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对比观察
发布时间:2020-05-13 03:42
【摘要】:背景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或栓塞是一种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即可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重疾病,其中50%的病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子形成,25%病例继发于原有的血管疾病基础上。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可显示血流速度的变化,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但是DSA是有创性检查,此项检查又费时又费事,可导致一定的并发症。因此在这种条件下,早期诊断此病对于医生来说还是个难题。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提高,MSCT扫描快速、简单,MSCT血管成像(MSCTA)对其金标准地位提出了挑战,MSCTA能清晰显示腹部血管及分支的病变,并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MSCT可同时对继发肠管及周围腹膜结构缺血性表现进行观察,有利于判断病情。故MSCT在诊断SMA栓塞的作用应重新进行评估,MSCT在血管外科的作用应得到重视。 目的随着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成像在腹部的应用范围由大血管扩展到中小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及栓塞疾病方面,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本文探讨了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在诊断SMA狭窄中的价值。 方法对12例经DSA及手术证实SMA狭窄患者的双源CT血管成像(CTA)的图像进行分析,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对SMA进行显示。以手术及DSA为参考标准,统计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SM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并采用配对X2检验对准确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12例患者中单纯SMA狭窄及闭塞5例,单纯SMA夹层并管腔狭窄1例;主动脉夹层累及SMA引起的管腔狭窄6例。SMA主干12支及I级分支104支中DSA诊断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15支,重度狭窄23支,手术证实重度狭窄1支。 在双源CT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PR、MIP、VR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5%、50%、25%,特异度分别为96%、94%、93%,准确度分别为93%、91%、88%;中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7%、60%、20%,特异度分别为90%、85%、79%,准确度分别为90%、82%、72%;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6%、92%、75%,特异度分别为95%、92%、82%,准确度分别为95%、92%、80%。MIP与MPR诊断SMA中、重度狭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与MPR诊断SMA中、重度狭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双源CT发现小肠肠壁水肿5例,肠腔扩张3例,伴有腹水1例。 结论双源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SMA狭窄方面各有优势,各种技术互相结合有助于准确诊断病变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445.1
本文编号:2661321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4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政武;张伟飞;孙承;林懿;;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螺旋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8年02期
2 逄利博;胡连源;赵绍宏;闫海波;张海滨;;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年03期
3 马丹,刘敏,马小干;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J];消化外科;2005年01期
4 尚克中,程英升;肠缺血的临床与影像学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6期
5 舒健,张小明,黄小华,董国礼,翟昭华,赵建农;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年02期
6 李征宇,陈海曦,张贵祥;急性肠缺血的CT征象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年04期
7 刘江涛;杨立;肖越勇;;胡桃夹综合征及其相关解剖的多层螺旋CT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年03期
8 张忠林;梁长虹;刘于宝;谢淑飞;余元新;刘再毅;李景雷;王秋实;;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64层螺旋CT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年04期
9 谢德宁;;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6年02期
10 王汝;钟萍;周晓芳;卢青;金静;王文艳;;中危人群双源CT冠脉显像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可靠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2661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6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