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20-05-08 13:43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2例,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9.4岁,病程一周至三月不等。全部患者均使用PHILPS 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扫描层厚为5mm,间隔1mm,矩阵256×256。采用横轴位和矢状位SE序列T1加权像(TR/TE=520/120ms),横轴位TSE序列T2加权像(TR/TE=3600/15ms),横轴位FLAIR序列(TR/TE=8000/150ms,TI=2000ms),其中1例相隔20天检查两次。6例患者进行MRI增强扫描,注射Gd-DTPA(0.1mmol/kg)后行横轴位、矢状位SE序列T1加权像。14例患者进行了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检查。 结果MRI所示病变部位:上矢状窦血栓形成6例,横窦血栓形成9例,上矢状窦、横窦同时累及5例,乙状窦、横窦同时累及1例,上下矢状窦、直窦、窦汇同时累及1例。MRI显示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22例中急性期((1周)2例,位于上矢状窦1例,上下矢状窦、直窦、窦汇同时累及1例,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亚急性期(1周-2周)11例,分别位于上矢状窦3例、横窦5例、上矢状窦、横窦同时累及2例、乙状窦1例,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慢性期(>2周)9例,位于上矢状窦1例、横窦4例、上矢状窦、横窦同时累及4例,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4例,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为等信号5例。1例治疗20天后,上矢状窦由T1加权像、T2加权像高信号转变为低信号,流空效应重新出现。T2FLAIR的信号改变同T2。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上矢状窦、横窦同时血栓形成表现为双侧额顶叶皮层下出血性梗死;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出现左侧顶叶梗死;5例横窦、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出现脑水肿,其中局限性水肿灶2例,弥漫性脑肿胀、脑沟变浅4例;16例均出现脑顶叶静脉迂曲、扩张。6例脑内未见异常信号。6例患者注射造影剂Gd-DTPA后,于矢状位T1加权像上出现上矢状窦内强化,而血栓部分不强化,呈条带状或不规则低信号影4例,仅见上矢状窦壁不规则增厚2例。其中1例出现小脑幕明显强化。14例患者同时行MRV检查可直观显示上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窦汇的形态,当静脉窦血栓形成时可显示静脉窦内高信号的血流消失。MRI结合MRV检查14例患者均确诊。 结论MRI及MRV对CVST高度敏感,可早期显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反映病理演变及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是无创伤的、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图文】:

窦汇,下矢状窦,直窦,上矢状窦


一l图1一2横轴位MRV矢状位MRV显示正常的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窦汇

横轴,男性,病例,横窦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一 1TZWI图2一ZTIWI图2一 3FLAIR图2病例l,,男性,见条带状高信号影。图2一4横轴位MRV35岁。图2一l、2一2、2一 3MRI平扫Tlwl、Tlwx、FLAIR序歹.1显示右侧横窦内可图2一4横轴位MRV显示右侧横窦高信号血流消失。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445.2;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轻松学习磁共振成像100问》已出版[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3期

2 ;《轻松学习磁共振成像100问》已出版[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3 胡跃春;曾秋华;刘晓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4 李光宇;彭汉华;;22例子宫肌瘤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分析[J];北方药学;2011年05期

5 夏晓萍;戚乐;叶文琦;蒋妙;刘妙娥;钟秋媛;丁建平;;椎间盘的磁共振研究进展[J];健康研究;2011年03期

6 张瑾;欧阳汉;陈雁;戴景蕊;周纯武;;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5期

7 杨贵将;刘智明;刘晓华;;巨大卵巢甲状腺肿并囊性变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8期

8 白光辉;江心;邹爱国;严志汉;张弦;虞志康;;磁共振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07期

9 靳二虎;;《人体磁共振成像解剖变异》已出版[J];磁共振成像;2011年04期

10 刘焦枝;;脑囊虫病的MRI表现及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敬亮;杨运俊;张勇;任翠萍;张焱;赵艺蕾;;MRI和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探讨[A];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邱明国;;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进展[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蒋学祥;王霄英;;磁共振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A];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袁振国;杨贞振;史浩;;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诊断价值[A];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学术论文专刊[C];2005年

5 郑富增;;磁共振成像图像的质量控制探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飞;;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表现特点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范六一;;山东省医用磁共振成像性能指标调查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肖艳;张晓莺;何瑛;韩玺河;郭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董莉;张兆琪;曾文;王永梅;晏子旭;郭淼;;应用磁共振成像研究On-X瓣的血流动力学性能[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郭献日;;胸部磁共振成像在放疗中的价值[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冬;玻璃纤维用于医学磁共振成像[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刘言成;磁共振成像联合动态检查临床效果显著[N];科技日报;2009年

3 纪准培;磁共振成像是怎么回事[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磁共振成像(二)[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5 驻京记者 贾岩;GE将与梅奥诊所共造脑专用磁共振成像平台[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潘治;磁共振成像可早期诊断AD[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朱广菁;磁共振成像四获诺奖堪称创新典范(下)[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何洋;什么是磁共振成像[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连晓晖 袁志国;磁共振成像有望用于检测人类脑部疾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任晓辉;骨髓磁共振成像可评估白血病[N];健康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希杰;兔VX2肝癌模型动态量化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 冯锡钢;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3 顾倩;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磁共振信号测试[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赖灿;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6年

5 方可;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MEMRI)技术及其在研究大鼠嗅觉和脑缺血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6 袁飞;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与脑磁共振扩散张量和定量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吴祥;信息整合的脑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曾庆师;MR波谱及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D];山东大学;2007年

9 程细高;SPIO标记BMSCs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活体MR示踪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杨长伟;人工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江;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2 叶泳松;食管癌的MRI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陈娟;眼眶病常见MRI征象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李蒙;脊椎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5 范智斌;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及临床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6 王慧燕;卵巢囊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李玲;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的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08年

8 方挺松;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磁共振在骨髓成像中的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孟延锋;弥散系数定量分析在脑肿瘤磁共振诊断中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建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的MRI诊断价值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4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54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