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磁共振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06:24
【摘要】: 脑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如何进行早期诊断、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目前,对于急性脑缺血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是在超急性期(<6h)进行溶栓治疗,但是溶栓时机若选择不当,不仅会引起出血性脑梗死,而且再灌注损伤会加重局部脑组织缺氧,加重病情,甚至加速病人死亡。但常规MRI、CT在脑缺血超急性期不能发现病灶,而此时临床症状与体征也不能对缺血区的范围与程度作出判断。因此,寻找一种能早期确定病灶部位与范围的方法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技术(DWI、PWI、MRS、MTC)的发展及在临床应用的日趋成熟,使得影像学检查对脑缺血进行更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并获得相关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和代谢改变信息成为可能。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MCAO)与临床患者的研究,旨在探讨功能磁共振在脑缺血早期诊断、指导药物治疗以及判断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1.利用功能磁共振及常规MRI对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模型的 研究,探讨功能磁共振在脑缺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2.利用DWI及PWI研究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 察脑缺血再灌注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急性脑缺血的发病机理。 3.利用DWI及PWI动态观察缺血前预注川穹唉对大鼠缺血后脑实质 的系列变化,探讨功能磁共振在脑缺血神经保护药物的作用机理、疗效监 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4.探讨DWI及FLAIR技术在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建立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选用42只雄性SD大鼠门80上 人 随机分为手术组(AI组,n=28)、假手术组(AZ组,n=14)。单丝尼龙线 置入颈内动脉,阻闭右侧大脑中动脉。于术后30min、lh、Zh、3h、6h。 12h及 24h行功能及常规磁共振扫描,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用 光镜检查,观察大脑缺血后细胞与组织学改变,以探讨功能磁共振所观察 的形态学及代谢改变与组织学变化的关系。 g.建立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5只雄性SD大鼠O80刁), 随机分成三组(BI. BZ、B3组,n叫5人分别于阻闭30min、lh、Zh后抽 出尼龙线,恢复再灌注。于再通前,再通后lh、Zh、3h、6h、12h及24h 行功能及常规磁共振扫描。对三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3.30只雄性SD大鼠(280~3209),随机分成H组(每组,n一15):实 验组(CI 组)和对照组(CZ 组),分别于缺血前 30min腹腔注射 TMP 00mg/kg和生理盐水lml。CI组CZ组分别于阻闭Zh后抽出尼龙线, 恢复再灌注。于再通前,再通后lh、Zh、3h、6h、12h及24h行功能及常 规磁共振扫描。对二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收集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超急性期(<6h)7例,急性期 (~24h)24例,亚急性期 (2~72h)29例。均行常规 TIWI,TZWI及 FLAIR,DWI扫描,比较病灶显示范围、边界及对比度,并计算病灶的ADC 与rADC值。 结果: 1.口)AI组于栓塞后30min均可在DWI上出现异常高信号,T。WI 则在栓塞后约Zh才有异常发现,病变范围小于同期DWI,且边界不清八m AI组于急性期病灶中心血流灌注严重减少:rCBV、rCBF均较健侧减少 仔叩刀5\MTT较健侧明显延长O<0刀5卜缺血区To及Tpeak时间明显较 正常脑组织长。 2.*)BI组再通后较再通前DWI所示高信号区明显缩小,BZ组再通 后较再通前不同程度缩小,B3组再通后均较前略有扩大。三组间差异显 著0<0刀门。②急性期病灶中心血流灌注减少程度*与田组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0功仍人 3.()DWI显示在缺血前腹腔注射川穹嗓100mg&g可明显缩小缺血 后各时间点脑缺血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吻刀5卜(2 急性期病灶中心血流灌注减少程度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叩刀5人 4.*)DWI及 FLAIR序列对病灶的显示范围、对比均优于常规TIWL TZWI,而且DWI对病灶显示较FLAIR更清晰。② DWI的b值越高,弥 散效果越好,显示病灶越清晰。同时,弥散全方向比单方向显示病灶更清 晰。O)所有病例病灶的ADC与rADC值均下降。 结论: 1.功能磁共振对急性脑缺血的诊断更早期、快速、准确,并可获得相 关的ADC值及血液动力学参数信息,能为急性脑缺血病理生理发展过程的 动态研究提供帮助。 二.功能磁共振对于急性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灶的动态变化,发 病机理,尤其是判定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 3.DWI及PWI可以很好地观察)!I穹陵对大鼠缺血后脑实质保护作用 的动态变化,显示功能磁共振在脑缺血神经保护药物的作用机理、疗效监 测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4.DWI技术对急性脑梗塞病变敏感性最高,结合FLAIR技术可准确、 可靠地诊断急性脑梗塞,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445.2
本文编号:273144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远金,申国明,王钦茂;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邵国富,楚冰,包仕尧,周旭平;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区域脑损伤及药物干预的研究[J];解剖学研究;2002年01期
3 陈东,赵贵德,考宏盛;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1年01期
4 吕少平,孙锋,王春霞;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0年08期
5 万邦华;余绍组;;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武汉医学;1983年01期
6 肖学宏,孔祥泉,刘定西,徐海波,彭振军,梁波;人脑弥散加权平面回波磁共振成像[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03期
7 廖维靖;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损伤级联反应[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年04期
8 陈洁文,汤湘江,万文成;川芎嗪对大鼠脑急性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韩鸿宾,谢敬霞;兔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局灶性脑缺血区超早期水分子扩散异常的病理基础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年10期
10 肖学宏,孔祥泉,江利,王耀明,徐海波,李丽云,唐岳枫;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年10期
本文编号:2731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3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