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下肢动脉疾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及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27 05:48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螺距及进床速度、球管旋转速度对下肢动脉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研究不同重建函数、重建层厚的图像质量差异;相同扫描参数下,不同浓度对比剂的成像质量差异;并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和评价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临床拟诊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球管旋转速度选取为0.6s/周,A组进床速度为55mm/s,螺距为1.375:1;B组进床速度为39.4mm/s,螺距为0.984:1,C组进床速度为20mm/s,螺距为0.516:1,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将另60例患者随机分为D、E、F三组,螺距选取为1.375:1,球管旋转速度分别选取为0.6s/周、0.8s/周、1.0s/周,其他扫描参数相同。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1)或者碘佛醇(320mgI/m1)90ml,流率4.2m/s。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至足底,采用Smartprep技术来确定注射对比剂后的延迟扫描时间。扫描结束后,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将获得的数据分别采用不同的函数及层厚重建,传致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由2名具有多年CT血管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共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意见不一致时协商确定评分等级。将每例患者下肢动脉划分为23个节段,并运用图像工作站上的测量工具对血管狭窄进行准确测量并分级。分别测量最狭窄处的残腔内径和狭窄处稍上方相对正常管腔内径,按以下公式计算狭窄程度:狭窄程度=(相对正常管腔内径-残腔内径)/相对正常管腔内径×100%。分度标准为:I级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为0-49%;II级为中度狭窄,狭窄程度为50%-74%;III级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5%-99%;IV级为闭塞,狭窄程度为100%。并测量动脉闭塞段的长度,以手术、DSA检查和/或临床专科医师综合诊断为标准,评价MSCTA诊断双下肢动脉疾病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不同下肢动脉病变在MSCTA图像上的表现特征及应该采用的合适的扫描参数。结果:1.螺距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三种螺距(1.375:1、0.984:1、0.516:1)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是3.55±0.40、3.67±0.28、3.66±0.32(P㧐0.05),表明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A、B、C三组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是14.94mGy、20.87mGy、39.83mGy,DLP为1698.75±74.78mGy/cm、2331.87±62.62mGy/cm、4485.69±205.00mGy/cm(P值均㩳0.05),表明三种扫描方式下的DLP差异有显著意义,A组辐射剂量低于B组,约低28.4%;明显低于C组,约低62.5%。2.球管旋转速度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三种转速(0.6s/周、0.8s/周、1.0s/周)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是3.63±0.32、3.58±0.38、3.7±0.40(P㧐0.05),表明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D、E、F三组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是14.94mGy、19.92mGy、24.90mGy, DLP分别为1698.75±74.78mGy/cm、2117.02±111.14mGy/cm、2651.38±107.86mGy/cm(P㩳0.05),表明三种扫描参数下的DLP差异有显著意义,D组辐射剂量低于E组,约低19.77%;低于F组,约56.08%。3.不同重建函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与标准重建方式比较,肺函数重建可更好的观察侧枝循环情况,显示细小血管分支最多,在显示相同细小分支的情况下,肺函数重建对每一支分支血管也会显示得更加饱满,原始图像观察肌肉组织与血管间对比度,软组织与肌间隙清晰度更好。细节重建、骨函数重建及标准重建显示血管数次之。软组织重建显示血管最少,且对血管边缘的清晰度显示欠佳。4.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1.25mm层厚重建较0.625mm层厚重建数据减少一半,显示的下肢动脉血管节段一样多,细小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的锐利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之间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2.5mm层厚与0.625mm层厚重建比较细小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的锐利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之间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对比剂浓度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对比剂浓度为370mgI/ml与320mgI/ml强化后各动脉相同节段管腔内对比剂CT值的测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㧐0.05)。6、120例患者中16例患者于MSCTA检查后2周内行DSA检查或手术治疗,以DSA或手术结果为标准,观察评估病变血管159段,MSCTA对II、III级狭窄分别高估3处和4处,且均高估一级。MSCTA测量动脉闭塞段平均长度为(60±31.6)mm,手术所取血栓或DSA检查平均测量长度为(61.8±30.0)mm,行配对设计的均数t检验,两者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t=0.132, p=0.054㧐0.05)。结论:l、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时,采用螺距为1.375的扫描可减少病人的辐射剂量,且图象质量较好,可满足临床诊断。2、可设置球管旋转速度0.6s/周作为下肢动脉CTA检查常规扫描参数。3、采用肺函数重建,下肢血管显示率明显提高,可尝试设置为常规重建函数。4、1.25mm层厚重建的图像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可常规采用。5、320mgI/ml碘对比剂完全能满足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需要,可作为常规使用。6、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观察和测量下肢血管分级、狭窄部位等方面,具有与下肢动脉DSA相同的检查效果。7、下肢动脉多层螺旋CTA是一种微创的、准确的血管成像技术,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并发症少,可以很大程度上代替DSA检查。
【学位授予单位】:泸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816.2
【图文】:

下肢动脉疾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及临床应用


图 2 图 3

螺距,锐利度,静脉,动脉


图 1 图 2 图 3图 1 示螺距1.375:1 显示细小分支较少,血管边缘锐利度较差;图 2示螺距 0.984:1显示细小分支较多,血管边缘锐利度较好;图 3 示螺距 0.516:1 显示细小分支多,血管边缘锐利度很好。Figure 1 pitch 1.375:1 shows fewer poor small branch of vessel andedge sharpness; Figure 2 pitch 0.984:1 shows more small branch of vascular and better edgesharpness; Figure 3 pitch 0.516:1 shows most small branch of vessel and best edgesharpnes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仲海;邵广瑞;徐卓东;柳澄;;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年02期

2 房建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下肢动脉疾病诊断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03期

3 邱若光;逢磊;焦玉芳;孙乃林;;CT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疾病[J];双足与保健;2017年10期

4 杨宇凌;邹斌;郭永飞;陈菁;;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评估价值与其两种扫描方法的对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年05期

5 葛新然;庄卫东;莫峰;曲碧霄;姜涛;;640容积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20期

6 李辉;刘炎;张林川;;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年05期

7 姜飚;陈海军;刘志鹏;茅亭金;;64排螺旋CT扫描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J];中国医学装备;2011年03期

8 陈振;陈自谦;钟群;肖慧;许尚文;付丽媛;陶超超;;基于体重优化CT扫描条件对PET/CT成像的CT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年02期

9 庄卫东;孙丽红;葛新然;仇晓岩;;探讨640层容积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年14期

10 左敏静;李晓;蔡柄忠;黄水平;;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荣;;下肢动脉疾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杨彩哲;关小宏;童奥;唐红;王敏;王璐宁;王珠红;吴石白;肖黎;赵永东;;双源CT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A];2010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蓉辉;刘卫刚;李宝山;张新船;孙吉林;;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孙存杰;;CT图像的质量控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喜中;;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王海林;纪建松;卢陈英;胡祥华;杨宏远;陈春妙;刘伟文;;胸围指数调节管电压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A];第四届全国医学影像中西医结合青年医师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委会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7 陈延;张林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8 张竹英;杜鹃;;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图像质量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舒震宇;王振;丁忠祥;徐健;林毅;钟建国;;640层CT窄窗技术对高心率患者冠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郑静;王国富;;CT血管成像在创伤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A];2013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佳;中国化石研究用上自主CT[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钱力;给动植物做CT:守住检验检疫安全防线[N];科技日报;2019年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符伟侯 贺晟 杨th 国瑞;给地球做“CT”[N];中国矿业报;2018年

4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赵波 通讯员 伊丽明 马华;做手术,机器人操刀 做CT,0.3秒成像[N];青岛日报;2018年

5 王攀;“海洋六号”给南极海域海底“做CT”[N];中国海洋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王聪;为污染物做“CT” 给建筑物“戴帽穿衣”[N];人民政协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王敏壹 通讯员 周广言;管道“CT”问诊能源动脉[N];石油管道报;2017年

8 严鹏;剧本评估有了专业“CT仪”[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

9 首席记者 张科勇;做岩石“CT”的探路人[N];绍兴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王克鹏 见习记者 周文聪 实习生 米佳;给大武水源地做全身“CT”[N];淄博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今;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及心肌桥的影像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红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3 梁保辉;基于个体特征估算CT辐射剂量的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欧阳爱梅;肾癌FORCE双能量CT及增强CT表现与肿瘤微结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刘鹏;CT静脉成像在下肢慢性静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6 周悦;能谱CT充气检查联合GSI自动智能辅助技术在评估食管癌分期诊断中的研究价值[D];郑州大学;2017年

7 孟祥军;CT血管成像精准定位在预防经皮肾镜取石术出血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8 李琳;能谱CT在甲状腺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9 康立清;灌注CT反映脑瘤血管生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李廷春;三维裂隙扩展的CT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永波;下肢动脉疾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及临床应用[D];泸州医学院;2011年

2 曹婷;128层双源CT优化扫描方案在法洛四联症患儿血管成像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3 符熙;320排CT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D];广州医学院;2011年

4 宋照亮;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技术在下肢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4年

5 徐伟;多模式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D];蚌埠医学院;2011年

6 李绍科;国人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7 黄玲;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控制[D];泰山医学院;2009年

8 潘丹;迭代模型重组设置对不同辐射剂量下肝脏增强CT图像质量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王勇;双源CT双能量技术检查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10 周斌;低剂量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骺损伤早期诊断分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1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31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a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