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影像的骨髓灌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15:05
【摘要】: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脆性增加以及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居全球常见疾病第6位,目前全球约有2亿患者。骨质疏松在老年人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其引发的骨折等疾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和财政负担。我国是全球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老龄化速度亦位居世界前列,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均收入使我国在应对骨质疏松方面面临比其他国家更严峻的形势。 骨质疏松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已发现其与基因、激素、年龄、饮食以及种族等多重因素有关。灌注是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络向组织细胞供给营养物质的功能,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骨髓灌注与骨密度之间的关联来研究血液循环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灌注成像是一种研究骨髓灌注的影像手段,常用的灌注成像方法包括CT灌注成像和MR灌注成像。MR灌注成像按其加权方式和显影剂的不同又可分为DCE-MRI、DSC-MRI以及ASL。获得灌注影像后,使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对影像提取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包括Kety模型、Tofts模型、Brix模型以及RR模型等。 本文使用DCE-MRI影像手段,运用改进型Brix模型,对股骨以及腰椎骨髓灌注进行研究。通过将正常骨量组别与骨质疏松组别的灌注参数进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找寻其中的差异性和关联。使用逐像素参数染色的方法,可以直观的观察灌注在组织内的分布情况,便于对病变部位的识别。研究发现,不同骨密度组别间染色情况和灌注参数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同时,对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腰椎终板病变——莫氏病变进行了研究。比较了3种类型的莫氏病变与正常腰椎区域的代谢差异和染色差异,发现莫氏病变区域与正常腰椎区域代谢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骨微循环与骨密度和骨病变之间存在联系,血液循环的改变可能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2;R580
本文编号:2761052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2;R5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敏 ,王绍武;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在骨骼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4年01期
2 张静;曹树伟;林治恩;王建东;楚庆速;;骨密度测量技术诊断骨质疏松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年02期
3 邱贵兴;骨质疏松性骨折——被忽视了的健康杀手[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本文编号:2761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6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