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乳腺肿块腋窝淋巴结超声造影与人乳腺珠蛋白基因检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04:38
【摘要】:目的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SLN)检测是乳腺外科的重大进展,意义在于可以预测腋窝淋巴结(ALN)是否发生转移,并有可能使ALN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本课题通过分析乳腺肿块患者肿物周围皮下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后ALN的增强情况,并检测离体淋巴结中人乳腺珠蛋白基因(hMAM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SonoVue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应用前景。 方法术前对21例乳腺肿块患者的肿物周围皮下注射超声造影剂,观察同侧淋巴管及ALN的增强情况及数量;在相同部位注射美兰,循蓝染淋巴管找蓝染淋巴结,两者发现的淋巴结即SLN,分别标记,术后离体标本行常规病理及hMAMmRNA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检测。 结果21例患者超声造影后有15例探查到SLN,检出率为71.4%(15/21),美兰染色后检测出SLN者为19例,检出率90.5%(19/21);造影后准确诊断15例,美兰为17例,两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共检出SLN49个(良性患者11个;恶性患者38个),常规病理检查示26个转移、阳性率75.5%(37/49),RT-PCR检测有37个表达、阳性率97.9%(48/49),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肿物周围皮下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可较好地检测出SLN并可较准确的判断其良恶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hMAMmRNA的RT-PCR检测可显著提高乳腺癌转移SLN的检出率。
【图文】:

淋巴管,前哨淋巴结,淋巴结,非均匀


超声造影均匀增强淋巴管及淋巴结(SLN:前哨淋巴结,LC:淋巴管)

淋巴结,研究生学位论文,前哨淋巴结,淋巴管


超声造影非均匀增强淋巴结,左箭头为增强部分,,右箭头为未增强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4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蔺会云;皋岚湘;丁华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内巨核细胞的形态及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2 粱斌;;淋巴结肿大使某些疾病原形毕露[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0年10期

3 刘玉香;王红超;王国栋;;乳腺大肿块23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25期

4 许丙辉;薛亚静;李恒力;邢宏利;杜桂梅;王树峰;;乳腺癌淋巴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1年12期

5 王婧;俞静;李琴;曹邦伟;;乳腺癌伴头皮、脊髓转移1例[J];现代医学;2011年04期

6 詹伟聪;;超声结合组织弹性成像在乳腺体检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06期

7 邹忠东;;乳腺癌手术术式的选择[J];中国临床医生;2011年07期

8 ;每天大笑3次,女人乳腺不增生[J];伴侣;2011年07期

9 徐小洁;范忠义;王凌雪;张浩;丁丽华;杜楠;叶棋浓;;人组蛋白H1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活性检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08期

10 冯俊岭;;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肿胀24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科;冯红蕾;张彦;;骨形态发生蛋白9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作用研究[A];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张建功;范来福;赵晓红;;卡介苗接种后腋窝淋巴结炎反复发作一例[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3 刘宝莉;张宁;;钼靶摄影中腋窝淋巴结的显示对临床的价值[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汤丽丽;程文;荆慧;;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物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罗慧;石秋玲;吴瑛;徐金锋;焦阳;姜燕;罗奕伦;冯晓凤;;淋巴结超声造影的初步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丛新丽;马玉香;;乳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显像[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张晟;张瑾;刘鹏;张敏;;隐性乳腺癌诊治方法与预后的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杨毅;魏熙胤;张飞;曹淑贞;张霖;牛瑞芳;;Annexin a2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9 骆成玉;;乳腔镜腋窝淋巴结切除手术的解剖与技术[A];全国乳腺疾病诊治防高级研修班讲义[C];2004年

10 赵俊京;董大敏;杨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涤生;此“淋巴按摩”非彼“淋巴按摩”[N];健康报;2006年

2 山东省济南市口腔医院副院长 王耀东;哪些癌症易转移到淋巴结[N];健康时报;2008年

3 医学博士 耶鲁大学医学院预防研究中心负责人 大卫·L.卡茨;如何做个聪明的病人[N];东方早报;2011年

4 刘磊;乳房上的“肿块”不是癌[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上海采用“一步法”治疗乳腺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曹玉祥;乳腺疾病专家谈如何防癌[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邱润昌;恶性瘤是怎样扩散、转移的[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8 高振祥;乳腺癌治疗新趋势--保乳[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戴毅;疲劳是不是一种病?[N];江苏科技报;2004年

10 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 王哲元;怎样鉴别副乳腺与腋窝淋巴结肿大[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文通;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2 陆南杭;VEGF-C基因修饰的淋巴结移植促进淋巴管再生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王珏;具有“人源性微环境”的乳腺癌原位和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4 夏添松;人源性乳腺癌骨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和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5 刘宁;初探hMAM基因mRNA表达在乳腺癌血道微小转移中的意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6 张丽丽;乳腺癌患者微转移的检测及骨髓微转移与其它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易静;医院信息数据挖掘及实现技术的探索[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张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骨髓播散肿瘤细胞的检测[D];复旦大学;2005年

9 范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调节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严丽;干扰乳腺癌微环境基础上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乳腺肿块腋窝淋巴结超声造影与人乳腺珠蛋白基因检测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洛昆;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乳腺癌的系统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3 孙笑笑;下调ALK2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4 黄燕萍;腋窝淋巴结检测数目对乳腺癌术后无病生存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张莹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分子生物学指标和病理关系[D];吉林大学;2012年

6 周长鑫;趋化因子受体5及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性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7 张波;423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多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吕晓娟;人乳腺珠蛋白抗体鉴定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谢惠君;46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孙威;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壁神经的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09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09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