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管容积的动态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12 00:50
【摘要】: 目的: 通过三种体位下的动态CT测量,观察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0例正常人和2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分别行中立位、过屈位和过伸位薄层螺旋CT扫描(C_4~C_6),将数据传至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成像,重建层厚0.625 mm,测量每一截面骨性椎管和纤维性椎管的面积及椎管椎体的矢状径线,利用MATLAB 7.0.1求出三种体位下颈椎的椎管占位率,经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 结果: 1.在中立位下,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不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正常人,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立位下颈椎管率与JOA评分不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3(P>0.05):继发性椎管矢状径、有效椎管率和椎管占位率与JOA评分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445(P<0.05),0.496(P<0.05),-0.611(P<0.01)。 3.在不同体位下,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息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的动态变化相一致,均为:过伸位>中立位>过屈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 1.利用螺旋CT扫描图像经薄层重建后结合MATLAB语言计算出的椎管占位率可以客观反映颈椎屈伸运动过程中颈脊髓受压程度的动态变化,其对预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判断脊髓的受压程度、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避免手术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 2.继发性椎管矢状径、有效椎管率和椎管占位率均与JOA评分密切相关,且后者相关性更高,可为临床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定量指标,作为容积评估更能真实反映脊髓受压情况,有利于从空间而不是平面概念上理解和分析椎管狭窄对脊髓的影响。 3.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加上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黄韧带致椎管容积相对狭窄加重,椎管占位率增大,是过伸性颈椎损伤发生的机制所在。对颈椎管储备空间下降的颈椎病患者更易发生过伸性损伤。 4.过屈位时椎管拉长,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回纳,加上折叠内陷黄韧带绷紧,颈椎管储备空间相对增大,椎管占位率减小,可能是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的机体代偿机制之一。但该体位并非生理性体位,易导致颈椎生物力学传导紊乱,加速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失代偿后引起颈脊髓受压程度进一步加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681.5;R816.8
【图文】:
椎管面积测量示意图
利用工作站进行3D重建Fig5.3DImageReeons加ctionwithGEAdvantageWbrkstation4.2
将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成像
本文编号:2751176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681.5;R816.8
【图文】:
椎管面积测量示意图
利用工作站进行3D重建Fig5.3DImageReeons加ctionwithGEAdvantageWbrkstation4.2
将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成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杏莉;全显跃;黄凡衡;杨建明;周围;;颈椎病屈伸位动态MRI检查评价椎管的变化[J];广东医学;2006年03期
2 孔抗美,齐伟力,侯衡广,刘黎军;颈椎管矢状径及截面积的应用解剖研究[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韩孝亮,闫凤萍;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上的应用探讨[J];颈腰痛杂志;2003年03期
4 祝建光;汪波;常时新;赵卫东;吴德升;;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面积的MRI测量及其意义[J];脊柱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5 肖学红,唐玉德,李晓群,文自祥,曾淑妍,吴泳钧;颈椎病的屈伸位MRI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4年04期
6 贾连顺;刘洪奎;侯铁胜;赵定麟;;颈椎椎管狭窄症及其手术治疗的研究[J];上海医学;1993年02期
7 朱庆三,杨小玉,李英普,赵宝,刘景臣,林野;颈椎过伸致颈髓损伤的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3期
8 宋沛松,韩伟,崔华中,陈丽卿,欧阳甲,齐伟力,孔抗美,王新家,黄铿;动态MRI评估过伸性颈椎损伤发生过程中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相关变化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6期
9 谭军,施增儒,万卫平;颈椎管狭窄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5年02期
10 沈海敏,范永前,李连生;CT和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2751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5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