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风湿性心脏病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19:41
【摘要】:目的 通过评价不同心率、心率波动、重建方式等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心率覆盖(override)扫描模式、多相位重建、心电编辑功能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改善程度,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改善措施,旨在提高风湿性心脏病患者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和成像质量。 材料与方法 1.利用动态心脏体模,模拟在低心率(50 bpm)、中心率(70 bpm)、高心率(90 bpm)下不同程度的心率波动,对体模冠状动脉行64层CT血管造影(CTA)。扫描时分别开启和关闭心率覆盖模式。对原始数据分别进行单扇区(snapshot segment, SSEG)、单扇区plus(snapshot segment plus, SSEGP)、双扇区(snapshot burst-2, SSB2)、四扇区(snapshot burst-4, SSB4)四种方式重建,重建数据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和评价分析。 2.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89例行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AW4.3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和评价,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并对主要影响因素再进一步分析:(1)按平均心率分为三组:低心率(≤65 bpm)组133例、中心率(66-80 bpm)组104例、高心率(≥81 bpm)组52例;(2)按不同幅度的心率波动分为四组:A组(≤7 bpm)124例,B组(8~14 bpm)96例,C组(15~21 bpm)41例,D组(≥22 bpm)28例,对各组的成像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对102例患者显示不佳的图像再进行多时相图像重建及心电编辑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图像进行评价。 图像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 MIP)等重建模式。 图像评价采用五级评分方法:5分,冠状动脉清晰,无伪影;4分,冠状动脉轻度模糊,或轻度阶梯伪影;3分,冠状动脉中等程度模糊、阶梯伪影加重;2分,冠状动脉模糊、中断、错位,但尚能辨认;1分,冠状动脉严重模糊、中断、错位,且不能辨认。3分以上为可评估血管,2分以下为不可评估血管。 结果 一、动态心脏体模冠状动脉CTA 1.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心率40 bpm~120 bpm,每10 bpm为一组,图像质量评分均数分别为4.88士0.35、4.88士0.35、4.90士0.47、5.00士0.00、4.75士0.46、4.45士0.74、4.00士0. 93、4.25士0.38、3.25士1.58。随着心率的增加,图像质量下降,且高心率更为明显。 2.图像质量与心率波动的关系 (1)低心率、中心率、高心率三组组内对比,随着心率波动幅度增大,图像质量下降,且高心率组更为明显。 (2)低心率、中心率、高心率三组组间对比,图像质量评分均数分别为3.54士0.95、3.16士0.87、1.57士0.6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心率组图像质量高于高心率组。 (3)将低心率组的高波动率(15%、20%、30%)评分与高心率组低波动率(2%、5%、7%)评分分别并组后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均数分别为2.71士0.45、2.04士0.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心率成像允许更大幅度的心率波动。 3.图像质量与重建方式的关系低心率、中心率、高心率三组的原始数据均进行SSEG、SSEGP、SSB2、SSB4重建。各组重建方式中,SSEGP最好(P0.01);低心率组,SSEG好于SSB2、SSB4(P0.05);SSB2、SSB4无差别(P0.05);中心率组,SSEG、SSB2、SSB4均无差别(P0.05);高心率组,SSEG、SSB2、SSB4均有差别(P0.01),SSB2好于SSB4、SSB4好于SSEG 4.心率覆盖模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扫描时,开启和关闭心率覆盖模式的图像质量比较,低心率、中心率、高心率三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率波动幅度较大时,开启心率覆盖模式扫描,能够避免原始数据采集的丢失,但对图像质量的改善有限。 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CTA 1.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289例患者中,共纳入评估的血管2551段,有1726血管段无伪影(占67.66%),825段血管有不同程度的伪影(占32.34%)。产生伪影的影响因素中,心率快慢和心率波动伪影551段(占66.79%),呼吸伪影160段(占20.12%)。技术原因造成的伪影108段(占13.09%)。心率和心率波动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2.平均心率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289例患者中,共纳入评估的血管2551段。低心率、中心率、高心率三组纳入评估的血管段分别为1185段、919段、447段;可评估血管段分别为1128段(占95.19%)、825段(占90.53%)、328段(占73.38%);不可评估血管段分别为57段(占4.81%)、94段(占10.23%)、119(占26.62%)。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心率增加,图像质量下降。当心率超过81 bpm时,图像质量明显下降。 3.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289例患者中,共纳入评估的血管2551段,心率波动四组纳入评估的血管段分别为1099段、854段、354段、241段;可评估血管段分别为1045段(占95.09%)、790段(占92.51%)、275段(占77.68%)、168段(占69.71%),不可评估血管段分别为54段(占4.91%)、64段(占7.49%)、79段(占22.32%)、73段(占30.29%)。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率波动幅度增加,图像质量下降。在心率波动大于22 bpm时,图像质量明显下降。 4.多相位重建及心电编辑功能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102例患者共892段血管纳入评价。多相位重建前后可评估的血管段分别为605段(占67.83%)、769段(占86.21%),重建后提高了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前后可评估的血管段分别为769段(占86.21%)、845段(占94.73%),编辑后提高了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成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率快慢和心率波动是主要影响因素。心率低、心率波动小时图像质量好,低心率成像时允许更大幅度的心率波动。 2.在SSEG、SSEGP、SSB2、SSB4四种数据重建方式中,SSEGP重建方式最优。 3.在心率波动幅度较大时,开启心率覆盖模式扫描,能够避免原始数据采集的丢失,但对图像质量的改善有限。 4.多相位重建和心电编辑功能对图像质量的有一定的提高,但编辑过程较复杂、耗时。 5.优化操作流程,执行“个性化”扫描方案,综合采用心理疏导、呼吸训练、降低心率以及有效利用心率覆盖模式、心电编辑功能等措施,能够提高风湿性心脏病患者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和图像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816.2
【图文】:

心脏体,动态,控制部分,动脉


新型动态心脏体模③④

管腔,阶梯状,评分标准,体模


图 1-3 体模冠状动脉评分标准说明: ①② 5 分,管腔连续完整,无伪影;③④ 4 分,管腔连续,有轻度模糊和阶梯状伪影⑤⑥ 3 分,管腔基本连续,但有中度模糊和阶梯状伪影;⑦⑧ 2 分,管腔模糊、中断、错位⑨⑩ 1 分,管腔严重模糊、中断、错位① ② 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军平;肖靖;麦神忠;;心率变化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年19期

2 G.Feuchtner;R.Goetti;A.Plass;S.Baumueller;P.Stolzmann;H.Scheffel;李瑞利;;前瞻性心电门控下无需控制心率128层双源CT冠状动脉和心脏功能的两步评价:技术说明[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年06期

3 钱农,潘昌杰,薛耀君,赵进委,刘炜;CT仿真冠状动脉内镜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年02期

4 郭献忠;曹国全;胡章勇;董丽卿;;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年04期

5 张闽光,王嵩,沈天真,陈星荣,冯晓源;对电子束CT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准确性的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8年04期

6 周兆淦,崔冰;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J];海南医学;2004年03期

7 于淑靖;彭万忠;马国军;徐延峰;祁俊华;;V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07年01期

8 郑敏文,孙立军,宦怡,葛雅丽,石明国,赵宏亮,白桂琴,李剑;电子束C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02期

9 金莲;钱农;潘昌杰;李春和;章建英;赵琦;;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护理体会[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年05期

10 许开元;肖丹丹;朱浪涛;黄社磊;何祥发;;冠状动脉斑块处血管顺应性的多层CT血管成像研究[J];当代医学;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云;汪令生;瞿凯旋;;护理干预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中的作用[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胡莹莹;;256层螺旋CT前置与后置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筱茜;齐国先;;冠状动脉CT在评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使用价值[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卢刚;顾欣;袁滨;冯凯琳;;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病人心率控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新海;史志涛;陈月芹;张谷青;李慧;王玉红;;双源CT在心率过速、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6 杨志强;;第二代双源炫速CT在房颤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锡雪;于铁链;李东;万征;孙跃民;;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前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孙小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技术的改良[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黄福灵;;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得体会[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程志亮;马虹;;与体重指数相适应的低剂量扫描协议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左建辉 黄小红;娄底市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取得新突破[N];大众卫生报;2009年

2 衣晓峰;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术 可提高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检出率[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通讯员 朱盛;嘉兴首次为运河航道照“CT”[N];中国水运报;2008年

4 编译 传说;CT扫描可增加癌症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王迪;CT市场硝烟中外资变阵[N];医药经济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关媛媛 实习生 徐佳;重大工业CT机为“神七”默默奉献[N];重庆日报;2008年

7 大庆油田总医院教授 孙健男衣晓峰整理;CT新功能 识别心肌桥[N];健康报;2009年

8 通讯员 贾洪涛;市区出租车牌照全部使用吉CT专用号段[N];四平日报;2009年

9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研究员 罗照春;滥用CT易患癌[N];健康报;2010年

10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主任 曾东林 整理 梁剑芳;口腔科CT有哪些特点[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兴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生物标志谱与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张兴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特征与无症状非糖尿病人群冠心病风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张誉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激活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李治群;冠状动脉管壁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曹桢斌;3.0T磁共振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邓艳;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璋;血管造影—FPA血液动力学评估猪心外膜冠状动脉和微血管病变[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唐立钧;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9 晁宝婷;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宁;冠状动脉支架力学性能数值研究与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增存;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价值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黄桂玲;256层螺旋CT前置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婷;心电编辑技术及低剂量扫描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4 黄伟;稀释对比剂注射法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韩宁;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刚;双源CT心脏及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丁兆刚;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8 乔方;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单期相扫描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潘凤超;国人踝臂指数预测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齐燕;双能量CT对缺血性心脏病评估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2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22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d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