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率成像评价人工心脏起搏后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
【图文】:
心尖四腔心切面到量后间隔基底段SRs
附图表图1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后间隔基底段sRs(s一,)图2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后间隔中间段sRs(s一,)图3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后间隔心尖段SRs(s一,)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41.7;R4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镜雯,张景波;心肺复苏中的人工心脏起搏疗法[J];中国急救医学;1995年02期
2 朱中林;;近十年来心脏起搏在我国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1年03期
3 郑登云;紧急经胸人工心脏起搏的监护[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4 吴全忠,李韬,周东怀,杨东山;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在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及术后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7期
5 黄其植;黄光文;沈玉芳;毕明敏;王楼生;朱健;顾统元;牛文宣;龚仁泰;;10例心脏起搏患者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学;1992年06期
6 丁宇慧,朱启明,徐李;人工心室按需型心脏起搏器安装前后的微循环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0年03期
7 ;人工心脏起搏前后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其机制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8 王善言;冯国勤;;人工心脏起搏电压阈值动态变化的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王印;;经气管人工心脏起搏[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88年03期
10 黄抒伟,沈法荣,沈亚平,凌峰,张文姚,陈建明,金宏义,吴中玉;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应用[J];浙江实用医学;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巨光耀;扬凯;李小平;姜宏博;苟仓伟;刘文娟;苏凤;;经冠状窦左心室心外膜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六例[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赵敏;许亮;凌峰;朱艳珊;倪卫星;刘小明;;超声心动图对SSS伴房室传导延迟患者最小化心室起博与房室间期优化的DDD模式左心功能评价[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传森;;心脏生物起搏器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4 丁立刚;华伟;;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5 黄海燕;罗汉秀;钟梅;;对心脏介入诊疗术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效果[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马艳红;专家强调:加强心脏治疗装置植入后管理[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戴丹;医生:要擅于使用心脏起搏器[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卢晓娣;心脏起搏技术有创新[N];健康报;2001年
4 万鸿平;心脏何时需要起搏器[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5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主任 王景峰 整理 王海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救治心衰患者[N];健康报;2010年
6 记者刘元;哈院成功开展我市首例“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N];衡水日报;2011年
7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主治医师 宋凌鲲;教你读懂心电图系列之缓慢心律失常(二)[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山东省第一劳教所八三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于鹏;反复心前区疼痛诊疗思路分析[N];医药经济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永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辅助右心耳右心室吻合建立新的电传导通路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省;应变率成像评价人工心脏起搏后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D];青岛大学;2007年
2 汤长春;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不同房室间期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DDD起搏器最佳A-V间期[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4 路长鸿;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心房颤动及心脏重构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5年
5 吴华清;应用Tei指数优化心脏再同步系统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6 赵龙;自动化起搏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应用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7 徐长芬;单腔心室起搏与双腔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影响的比较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8 孙艳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关闭起搏器前后血流动力学与同步性变化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9 胡春芳;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随访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丁成彦;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超声新技术及再同步化治疗观察[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9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9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