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基因阳离子脂质超声微泡制备及其体外增强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05:33
【摘要】:第一部分载基因阳离子超声微泡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阳离子脂质超声微泡造影剂,评价其载基因能力、理化特性及兔肝体内增强显像效果。 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机械震荡法,经PEG修饰,脂膜材料中加入DC-胆固醇,制备阳离子超声微泡;观察其形态、粒径、表面电位等物理特性,并考察平均粒径、浓度及表面电位在一定条件下随时间(6h、12h、24h、2d、7d、14d)变化情况;Nanodrop2000光度仪测定游离DNA量,分析微泡载基因能力;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微泡与DNA复合物能否抵抗核酸酶降解;评价兔肝内显影效果及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毒性作用;并与普通脂质微泡作对比。 结果所制备的阳离子微泡形态规则,稳定性好,马尔文电位仪测得平均表面电位为(29.02±1.30) mV,2周内不同时间点电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周内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为(1201.4±0.47)~(1405.3±0.25nm),浓度变化范围为(4.13±0.13)~(3.85±0.05)108/ml。载基因量优化结果显示最大基因结合效率为39.7%,最大基因结合量为4g/108个微泡(microbubble,MB)。薄膜分散制备方法简单、可靠,且所制阳离子微泡对细胞毒性作用小,与DNA结合后能抗核酸酶降解,兔肝脏内增强显影持续时间超过15min。 结论自制的新型阳离子微泡是一种理想的超声造影剂,能显著增加基因携带量并保护核酸免遭降解,可望提高UMMD增强转染效率,成为基因投递系统的优化材料。 第二部分超声联合阳离子超声微泡体外增强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超声破坏阳离子微泡增强基因转染的最佳声学条件,探讨其体外增强基因转染HUVEC效果,与普通脂质微泡及脂质体2000作比较,评价其增强转染同时对细胞活性影响。 方法根据细胞存活情况筛选出最佳超声强度和微泡浓度组合;将阳离子微泡、普通脂质微泡、脂质体2000及质粒DNA以不同的处理组加入培养的HUVEC,分为6组:①单纯质粒组;②质粒+超声辐照组;③质粒+阳离子微泡组;④质粒+普通脂质微泡+超声辐照组;⑤质粒+脂质体组;⑥质粒+阳离子微泡+超声辐照组;比较各组转染率。同时探讨(质粒+阳离子微泡+超声辐照)组在不同微泡浓度下HUVEC转染率与存活率关系,得出有效转染的微泡浓度;增加HEK293细胞在④⑤⑥三组中与HUVEC转染率比较。应用CKX41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FACS流式仪检测基因转染率,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 结果声能为0.5W/cm2,微泡浓度为3108/ml时,细胞存活率轻度降低,超声联合阳离子微泡介导基因转染HUVEC效果明显,较普通脂质微泡显著增强,与脂质体2000相比未见明显优势。各处理组对细胞存活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单独考察(质粒+阳离子微泡+超声辐照)组,微泡浓度在(2.5~5.0)×108/ml之间时,有较好转染率且细胞损伤程度低,能实现有效的基因转染;HEK293细胞UMMD介导的阳离子微泡转染率高于脂质体2000。 结论超声联合阳离子微泡在体外证实能够实现HUVEC较高效率的基因转染,转染率较普通脂质微泡介导的明显提高,寻找最优化的声学条件,在实现高基因转染率时,应防止细胞过多死亡。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445.1
【图文】:
图 1.1a 普通脂质微泡平均表面电位分布,平均电位约-8.07±0.32 mVFig1.1a Mean surface potential of commonmicrobubble after radiation:-8.07±0.32 mV图 1.1b 阳离子超声微泡平均表面电位分布,平均电位约+29.02±1.30 mVFig1.1b Mean surface potential of cationicmicrobubble after radiation:+29.02±1.30 mV图 1.2a 阳离子微泡结合 DNA 后与核酸酶作用电泳图Fig1.2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cationic microbubble carrying plasmid with DNAseI
图 1.1a 普通脂质微泡平均表面电位分布,平均电位约-8.07±0.32 mVFig1.1a Mean surface potential of commonmicrobubble after radiation:-8.07±0.32 mV图 1.1b 阳离子超声微泡平均表面电位分布,平均电位约+29.02±1.30 mVFig1.1b Mean surface potential of cationicmicrobubble after radiation:+29.02±1.30 mV图 1.2a 阳离子微泡结合 DNA 后与核酸酶作用电泳图Fig1.2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cationic microbubble carrying plasmid with DNAseI
本文编号:2731390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445.1
【图文】:
图 1.1a 普通脂质微泡平均表面电位分布,平均电位约-8.07±0.32 mVFig1.1a Mean surface potential of commonmicrobubble after radiation:-8.07±0.32 mV图 1.1b 阳离子超声微泡平均表面电位分布,平均电位约+29.02±1.30 mVFig1.1b Mean surface potential of cationicmicrobubble after radiation:+29.02±1.30 mV图 1.2a 阳离子微泡结合 DNA 后与核酸酶作用电泳图Fig1.2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cationic microbubble carrying plasmid with DNAseI
图 1.1a 普通脂质微泡平均表面电位分布,平均电位约-8.07±0.32 mVFig1.1a Mean surface potential of commonmicrobubble after radiation:-8.07±0.32 mV图 1.1b 阳离子超声微泡平均表面电位分布,平均电位约+29.02±1.30 mVFig1.1b Mean surface potential of cationicmicrobubble after radiation:+29.02±1.30 mV图 1.2a 阳离子微泡结合 DNA 后与核酸酶作用电泳图Fig1.2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cationic microbubble carrying plasmid with DNAseI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景香香;超声造影剂靶向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2 凌智瑜,王志刚,冉海涛,宫琳,黄晶,罗子国;超声微泡造影剂对心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实验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3 刘亚敏;孙江川;王志刚;常淑芳;李兴升;;超声破坏载紫杉醇微泡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731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3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