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超声引导腋—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20:48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超声观察腋-锁骨下静脉的走行、解剖位置、明确腋-锁骨下静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右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时穿刺点的选择、探头放置位置,以及评价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 方法 第一部分:随机选择208例择期手术患者,男性120例,女性88例,年龄19-86岁,ASAⅠ~Ⅲ级,BMI18~29kg·m-2。采用便携式二维超声仪,频率为6~13MHz的线阵探头。锁骨胸骨端标记为A点,锁骨肩峰端标记为B点,将探头置于右锁骨下中外1/3线上,显示最佳静脉短轴,由腋静脉远端向近端平移,在锁骨下中线位置、静脉进入锁骨的位置分别标记测量静脉,并将体表标记点连接起来即为静脉的基本走形,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的交点标记为C点,并测量锁骨下中外1/3线、锁骨下中线、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点处的静脉的直径、深度、动静脉距离、胸膜可见率以及静脉与胸膜的距离。在锁骨下区将探头分别位于上述三个位置根据静脉走形调整探头,寻找最佳静脉长轴,并测量超声探头切面与人体冠状切面的夹角、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点的水平夹角,描述C点到锁骨胸骨端的距离和锁骨长度(AB)的关系。 第二部分:105例择期手术需行中心静脉穿刺患者,男性64例,女性41例,年龄19-85岁,ASA Ⅰ~Ⅲ级,BMI19~28kg·m-2。随机分为三组:AL组:传统体表定位穿刺组。AU组:超声定位静脉后盲穿组。US组: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组。记录三组患者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成功率和一次成功率、导管与静脉的夹角、超声复查导管位置以及是否误入颈内静脉、测量US组的穿刺点和传统定位点的直线距离以及术后24h内的并发症。 结果 第一部分:与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的交点处比较,锁骨中线处静脉直径、深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锁骨中外1/3处的静脉直径小,深度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的交点处动脉几乎重叠,锁骨中线处呈现动静脉分离,与锁骨中线相比,锁骨中外1/3的动静脉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的交点处,静脉离胸膜近,至锁骨中外1/3,在超声图像上胸膜均不可见。不同体重指数的血管直径、动静脉距离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8kg·m-2的静脉深度比BMI≤20kg·m-2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测量指标在不同性别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的交点处相比,锁骨中线和锁骨中外1/3的探头切面和人体冠状面的夹角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点到锁骨胸骨端的距离与锁骨长度的比值男性0.37±0.03,女性0.35±0.04。锁骨下静脉与锁骨水平夹角男性为37±3°,女性为36±3° 第二部分:三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置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US组置管时间最短,AL组最长。AL组、AU组、US组的平均穿刺次数分别为1.28、1.17、1.03;一次成功率分别为77.14%、91.42%、97.14%;失败率分别为8.57%、2.86%、0.00%;并发症例数分别为3、2、1;AL组和AU组置入血管的位置大多集中在锁骨下静脉,US组主要位于腋静脉。三组患者导管与静脉所成的夹角:AL组:28±4°;AU组:30±6°;US组:31±5°三组患者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US组94%的穿刺点落在以锁骨中点下方2cm处为圆心,半径为1cm的圆内,与传统穿刺点一致。 结论 第一部分:锁骨中点偏内侧静脉位置表浅,但与胸膜、动脉距离近,偏外侧静脉位置较深,不利于超声引导下显像和操作,因此,穿刺点应靠近锁骨中点为宜。 第二部分:从本研究的结果得到①三种方法比较后得出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穿刺时间最少,穿刺成功率最高,其次是超声辅助定位穿刺,而传统解剖定位的穿刺时间最长,穿刺成功率最低;②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和超声辅助定位穿刺时穿刺针进入血管的位置大多位于锁骨下静脉,实时超声引导主要位于腋静脉;③从数字观察实时超声引导穿刺方法的并发症少,但统计学未支持这一结果,可能受样本量的影响,因此超声实时引导在锁骨下深静脉的效果还需作进一步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4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国祥,马立芳,倪廷枢,司良毅;自制锁骨下静脉穿刺导引器材在心血管临床的应用[J];重庆医学;1991年03期

2 姜毅,贺江南;紧急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临时起搏器的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1995年04期

3 姜东辉,孙俊芳,杨辉,唐丽萍,张殿红;锁骨下静脉穿刺600例体会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4 李卉;陈爱武;王秀华;许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19期

5 温玉琼;;37例锁骨下静脉射管术体会[J];广西医学;1979年03期

6 安之璧;;关于“锁穿鉴定会”的报道[J];中华护理杂志;1980年02期

7 朱介华;锁骨下静脉穿刺射管术的操作与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8 王常卿;朱秀兰;;锁骨下静脉穿刺射管误伤左右淋巴导管一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5年02期

9 ;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水胸一例报告[J];安徽医学;1986年02期

10 洛树东;李正中;;临床实用穿刺技术讲座(五)[J];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丽君;李兰翠;;彩色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吕艳霞;;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感染的预防[A];全国静脉输液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覃湘林;陈艳;李香莲;;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应用时须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国静脉输液讲习班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9年

4 张劲;李凌;蔡春燕;夏漫;孙丽;;应用塞丁格技术在无超声引导仪条件下穿刺置入PICC的方法[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贺军;陈利民;柳刚;吴建达;;超声引导经皮肾造瘘并应用顺行尿路超声造影的探讨[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韩宏丽;谭丹丹;史铁君;赵晓丹;徐延;;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与肾盂镜治疗结石的临床对比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朱延军;徐叶青;王国民;徐志兵;杨渊峰;杨念钦;;直肠超声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1293例总结[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朱贤胜;王莎莎;王俊;赵卫国;贺冬莲;;超声引导乆静脉穿刺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及超声造影疗效评价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庄申榕;卢剑;肖春雷;田晓军;刘余庆;;超声引导在经皮肾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项尖尖;;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并发症探讨[A];2008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张秀花;超声引导安放“过滤器”[N];健康时报;2003年

2 杜恒辉 朱立明;我们用超声引导切脑胶质瘤[N];健康报;2006年

3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超声诊断科 李群邋杨一林 朱立明 整理;借超声引导准确切除乳腺小肿块[N];健康报;2008年

4 傅冬红;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超声引导小铜针巧治海绵状血管瘤[N];大众卫生报;2003年

6 记者 赖强 李昌兵;“超声引导微波配合超级抗原治疗肝癌”技术落户深圳[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实习记者 魏帆;超声引导前列腺癌放疗优势明显[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秀花;李天润;超声引导 滤器置入 血栓消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中心静脉穿刺测压技术[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朱立明;切脑胶质瘤用超声引导[N];健康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牟培源;超声引导超抗原瘤区注射协同微波治疗肝癌后局部免疫应答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2 刘颖;超声引导不可逆性电穿孔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韩秀婕;超声引导瘤区注射高聚生协同微波治疗肝癌局部细胞免疫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4 王佳;术中超声引导脑胶质瘤切除及其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王浩;超声心动图引导及评价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6 邹晓娟;超声引导经皮激光联合无水乙醇消融兔VX2肝肿瘤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7 李征毅;臂丛超声影像学解剖与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梦肖;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的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2 于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引起耳部疼痛原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3 秦玉刚;微波固化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评估[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容;超声引导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瘤内注射治疗肝癌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5 梁婷婷;超声引导技术在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肝癌中的临床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刘远慧;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价值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7 朱铭;超声引导瘤内注射卡铂-PLGA缓释微球治疗实体肿瘤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皋月娟;瘤内注射型卡铂-PLGA缓释微球体内外释药及疗效机制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9 董刚;超声引导胸腔内置管注入无水酒精和红霉素治疗乳糜胸疗效比较[D];郑州大学;2012年

10 王少春;超声引导一次性大剂量经皮乙酸注射治疗早期兔VX_2肝肿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19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19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0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