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前列腺生长发育MRI监测及前列腺癌DWI、DCE-MRI定量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00:18
【摘要】:目的: 1.利用MRI研究正常儿童及青少年前列腺体积及中央区与外周区发育情况,为中国儿童及青少年前列腺生长发育状况提供初步标准。 2.研究3.0T磁共振DWI及DCE-MRI定量分析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评价ADC值及定量参数K~(trans)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 1.回顾性分析627例2~2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前列腺MR资料,按照年龄分为2~5岁、6~10岁、11~15岁、16~20岁、21~25岁共5组,各组分别为32、60、107、216、212名受检者。均行3.0T磁共振T2WI轴面及冠状面图像采集,测量各组的前列腺体积,并对其中央区和外周区发育程度评分,对两组结果进行中位数非参数检验,将原始数据秩转换后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组内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前列腺癌患者2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12例)均行常规MRI、DWI及DCE-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根据病理结果及MR图像选取130个样本,分为前列腺癌区、外周带非癌区和中央腺体非癌区三组,在所获前列腺ADC图及定量参数伪彩图上取ROI测量相应部位的ADC值、K~(trans)、v_e及k_(ep)值。对三组的各参数值分别行方差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前列腺癌组ADC值及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1.2~5岁组儿童前列腺基本未发育;6~10岁组大部分儿童前列腺未发育,仅有6名儿童可见前列腺形态,无法区分其解剖分区;11~15岁组儿童及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前,前列腺发育个体差异较大,MRI可测得其大小者,其中央区及外周区分辨困难;16~20岁组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前列腺发育迅速,差异也比较明显,但仅有少数中央区及外周区分界清楚;21~25岁组前列腺形态基本近似于成人,多数中央区及外周区分界清楚、形态饱满、T2WI信号对比鲜明。上述5组前列腺体积中位数分别为0.000、0.000、2.450、7.990和10.600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452,P<0.01),,其中除2~5岁和6~10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1.000),其余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的前列腺发育程度评分中位数分别为0.04、0.31、1.34、2.23和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460, P<0.01)。 2.本组前列腺癌区、外周区非癌区及中央区非癌区ADC值分别为(0.79±0.13)×10-3mm2/s、(1.18±0.26)×10-3mm2/s及(1.03±0.22)×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65,P0.05);前列腺癌组不同Gleason评分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36,P0.05),且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555,P0.05)。 3.本组病例前列腺癌区的K~(trans)、v_e及k_(ep)值分别为(0.62±0.10)/min、(0.44±0.12)、(1.45±0.25)/min,外周区非癌区则分别为(0.21±0.06)/min、(0.29±0.65)、(0.76±0.21)/min,中央区非癌区则分别为(0.32±0.09)/min、(0.34±0.70)、(0.95±0.26)/min,K~(trans)、v_e及k_(ep)值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4.338、32.593及92.462,P值均0.05);前列腺癌组K~(trans)、v_e值在不同Gleason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354、9.217,P值均0.05),k_(ep)值在不同Gleason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区的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有显著相关性(r=0.533,P0.05)。 结论: 1.磁共振多方位成像,为研究前列腺体积的测量及各分区发育状况的观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为中国正常儿童及青少年前列腺发育状况建立了初步的参考值范围。 2.3.0T磁共振DWI扫描定量指标ADC值及DCE-MRI定量参数K~(trans)、v_e及k_(ep)值在前列腺癌区、外周区非癌区和中央区非癌区三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3.前列腺癌区的ADC值、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有显著相关性,提示ADC值及DCE定量参数K~(trans)值可以用于提示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2;R737.25
【图文】:
关于前列腺分区有几种不同的概念,目前最普遍接受的解剖学概念是 McNeal[6]于1968年提出的如下解剖分区:前纤维肌区、移行区、中央区和外周区(图1)。前部的纤维肌肉和非腺体区占全部前列腺体积的1/3,形成前列腺的腹侧面;外周带占前列腺体部的70%,前列腺的侧、后等部分均由外周带组成,在远端构成前列腺的图 1 前列腺分区示意图膀胱
标准差(>0.86),之后制定了以大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Cho+Cre)/Cit比值加2倍标准差(>0.75)为可能癌,以大于正常外周带比值加3倍标准差(>0.86)为肯定癌的诊断标准。(图2)4.4.2 前列腺不同解剖区域的波谱特征正常外周带(PZ)的Cit峰最高,Cho和Cre峰约为Cit的60%;随年龄的增长,PZ的Cit和Cho的浓度改变不明显,(Cho+Cre)/Cit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正常年轻人中央腺体区(CG)的Cit水平约为PZ的58%,随年龄的增长,CG可出现不同程度的BPH,因此Cit浓度显著升高。4.4.3 前列腺MRS的临床研究及应用BPH的Cit和Cho水平与PZ相近,而PCa的Cit水平显著下降,Cho水平明显增高;BPH的(Cho+Cre)/Cit的比值显著低于前列腺癌, 因此MRS可以用于BPH和PCa的鉴别诊断;并且3DMRS对肿瘤定位特异性高
本文编号:2711970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2;R737.25
【图文】:
关于前列腺分区有几种不同的概念,目前最普遍接受的解剖学概念是 McNeal[6]于1968年提出的如下解剖分区:前纤维肌区、移行区、中央区和外周区(图1)。前部的纤维肌肉和非腺体区占全部前列腺体积的1/3,形成前列腺的腹侧面;外周带占前列腺体部的70%,前列腺的侧、后等部分均由外周带组成,在远端构成前列腺的图 1 前列腺分区示意图膀胱
标准差(>0.86),之后制定了以大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Cho+Cre)/Cit比值加2倍标准差(>0.75)为可能癌,以大于正常外周带比值加3倍标准差(>0.86)为肯定癌的诊断标准。(图2)4.4.2 前列腺不同解剖区域的波谱特征正常外周带(PZ)的Cit峰最高,Cho和Cre峰约为Cit的60%;随年龄的增长,PZ的Cit和Cho的浓度改变不明显,(Cho+Cre)/Cit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正常年轻人中央腺体区(CG)的Cit水平约为PZ的58%,随年龄的增长,CG可出现不同程度的BPH,因此Cit浓度显著升高。4.4.3 前列腺MRS的临床研究及应用BPH的Cit和Cho水平与PZ相近,而PCa的Cit水平显著下降,Cho水平明显增高;BPH的(Cho+Cre)/Cit的比值显著低于前列腺癌, 因此MRS可以用于BPH和PCa的鉴别诊断;并且3DMRS对肿瘤定位特异性高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继;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前列腺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11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1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