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影响纵隔淋巴结大小的几种非肿瘤因素的CT诊断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08 20:27
【摘要】: 影响纵隔淋巴结大小的几种非肿瘤因素的CT诊断意义 目的:提高对纵隔淋巴结增大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将365例接受胸部CT扫描患者依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分为四组, 1、影象表现与其他临床资料均未提示病变组;2、有肺内陈旧病灶或既往感染结核证据组;3、有肺气肿临床或影象学表现组;4、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分别测量所有病例纵隔淋巴结最大层面短径,并记录其位置,数目。结果:1、50岁以下组纵隔淋巴结平均短径4.9±1.3;50岁以上组为6.2±1.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0岁以下组与50岁以上组CT检出大于10mm淋巴结出现率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0%和7.1%。纵隔淋巴结平均短径及平均检出数目的性别差异不明显。2、纵隔各区淋巴结大小不同,以4R、5、7、10R区较大,各区淋巴结短径估计上限值均未超过9mm。3、陈旧结核、肺气肿、心衰时纵隔淋巴结增大,出现大于10mm淋巴结的几率分别为8.7%(4/46)、24.4%(21/86)和32.4%(12/37),后两者明显高于未见病变组及陈旧结核组,,陈旧结核组虽然淋巴结CT 短径普遍大于正常组,但出现10-20mm淋巴结的几率并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 CT检出纵隔各组淋巴结数目陈旧结核人群高于正常及肺气肿、心衰人群。结论:CT扫描纵隔内出现10-20mm增大淋巴结时鉴别诊断要将患者年龄、出现部位、有无肺气肿、循环系统疾病考虑在内。肺内陈旧结核病灶则对判断没有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81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昆,孙玉鹗,田嘉禾,尹大一,汪涛,姚树林;~(18)FDG-PE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外科杂志;2001年10期

2 王洲,马传栋,殷洪年,张军;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预测[J];中国肺癌杂志;2001年02期

3 叶玉坤;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事件与肺癌早期诊断[J];中华外科杂志;2000年07期

4 吴一龙,曹卡加,马国胜,邓芳,刘奕龙,周菊梅,万德森;广州市男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癌症;1999年05期

5 申屠阳,周允中,曾骏;核素断层显像对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1999年02期

6 袁乃助,史向阳;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并发肺癌50例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吴怀申;肺癌最新TNM分类和分期[J];中华肿瘤杂志;1998年05期

8 ;纵隔镜检查术在胸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附127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8年07期

9 刘勇,魏江平,路名芝,李启明,王夷黎,陈大贤;AgNOR技术及CT扫描联合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8年07期

10 肖湘生,刘士远,施增儒;肺癌的MRI定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6年01期



本文编号:2655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55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f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