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静脉从三维增强MRV成像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17:44
【摘要】: 前言 椎管内静脉丛又称Batson's静脉,是椎静脉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硬膜外间隙,是椎管内血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椎管内静脉丛的研究早在19世纪Breshet等解剖学家就已经开始。神经放射学家如Batson在20世纪40—50年,通过阴茎背侧静脉造影方法对椎管内静脉丛显影,详细阐述了椎管内静脉丛和硬膜外间隙的解剖结构,并对其与椎神经根的关系及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又开始经腰升或股静脉对椎管内的静脉丛造影,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目前有关椎管内静脉丛的MRI报道日渐增多,但由于扫描方法的缺陷,椎管内静脉显示率尚不甚理想,而且对椎管内前静脉宽度的测量方法不够准确。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是磁共振血管造影中的一种方法。目前广泛用于肝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的检查。在腰椎的检查,仅动静脉畸形有3D MRV扫描的报道,对腰椎管内静脉丛的研究仅见2D MRV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利用MRV这一技术优势,采用三维增强扫描方法,明确腰椎管内静脉的解剖结构,初步测量正常人腰段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和正常值的范围,为进一步进行椎管内静脉丛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并且通过常见腰椎疾病的MRV检查,,尝试探讨椎管内静脉丛的异常表现。 材料与方法 选择2000年10月~2002年3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MR增强扫描的受检者89例,其中男54例,女35例,年龄12~80岁,平均44.99岁,其中腰椎椎管正常志愿者62例,腰椎疾 病患者 27例。病例组中腰椎间盘突出症 15例,腰椎多发转移瘤 4 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例,布加氏综合征1例,椎体结核2例,右肾 巨大肿瘤致下腔静脉阻塞1例。 扫描方法:本研究使用日本东芝VISARTI.ST超导MR扫描 仪,平扫时先行常规腰椎矢状TzWI*;WI、横轴位Tzwi扫描,然 后进行MR增强扫描,从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马根维磁0. Zrnxnol/kg,注射速度为 3讪s,持续 10-20秒。先注人 ZInl造影 剂,采用ZDng序列进行动态分析,确定造影剂高峰时间,然后行 冠状3DFTh序列,TR、TE分别为12ms夕,FA为30\视野为28 -32cm,矩阵为 192 x 256,层厚为 lrnm,层数为 20-28层,无间 距,采集次数为1次,使用脂肪饱和抑制,扫描时间45-63秒。每 次扫描的原始图像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进行重建。 测量方法:对椎管内静脉均显示的患者,使用东芝ALATO- VIEWI.21图像处理软件,在独立的计算机工作站上测量志愿者 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 图像分析:将正常志愿者62例根据年龄分成两组,第一组:40 岁以下组(包括40岁)共28例,第二组:40岁以上组共34例。采 用双盲法由两名医生分别观片,使用 SAS软件进行 X‘检验的确切 概率法比较计算各年龄组静脉的显示率有无统计学差异。*入 选择各段椎管内静脉均显示的患者,分别按照性别和年龄将其分 成两组,利用t检验,比较各组之间、及左右两侧血管宽度有无统 计学差异。橱X分析病例组受累静脉的显示情况,观察椎管内前 静脉及其它静脉的异常表现。 结 果 分析两组腰段椎管内静脉丛显示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40岁 以上年龄组除 LI人 水平 RCAV的显示率两组无明显差异外 ·2· (P>0.仍,余椎管内各静脉的显示率在各节段均与物岁以下 年龄组有明显差异(P<o.05入叨岁以上组各静脉显示率低于 40岁以下组。 在62例正常人中42例椎管内前静脉丛较好的显示,其中男 ·22例,女 20例。40岁以下组共 20例,40岁以上组 22例。 不同性别及年龄两组之间椎管内前静脉宽度均无显著性差 异。左右两侧椎管内前静脉宽度亦无差异。 病例组中腰椎转移瘤4例,其中男3例,女二例,年龄40-72 岁,椎体无明显后突者共3例,椎管内各静脉细小。髓外硬膜下肿 瘤4例中神经鞘瘤3例,脊膜瘤1例,腑管内静脉主要表现为一 侧或两侧椎管内前静脉受压,邻近吻合支和平面上、下椎管内前静 脉轻度扩张。布加氏综合征和一例右肾癌致下腔静脉阻塞的患者 均可见腰椎管内静脉的普遍扩张。布加氏综合征的患者亦可见两 侧腰升静脉呈球形扩张。腰椎结核两例均有椎体后突,椎管内静 脉局部呈现受压改变,边缘模糊,上下水平的椎管内静脉见明显扩 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其中三例腰脱病史超过三个月者 中有两例见一侧椎管内前静脉扩张,一例右侧根下静脉扩张。轻 度的腰椎间盘脱出、膨出椎管内静脉丛无明显改变。较明显的椎 间盘脱出患者可见一侧或两侧椎管内前静脉受压移位、不显影。 讨 论 椎体静脉系统主要由椎管内静脉丛和椎管外静脉丛组成。椎 管内静脉丛为一复杂的静脉链,位于椎管内硬膜外间隙油椎管内 前静脉和椎管内后静脉、椎体静脉、椎间静脉及它们之间的交通支 组成。 3 DFFE序列采用超短 TR/TE时间的梯度回波序列,静脉注射 Gd-DTPA后血液T;值明显缩短,而血管周围的背景组织的质子 ·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445.2
本文编号:266708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44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力;李忠华;马廉亭;余泽;陈刚;;椎管内静脉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11期
2 王斌;王欢;;俯卧位与可调节斜卧位对腰椎间盘切除术中腹内压及出血量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年07期
3 鞠蓉晖,李松柏,孙文阁,戚喜勋,李延亮,李春魁,徐娅莎,徐克;三维增强MR成像正常腰椎静脉解剖和椎管内前静脉宽度测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11期
4 游箭;张荣萍;胡鸿;张绍祥;谭立文;陈伟;陆明;;腰椎间盘周围血管影像与薄层断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西部医学;2011年08期
本文编号:2667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6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