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核素显像活体示踪脊髓内移植干细胞

发布时间:2020-06-13 01:37
【摘要】:目的 继组织器官移植后,干细胞移植具有可以治疗许多长期以来令人类束手无策的顽症的前景,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进入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出现,在体追踪移植干细胞的难题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实验动物,随时取材活检甚至杀死动物获得样本,以观察细胞移植是否成功、增殖状态、迁移和分化情况。在人体,获得上述信息必须通过非创伤性途径。基于放射性示踪原理的核素显像技术,反映的是细胞内源性分子表达,特异性强,应用干细胞或其不同分化阶段的不同标志分子作为显像靶分子,不但可以追踪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还能监测其分化,因而是干细胞活体示踪最具希望的工具之一。移植细胞数量与受移植组织器官细胞相比微乎其微,核素显像能否达到探测到如此微小数量细胞表达的特征分子,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两种相对特异的分子标志物作为显像靶分子,探索核素显像活体追踪移植干细胞的可行性。 标志物一:转铁蛋白受体 方法 从人胎儿血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于兔脊髓;流式细胞学、细胞和组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固相氧化剂(Iodogen)法放射性碘标记铁饱和人转铁蛋白作为示踪剂;放射性受体分析定量hMSCs转铁蛋白受体的数量及与碘化转铁蛋白的亲和力;干细胞移植手术后第2、10天,蛛网膜下腔注射放射示踪剂后不同时间,SPECT针孔准直器平面采集系列图像,采用放射性碘标记人血清白蛋白作为对照显像剂或无细胞等体积PBS作为对照移植物;放射自显影验证显像结果。结果体外培养和移植于脊髓第2天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转铁蛋白受体,数量约为1.1×10~5/细胞,该受体对放射性碘标记铁饱和转铁蛋白具有高亲和力(Kd=0.982 nM),移植后第10天细胞在组织内几乎不表达转铁蛋白受体;移植后第2天,活体闪烁扫描成像显示:示踪剂注入蛛网膜下腔16h~24h, 解放军总医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脊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部位出现可分辨放射性聚集,,以放射性碘标记的人 血清白蛋白作为示踪剂或PBS作为移植物的两个对照组仅见本底影像;感兴 趣区半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与两个对照组之间显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放射自显影进一步印证了活体显像结果的特异性;移植后第10 天,三组动物脊髓内移植部位均未见阳性显像。 标志物二:多巴胺DZ受体 方法来源于自然流产人胚胎的侧脑室下区的经端粒酶基因转染的神经前体 细胞系hNPC一TERT,移植于兔脊髓;经逆转录扩增(RT一PCR)、细胞和组织 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多巴胺D:受体在移植前后的表达;柱层析法合成 ,‘c一Racl叩ride作为示踪剂;HeLa细胞作为移植对照,细胞移植术第2天, 移植动物活体PET显像;移植细胞并注射”c~Raclopride后,取兔离体脊髓 PET显像验证活体显像结果。 结果体外培养和移植于脊髓第2天的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一TERT表达多巴 胺DZ受体,数量约为8 x 10勺细胞,该受体对放射性标记D:受体拮抗剂一 Raelopride具有高亲和力(Kd=1 .515砚);静脉注射”e.Raclopdde后PET 显像显示,兔活体和离体脊髓内神经前体细胞移植部位有肉眼可分辨的放射 性浓聚灶,而HeLa细胞作为移植物的对照组仅见本底影像;感兴趣区半定 量分析显示两组显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素显像活体示踪干细胞的具有可行性;应用转铁蛋白受体或多巴胺 玩受体显像可以分别特异性地追踪到移植在动物脊髓内3x1o“的干细胞 (hMSCs)或神经前体细胞(hNPC一TERT),从而了解细胞移植术的成功与 否、移植细胞的存活、增殖状态以及监测细胞恶性转化的可能等等。
【图文】:

干细胞,悬液


兔脊髓内干细胞悬液注射示意

半定量分析,标尺,点距离,面积


兔脊髓细胞移植后,loRaclop“dePET图像Rol半定量分析,圆形Rol面积ZIPixe,,中心与体外标记点距离(标尺)=2·35cmo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8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清波;师彬;孙国栋;;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5期

2 周逸平;;经络理论研究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思路[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刘俊平;张茂林;周立社;杨巧莲;;谷氨酸及其受体在脑梗死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傅永旺;;丘脑的语言机能研究现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刘莺;张茂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与脑梗死的关系[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杨振军;赵敏;薛景凤;;大鼠背侧丘脑微血管构筑的定量分析及衰老变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谢红林;高树欣;薛景凤;;大鼠皮质、海马微血管构筑的定量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谢红林;颜勇;薛景凤;;大鼠海马微血管构筑的衰老变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苏雨行;李刚;;小脑扁桃体下疝并脊髓空洞症的诊治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刘国军;黄河清;陈康宁;杨涌涛;柳春雨;段炜;;缺血性脑卒中脑干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军;张通;徐健民;王明礼;张妍;李冰洁;;脑卒中病人强制性治疗后fMRI的研究[A];第三届中日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2 高会乐;范丽;庞志清;蒋新国;;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连接聚合物泡囊脑靶向性评价[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邓衔柏;剡海阔;牛更智;卢培成;;猪延髓内微血管的初步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屠文展;蒋松鹤;楼新法;张瑞峰;刘芬;庞玲霞;李莎莎;;低频脉冲电针对慢性根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物质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5 王俊英;刘俊岭;陈淑萍;乔丽娜;高永辉;;电针镇痛与海马、下丘脑ERK信号通路的关系的研究[A];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姚志彬;郭蕾;;脑科学向东方传统哲学的回归[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高会乐;范丽;庞志清;蒋新国;;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连接聚合物泡囊脑靶向性评价[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常升;室管膜与脑功能关系的形态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2 樊小农;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老年痴呆异常表达基因及针刺对其主效基因的影响[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3 朱晓黎;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流体定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涂乾;下丘脑室旁核在电针内关穴抗家兔急性心肌缺血作用中的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5 徐亚林;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亚低温对大鼠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保护作用[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6 张庆诗;咀嚼运动对脑功能影响的磁共振波谱和功能性核磁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7 吕佩源;小鼠血管性痴呆细胞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及石杉碱甲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8 陈志宏;性腺轴系的衰老变化及天年饮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9 王欣;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李文军;颈7切断与神经损伤后大脑皮层变化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有莲;去卵巢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后家兔边缘系统NOS的活性及n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分布变化[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肇静娴;同种异基因抗原识别与T细胞活化[D];暨南大学;2001年

3 郭俊唐;偏头痛中枢痛觉信息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4 常雄;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影像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5 左芳;电针头穴对人脑运动功能影响的PET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6 卢家璋;颅内局灶损害对汉语语言功能影响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林泓怡;髓鞘碱性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的改良[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8 周建平;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再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9 乔海莲;产蛋鸡不同生殖时期下丘脑核团细胞构筑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于胜波;黄体酮对戊四唑致痫大鼠海马内GABA和MAP2影响的形态学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10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10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