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9岁人群颈动脉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6:51
【摘要】:目的: 本文通过对20到59岁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影像学测量,了解了各年龄阶段人群的形态学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现状。并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体成分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与颈动脉形态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对与形态学指标改变相关的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与探讨,以期为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与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全面了解国内外关于颈动脉超声影像学的研究现状。在南京师范大学心血管机能实验室,使用SonoScape SSI-5500超声仪进行现场颈动脉超声影像学测试(其中包括颈动脉形态学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Inbody720体成分仪测试体成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实验对象的饮食结构及习惯、体育锻炼情况、日常的出行方式、吸烟及饮酒习惯。有效样本为201人,年龄范围为20至59岁,其中男性占总体的48.3%,女性占51.7%。 研究结果: 1.20-59岁人群颈动脉管径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大的趋势,与20-29岁年龄组相比,男性在40岁即出现明显变化,早于女性的50岁。而男性与女性相比,30岁以后,男性管径均大于同年龄段女性。 2.20-59岁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随年龄增大呈现增厚的趋势。男性在30岁之后即出现明显增厚,而女性在40岁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 3.20-59岁人群中20-29岁年龄组人群的颈动脉中未出现斑块,30岁之后男女均出现了斑块,男性在50岁之后斑块检出率达到了70%,女性在30岁之后各年龄段斑块检出率均在20-35%之间。在出现斑块的人群中,斑块数量为2个的人群占27.3%,出现3个斑块的人群占9.3%。在消除年龄因素的影响之后,将有斑块人群的IMT与无斑块人群相比较发现有斑块组人群的IMT明显厚于无斑块组。 4.总体来看,20-29岁组人群的动脉血流最大流速和最低流速均高于30岁以上各年龄组,而动脉的弹性指数呈现随年龄增长下降的倾向,男女50-59岁组均明显低于20-29岁组。但是男性各年龄组血管弹性指数方面明显大于同年龄组女性。比较有斑块与无斑块人群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现,有斑块组左侧动脉血流最大流速及最低流速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 5.受试者的体脂肪率及内脏脂肪指数均呈现随年龄增加的倾向。但指标均与颈动脉形态学指标无明显相关。 6.根据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每周5天或5天以上摄入奶制品”、“每周3天或3天以上饮用白酒”这两个生活方式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均为导致其发生的独立因素。而根据线性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每周5天或5天以上摄入奶制品”会导致IMT增厚。本研究未发现体育锻炼习惯与动脉斑块形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观察到以下现象: 1.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形态学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动脉管径呈现逐渐增宽的趋势;动脉IMT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其中男性出现这些形态学变化要显著早于女性人群。 2.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中的血流速度和弹性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男性变化亦早于女性;各年龄段男性受试者的弹性指数均明显大于女性。 3.左侧颈动脉斑块的有无情况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中的最大及最低流速均有显著相关:当有斑块发生时,最大流速及最低流速较无斑块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 4.身体成分指标中的体脂率与内脏脂肪指数与颈动脉形态学指标无显著相关。 5.每周5天或5天以上摄入奶制品这一生活习惯与内中膜增厚密切相关,亦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每周3天或3天以上饮用白酒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1
本文编号:2768474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斌;钟池;王振华;夏金花;胡鸣一;王安宁;;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内脏脂肪堆积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2 刘咏芳;邹春鹏;罗洪霞;张荣;黄福光;;吸烟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20期
3 范英;伍长学;高玉丽;;超声对长期饮酒老年男性颈动脉改变的检测价值[J];西部医学;2010年02期
4 徐秋华;周辉红;杨静;燕山;;心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参数及血液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5期
本文编号:2768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6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