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检测能力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14 09:25
【摘要】: 前言 支气管动脉是支气管壁及肺支架结构的营养血管,大多数肺疾病都会伴有支气管动脉形态、分布及血流变化。支气管动脉也是胸部多种肺疾病的治疗给药途径。因此,对支气管动脉的各种相关研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通过101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支气管动脉,探讨多层螺旋CT对支气管动脉显示的扫描技术和方法,以提高CT对支气管动脉的检测能力,并评价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收集肺癌40例,支气管扩张10例,肺部炎症10例,肺栓塞11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扫描范围由主动脉弓至膈顶,一次屏气下完成。扫描速度0.5秒/转,数据采集层厚1.0mm,螺距5.5;造影剂剂量为1.5ml/kg,注射速度3.0ml/s,延迟时间15s,重建间隔0.5mm,重建层厚1.0mm。由两位放射科医生阅片,确认支气管动脉。对支气管动脉起源、入肺路径进行归类。测量支气管动脉主干内径和肺癌病灶、转移淋巴结同一层面增强前后CT值。对各组左、右支气管动脉显示率进行X~2检验,然后行X~2分割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对各组间左、右支气管动脉内径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对肺癌病灶和转移淋巴结强化程度与左、右支气管动脉内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101例病例,两侧支气管动脉均未显示25例,均显示59例,17例只显示一侧;左侧显示率为67.33%,右侧显 示率为66.34%。一侧同时显示2支支气管动脉者,左侧13例, 右侧12例;1例左侧同时显示3支支气管动脉。全部病例中右 侧支气管动脉共显示79支,左侧共显示83支。右支气管动脉与 肋间动脉共干35支,左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1支,左、 右共干23支。右侧支气管动脉行于右主支气管后方入肺59支 (74 .7%),内侧入肺29支(25.3%);左侧支气管动脉行于左主 支气管后方入肺23支(27 .7%),上方入肺38支(4 5.8%),内 侧入肺22支(26 .5%)。肺癌组支气管动脉确切进入病灶30例。 对各组左、右支气管动脉显示率进行r检验,,然后行r分 割两两比较,肺癌组、支扩组与正常对照组显示率有显著差异(p 0.005);其他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5)。 对各组间左、右支气管动脉内径均数进行方差分析:肺癌组 与正常对照组、肺栓塞组、肺炎组、支扩组的左、右支气管动脉 内径均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显著(p0 .05)。支扩组与其它各组 左、右支气管动脉内径均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显著(P0.05)。 正常对照组、肺栓塞组、肺炎组间的支气管动脉内径无差异(p )0 .05)。 左、右支气管动脉内径:右肺癌组分别为2.1000士0.4600nnn 和2.6150士0.65231们匡n;左肺癌组分别为2.1692士0.sl05Inln和 1 .9000士0.4848~。经检验右肺癌时右侧支气管动脉内径比左 侧粗,有统计学意义(目.8855,p0.05);左肺癌时左侧内径 比右侧粗,有统计学意义(目.3600,p0.05)。肺癌病灶和转 移淋巴结强化程度与左、右支气管动脉内径均呈正相关。 讨论 1.支气管动脉的多层螺旋CT显示技术 支气管动脉显示对CT的扫描条件、时间、方式都有较高要 求。与单层螺旋CT比较,多层螺旋CT在不增加扫描时间的前 ,2 提下可实现更薄层厚、更大范围扫描。 本研究采用11llrn层厚,0.5秒/转扫描速度,20秒可以完成 22cm的大范围扫描,足以满足支气管动脉显示的扫描条件。所 用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度也与常规增强扫描一致。101例研究对 象的左、右支气管动脉总体显示率分别为67 .33%和66.34%,明 显高于MoriK所报道的39.1%和29.5%。 所以,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扫描易于操作、方法简单, 提高了CT对支气管动脉的检测能力。并且在观察支气管动脉的 同时,还可以对肺部病变进行观察,不需要做单独扫描。 多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但表面遮盖法或容 积显示法等由于图像分辨率低,支气管动脉细小和其它血管遮挡 等原因,较少应用于支气管动脉显示。 支气管动脉纵隔段走行与冠状面角度较小,连续观察冠状 位N田R图像更容易追踪出支气管动脉纵隔段。NIPR图像还能 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周围解剖结构,更能真实反映支气管动脉形 态和走行。曲面重建图像会导致图像几何形状失真,不能清楚显 示血管与周围结构关系,所以可作为支气管动脉显示的补充成像 方法,但不能取代MPR和轴位图像。 目前,就影像学检查方法而言,即使主动脉造影也难以满意 和全面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和数目。我们的研究表明多层螺旋 CT增强扫描在显示支气管动脉起点和数目方面,可能比主动脉 造影更加敏感和准确。 由于支气管动脉进入肺内后更加纤细,以及周围的肺动、 静脉信号过强导致多层螺旋CT不能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肺内 段。 2.肺疾病的支气管动脉改变 本研究中,各组左、右支气管动脉显示率均有不同。其中, 肺癌组、支扩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显示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造成显示率不同的原因主要由支气管动脉内径大小和其内 造影剂浓度决定。本研究中扫描条件、操作技术等人为因素对显 示率差异无影响。因此,各组显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81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青松;;多层螺旋CT碘水造影对肠梗阻的检查和诊断[J];中外医疗;2011年21期

2 黄扬;朱宇峰;张兴仕;;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2期

3 祁明伸;;浆细胞性乳腺炎92例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1期

4 唐治;周俊;;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J];中国临床研究;2011年08期

5 陈茂豪;郝鹏;陈苏妹;;乏特氏壶腹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当代医学;2011年18期

6 郭强;杨正刚;;急性阑尾炎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重建的价值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年04期

7 殷允娟;姜建威;侯海燕;王均干;常军;李新胜;谢如奎;;256层MSCT支气管动脉CTA的扫描技术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8 毛雨;;16排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意义及分析[J];医学综述;2011年14期

9 尤立强;;气管憩室多层螺旋CT诊断[J];河北医药;2011年12期

10 王大伟;甘新莲;;机化性肺炎的MSCT征象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志坚;许茂盛;陈刚;丁雪委;丁国苗;;支气管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赖清;陈永富;伍筱梅;;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动脉循环的CT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曹志坚;许茂盛;陈刚;丁雪委;丁国苗;;支气管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高中度;茅爱武;蒋廷辉;徐志明;;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264例疗效分析[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5 赖清;陈永富;伍筱梅;;咯血中体动脉侧支对支气管动脉影响的CT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董兵超;邱霖;周旭欣;袁支润;;推注时相对进入支气管动脉药液灌注率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陈建业;陈义雄;刁胜林;;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术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A];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8 侯登华;郭玉林;蔡磊;杜玉秀;严冰;赵俊玲;袁志红;李云香;;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附8例报告[A];第六届西部介入放射学术会议宁夏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四届年会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9 赵永生;王宝明;吴晶涛;王策;邹庆祝;;介入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应用研究[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麻增林;张黎明;;多排螺旋CT对咯血患者肺部体—肺循环血管结构的综合评价[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白轶南;16排多层螺旋CT可发现0.3毫米癌肿[N];保健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靖九江;多层螺旋CT可较准确地评价冠脉[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北京军区总医院 姚依群;多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N];大众科技报;2005年

4 吴珊红;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CT生产国[N];国际商报;2005年

5 ;多层螺旋CT与病理对照研究孤立性肺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驻京记者 孙书博;VCT开辟无创影像诊断新天地[N];医药经济报;2005年

7 刘道安;天津完善胃肠道CT仿真内窥镜技术[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杨锐、特约记者 马红;九成肺栓塞被误诊[N];健康时报;2004年

9 教授 王振国;肺癌患者怎样选择化疗[N];大众卫生报;2006年

10 新;推出新一代CT扫描机[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兵;多层螺旋CT肝脏强化的个体因素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董伟华;支气管动脉造影的系列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张电波;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于红;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萧毅;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中的临床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杨青;顽固性咯血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介入治疗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7 孙鹏飞;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改变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刘学静;MSCT与标本制作新技术在肝脏分段解剖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价值[D];山东大学;2006年

9 郭岩;大白兔放射性肺损伤的多层螺旋CT评价[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佩玲;16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急性心肌梗塞与再灌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应实;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检测能力及其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2 邢宁;多层螺旋CT对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术前评价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3 官晓晖;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4 王树春;国人肺静脉开口直径MSCT测量[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公佩友;多层螺旋CT下腔静脉直接造影的临床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6 刘纯岩;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07年

7 古丽娜·阿扎提;37例周围型肺癌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8 岳秀影;小肾癌的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08年

9 弓婷婷;心电图电流调控技术在心脏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曹伯峰;肺CTPA与肺V/Q显像诊断肺栓塞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3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63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