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13 22:20
【摘要】: 第一部分健康成人骨髓的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骨髓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定量参数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为建立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正常WB-DWI定量指标提供参考范围。 材料和方法:纳入108例不同年龄组的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20~80岁,平均年龄49.45岁。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对受试者进行WB-DWI扫描,对其中60例健康受试者在接受扫描的前/后48小时内测量雌二醇及孕酮水平。测量受试者颈7、胸8、腰4及双侧髂骨的ADC值和SNR值,取平均值。将108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80岁),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受试者骨骼系统ADC值和SNR值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60例受试者骨骼系统ADC值和SNR值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雌二醇及孕酮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女性受试者骨骼系统的ADC值和SNR值显著高于男性(P<0.01);不同年龄组骨骼系统的ADC值和SNR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骨骼系统ADC值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642,P<0.01),与雌二醇、孕酮水平呈轻度正相关(r=0.278,P=0.04;r=0.271,P=0.045)。骨骼系统SNR值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孕酮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709,P<0.01),与雌二醇水平呈轻度正相关(r=0.293,P=0.03)。孕酮与雌二醇在对骨骼系统ADC值和SNR值的影响上具有协同作用(r=0.65,P<0.01;r=0.573,P<0.01)。 结论:骨骼系统的ADC值和SNR值受到性别、年龄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不同性别、年龄组骨骼系统的WB-DWI表现存在差异。了解健康成人骨骼系统正常WB-DWI表现对于准确判断骨骼系统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探测及鉴别骨恶性肿瘤的研究 目的:通过与骨扫描对比,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探测骨转移灶的效能;比较骨骼系统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病变在DWI的差异。 材料和方法:将45例有明确恶性肿瘤病史且怀疑合并骨转移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52.7岁)行WB-DWI扫描及SPECT骨扫描,WB-DWI扫描采用GE3.0 T磁共振扫描仪。分别记录WB-DWI扫描及SPECT骨扫描探测病灶的数目,并比较两种检查手段探测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对23例椎体转移患者和14例脊柱感染患者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WB-DWI检查,比较32处转移灶和19处感染灶的ADC值和对比噪声比(CNR)。 结果45例患者中,WB-DWI共检出35例阳性患者,77处“受累”区域共181处病灶,而骨扫描阳性34例,有76处“受累”区域共167处病灶。两种方法检出阳性病例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相似(89.5%vs.81.6%,97.1%vs.91.2%),但WB-DWI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要高于骨扫描(85.7%vs.57.1%,60%vs.36.4%)。此外,WB-DWI的“区域”敏感性和特异性要稍高于骨扫描(89.5%vs.88.4%,95.6%vs.87.6%)。32处骨转移灶的平均ADC值和CNR值分别为0.963±0.150(×10~(-3)mm~2/s)和27.417±4.819;19处骨感染灶的平均ADC值和CNR值分别为1.412±0.211(×10~(-3)mm~2/s)和13.127±3.604。转移组的ADC值显著低于感染组,CNR值显著高于感染组(P<0.01)。ADC值小于1.17×10~(-3)mm~2/s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3.8%,84.2%,90.9%,88.9%和90.2%。 结论:WB-DWI与骨扫描在检测骨转移病灶中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两者可互相补充。DWI在鉴别骨骼良、恶性病灶中有着较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PET-CT在淋巴瘤的初步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与PET-CT对比,探讨WB-DWI技术在淋巴瘤临床分期的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将12例初治或治疗后复发淋巴瘤患者进行全身DWI-FIESTA和PET-CT检查,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85岁,平均46.67岁。两种检查间隔时间小于10天,期间均未行正规临床治疗。采用思创(CREALIFE)公司的ST-PACS型GVCM软件V3.1版本对WB-DWI图像和FIESTA图像进行融合,形成DWI-FIESTA图像,比较PET-CT和DWI-FIESTA对12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并分别记录全身DWI-FIESTA及PET-CT探测病灶的数目。对75个区域的病灶分别测量SUV值和ADC值,采用Spearsman等级相关分析淋巴瘤病变的SUV值和ADC值的相关性。 结果:PET-CT和WB-DWI对12例患者的临床分期均一致,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为100%。PET-CT共检出12例患者的87处病灶,WB-DWI检出了85处病灶,有两处假阴性病灶。以PET-CT为金标准,WB-DWI检出病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7%和100%;统计学分析提示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检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75个区域病灶的SUV值为5.156±4.452,ADC值为0.884±0.214(×10~(-3)mm~2/s),经统计学检验,淋巴瘤病灶的SUV值和ADC值无显著相关性(r=-0.120,P=0.306)。 结论:WB-DWI与PET-CT对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灶检出率相仿,对指导和监测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PET与DWI检出淋巴瘤病灶的原理不同,SUV值与ADC值无明确相关性。 第四部分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淋巴瘤的增殖活性、恶性程度和预后的评估 目的:通过分析淋巴瘤ADC值与Ki-67指数、侵袭性和国际预后指数的关系,探讨WB-DWI评估淋巴瘤的增殖活性、恶性程度和预后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30例初治或复发淋巴瘤患者行WB-DWI检查,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9~85岁,平均45.73岁,测量手术或活检标本区病灶的ADC值。采用通用型SP-9000免疫组化试剂盒测量肿瘤Ki-67指数,将阳性细胞百分率<25%定为低表达组,25-75%为中表达组,>75%为高表达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Ki-67高表达、中表达和低表达组ADC值的差异。按照2000年WHO淋巴瘤分类将患者分为霍奇金组、惰性非霍奇金组、侵袭性非霍奇金组和高侵袭非霍奇金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ADC值的差别。根据NHL的国际预后指数(IPI)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1分)、低中危组(2分)、中高危组(3分)和高危组(4~5分),比较各组间ADC值的差别。 结果:30例淋巴瘤患者中,Ki-67低表达组9例,ADC值为1.019±0.149(×10~(-3)mm~2/s);中表达组13例,ADC值为0.828±0.164(×10~(-3)mm~2/s);高表达组8例,ADC值为0.625±0.105(×10~(-3)mm~2/s),。低表达组的ADC值显著高于中表达组(P<0.01);中表达组的ADC值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1)。本研究中霍奇金淋巴瘤6例,惰性淋巴瘤4例,侵袭性淋巴瘤16例,高侵袭性淋巴瘤4例。霍奇金淋巴瘤的ADC值显著高于侵袭性淋巴瘤和高侵袭性淋巴瘤(P<0.01),与惰性淋巴瘤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05);惰性淋巴瘤的ADC值显著高于侵袭性淋巴瘤和高侵袭性淋巴瘤(P<0.01);侵袭性淋巴瘤的ADC值稍高于高侵袭性淋巴瘤(P<0.05)。按照国际预后指数分类,低危组10例,低中危组6例,中高危组9例,高危组5例,各组间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1436)。 结论:淋巴瘤的AD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增殖活性,肿瘤增殖活性越强,ADC值越低;淋巴瘤的ADC值与其侵袭性相关,即肿瘤侵袭性越强,ADC值越低;淋巴瘤ADC值与IPI指数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图文】:

ROC曲线,ROC曲线,脊柱,脊柱病


病灶类型(1转移2感染)图2.3脊柱良恶性病变ADC及CNR图以脊柱病灶的ADC值绘制ROC曲线(图2.4),当选择ADC闭值为 1.17x10一3~2/S时,ADc值小于 1.17x10一3mmz/s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3.8%(30/32),特异胜为54.2%(16/19),阳性预测值为90.9%(30/33),阴性预测值为88.90,,0(16/18),准确度为90.20;0(46/51)。详见表2.5。图2.5至图2.7示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琳;唐志全;畅亦杰;韩英;;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32例影像诊断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1期

2 高凤琴;王志强;;美国新研究揭示:磁共振扫描可提前50年发现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基因[J];磁共振成像;2011年04期

3 沈洋;;CT扫描可能干扰起搏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8年12期

4 王海辰;;磁共振定位伽玛刀治疗颅内疾病的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9期

5 郭一飞;;慢性腰背痛的有效治疗可逆转脑部解剖和功能异常[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6 陈方宏;袁建华;李玉梅;丁忠祥;;脑干薄层3D-TOF磁共振扫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J];解剖学研究;2011年02期

7 朱西琪;丁怀银;谢正平;袁莉莉;;钼靶X线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1年18期

8 龚晓昌;李金高;敖帆;汤轶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在鼻咽癌复发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11年04期

9 朱小雨;;每天多步行45分钟可以协助控制糖尿病[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8年09期

10 杨烁慧;陆方;冯威;詹松华;龚志刚;;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放射冠前区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松;;肋软骨磁共振扫描方法[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鲍道亮;陈韵彬;林春浩;;鼻咽癌分期与磁共振扫描技术的探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姚振威;蒋胜洪;童彤;王非;杨艳梅;孙华平;刘含秋;何慧瑾;冯晓源;;磁敏感增强动态磁共振扫描用于部分脑肿瘤的诊断[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胥毅;郑英;;牙齿的MR扫描技术的初步探索及应用价值[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敏;;动态磁共振扫描研究肺部孤立性肿块对膈肌运动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朱铭;董素贞;;胎儿心脏畸形磁共振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高雪梅;大冢亮;小野卓史;誉田荣;佐佐木武仁;黑田敬之;;下颌逐步前伸中上气道形状改变的磁共振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袁艺;肖壮伟;翁旭初;胡小平;;猫脑解剖结构与磁共振图像的对照[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王艳艳;刘晓华;张缪佳;沈友轩;梅焕平;;抗CCP抗体及手腕磁共振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逄鑫;;USPIO和GoldMag磁共振成像信号特点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柯;光学纺织品让核磁共振扫描更安全[N];中国纺织报;2008年

2 马继光;注射隆胸后要密切观察[N];健康报;2006年

3 陈睿;核磁共振扫描协助预诊精神分裂症[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胡晓震;63项医疗服务今日降价[N];沈阳日报;2005年

5 张忠霞;新核磁共振扫描能力超强,甚至将能细到细胞[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徐娜;男女审美存在差异[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王骏;影像检查:怎样算合理?[N];健康报;2006年

8 刘帅;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获突破设备时空分辨提高二倍以上[N];科技日报;2007年

9 王玉林;漏诊—可发生在瞬间[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陈睿;苏格兰生命科学之树结新果[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贤;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2 刘刚;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的USPIO磁共振成像特点及建立大鼠放射性脑坏死模型的初步探索[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施莺燕;磁共振T2弛豫时间测量在癫痫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黄榕

本文编号:2711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11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e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