段及1个心尖,共17个节段(图4)。所有患者采用优化增强软件观察原始图像(图5)

心腔,心肌,对比度,界限


部)、前组乳头肌前端的短轴位(心尖部)三个层面(图3A一D),其中基底部6个节段,中间部6个节段、心尖部4个节段及1个心尖,共17个节段(图4)。所有患者采用优化增强软件观察原始图像(图5),确定心腔边界及是否存在运动伪影。采用平行重建软件重建灌注图像,层厚为3Inm,间隔为3Inln(图6A一C),结合三个不同平面及冠脉供血情况多次观察心肌灌注缺损情况,排除伪影(灌注缺损呈带状分布、跨越心腔)。采用半自动分析软件分别勾画并测量健康组17个节段感兴趣区(R01)的心肌灌注参数,包括虚拟平扫(vNC)及碘分布值(Overlay)。根据SPECT心肌灌注结果将DECT心肌灌注缺损分为2组:DECT与SPECT一致组(Bl组)和DECT与SPECT不一致组(BZ组)。分别测量各组灌注缺损区(EPD)、缺损周边及缺损对侧ROI的心肌灌注值(VNC、oVerlay)〔37一38〕(图7)。图IA、B两组不同能量数据调入 DualEnergy软件中,在 GeneralViewing中调整界面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8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宏;;肝脓肿的CT诊断[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2 张鹏;丁仁厚;范勇;赵新骞;吴迪;;结核性脑膜炎78例CT表现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年04期

3 武耀丽;;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16期

4 彭月儿;;CT诊断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20期

5 杜剑;;120例缺血性心脏病的致病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24期

6 刘新宁;;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7期

7 祖丽娟;;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CT诊断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9期

8 杨孝东;林斌;齐国豪;;桥脑出血临床诊治体会(附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1期

9 俞福伟;;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左心房黏液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0期

10 瞿中威;陈丹;;腹膜后恶性蝾螈瘤CT表现(附1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广科;;X线(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报告[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2 李琼;王嵩;马国骏;;湿热内蕴型轻度脂肪肝肝/脾CT值比值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3 乐治文;;支气管内膜结核CT诊断及鉴别诊断[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4 邹文远;;主动脉弓离断的CT诊断价值[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5 赵起;邵成伟;左长京;;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与病理对照[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6 史河水;蒋南川;李欣;吴爱兰;韩萍;刘永华;田志梁;;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7 邹文远;石思李;李胜;;肝血管瘤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8 王绍娟;王智涛;刘钊;;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恶性风险评估中的价值[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9 马润磊;李正军;王广生;;肾上腺腺瘤的CT平扫鉴别诊断价值评估[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10 泮旭铭;;脾血管瘤的CT诊断[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邱成国;芦台经济开发区有了大型螺旋CT机[N];唐山劳动日报;2008年

2 记者 叶青;盛京医院引进“极速CT”用于体检[N];沈阳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笑梅;东软医疗CT跻身全球高端市场[N];辽宁日报;2009年

4 孙旭红 卜天;我市首台128层螺旋CT在市二医院启用[N];朝阳日报;2011年

5 成都军区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张虎军;儿童做CT检查易患癌[N];保健时报;2010年

6 赵连友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教授);缺血性心脏病变型高血压:治疗多效合一[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浙江省荣军医院 陆建良;到固定的医院做CT[N];健康时报;2009年

8 通讯员 朱盛;嘉兴首次为运河航道照“CT”[N];中国水运报;2008年

9 编译 传说;CT扫描可增加癌症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研究员 罗照春;滥用CT易患癌[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兴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生物标志谱与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隋昕;三维CT定量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邹晓兵;大视场螺旋锥束工业CT的扫描方法与重建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郭威;CT不完全投影数据重建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林升;基于CT图像边缘提取的工件应力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李宗剑;基于多尺度几何分析的工业CT图像和体数据特征提取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刘鸿圣;64层CT阴性法胆胰管成像技术在婴儿胆道闭锁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刘露;基于CT图像肺癌定性诊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刘锴;急性肺曲霉菌病动物模型建立及肿块型肺真菌病CT影像学特征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10 崔谊;双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燕;双能量CT对缺血性心脏病评估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付艳乔;颈静脉球与耳蜗位置关系的CT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挺;CT导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腹腔感染86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徐魁伟;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股骨前倾角变化规律的三维CT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袁玉新;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6 宋庆飞;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在肾肿瘤诊断中的对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许志高;尿毒症肺的CT征象分析及其发生与肌酐、尿素、二氧化碳结合力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锋坦;CT扫描中管电压对辐射剂量和CT值及灌注结果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9 雷鸣;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骨盆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附11例病例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吴丽卓;不同对比剂使用参数对腹部CT增强图像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3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53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