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及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19:45
【摘要】: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人群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与否、严重程度、进展情况、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是否容易脱落成栓子等,在脑梗塞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标志,通过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可及早地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时进行治疗。 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判定斑块形态,但对斑块性质却只能粗略的区分,不能够提供定量的信息。背向散射积分(IB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超声组织定征技术,是基于背向散射原理,通过对组织射频信号的检测、处理和分析,定量的反映生物组织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本研究应用IBS技术对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检测,为脑梗塞发生的可能性提供定量参考指标。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研究对象 病例组76例脑梗塞患者,对照组60例,临床上无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的体检者。 2.仪器 应用Philips公司Sonos 5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配有7.5MHz线阵探头,ECG同步信号显示,声学定量分析系统软件及光盘存储器。 二、方法 1.二维超声检查 受检者仰卧位,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测量三个心动周期舒张末期的各段动脉的内径和CCA内中膜厚度。 2.确定斑块的标准为:二维超声测得局部IMT值〕1 .20~,或比邻近 部位厚0 .5~,或妻近邻部位的1 .5倍,或彩色图像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 流缺损,缺损处面积蒸10~,。 3.动脉狭窄率的计算 狭窄率二(1一刀N)x 100%,其中A为狭窄的管腔面积,N为该处管 腔正常面积,按照狭窄率大于50%计算狭窄动脉数。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将二维图像同彩色多普勒血流结合起来进一步判断管腔的血流充盈情 况。 5.频谱多普勒检测、 测量各动脉收缩期峰值(S)、平均血流速度(N)、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D)、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一‘ 6.IBS值的测定 启动AD系统并设置在背向散射积分(IBs)状态,将感兴趣区(Ror)放 置在斑块邻近管腔内及斑块的强回声部分,低回声部分和弱回声部分分别 取样,进行连续2 .48秒的检测。 7.血流介导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 用超声方法测量肪动脉内径变化率。 8.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SPSS数据库软件11 .0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一、颈动脉IMT值和内径的比较 1.病例组的颈总动脉的IMT平均值(1 .17土0.24~)明显高于对照组 的IMT平均值(0.77土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病例组的颈动脉各段内径,包括CCA(8 .44土1 .16~)、IcA(6.65 土1 .04rnrn)、ECA(5.58土0.90nun)及BIF(10.45土l.47rnm)分别与对照 组相比CCA(7.91士0.88nun)、ICA(5.85土0.65nnn)、ECA(4.95土0. 64~)、BIF(9 .68土1 .01~)都相对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二、血流动力学指标 1.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收缩期峰值流速、 舒张末期流速、及平均流速上均无差异。病例组的脉动指数C以(1.86士 0.41)、ICA(1 .17土0.37)、ECA(2.57土0.92)分别高于对照组脉动指数 CCA(1 .46土0.40)、ICA(1.00土0.32)、ECA(1.95*0.47)。病例组的阻力 指数CCA(0.78土0.01)、ICA(0.64土0.01)、ECA(0.84*0.01)分别高于 对照组阻力指数CCA(一72士0.11)、I以(0.印土0.11)、ECA(0.5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颈动脉斑块 1.发生斑块病例数 病例组斑块发生比例63%,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斑块比例30%,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1。 2.比较两组狭窄动脉数 病例组狭窄动脉比例(37.9%)明显高于对照组.(l1.1%),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 3.颈动脉斑块部位分布._.… 病例组颈内动脉的斑块(46%)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24%),再其次 是分叉处(17%),颈外动脉的斑块最少(13%)。 4.颈动脉斑块回声性质 4.1对照组斑块回声性质特征 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以强回声(51%)和低回声(26%)为主,弱回声和 混合回声分别仅占8%和巧%。 4.2病例组斑块回声性质特征 病例组颈动脉斑块以混合回声(45%)和弱回声(36%)为主,强回声 和低回声分别仅占9%和10%。 4.3两组斑块回声性质特征比较 病例组的混合性回声斑块(45%)和弱回声斑块(36%)明显多于对照 组的混合性回声斑块(巧%)和弱回声斑块(8%),,而低回声斑块(10%)和 强回声斑块(9%)明显少于对照组的低回声斑块(26%)和强回声斑块 (5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应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对颈动脉斑块定量组织定征 5.1不同回声斑块IBS比较 斑块强回声(42.00土5.76曲)、低回声(33.01土4.51曲)、弱回声(28. 13*4.46db)、管腔血液回声( 20.87士3.78db)之间分别两两比较,均有显 著性差别,而且强回声高于低回声,低回声高于弱回声,弱回声高于管腔血 液回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445.1
本文编号:2667217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4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施仲伟,沈蓓蓓,沈戈,林淑英,龚兰生;正常老年人颈动脉壁厚度及超声多普勒血流参数测定[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年10期
2 唐力,冯赫林,陈昕,富维强,任卫东;应用超声和声学密度测定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年06期
3 何银凤,徐智章;正常颈动脉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7年03期
4 刘月洁,张彤,张颖,任萍,凌广花,舒京敏,单诗山,李建国;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年03期
5 张园园,张运,张梅,高月花,邢艳秋,钟明,王真,岳欣;声学密度定量检测股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年03期
6 苗小平,卢纹凯,张颖,李建国;102例北京健康成人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年09期
7 何银凤;颈动脉的超声检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6年02期
8 徐智章,何银凤,王文平,丁红;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6年05期
9 庄磊,段云友,曹铁生;脉冲多普勒对颈总动脉不同节段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测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年10期
本文编号:2667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6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