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计算机X射线乳腺摄影影像质量与剂量最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16:51
【摘要】: 目的 比较数字乳腺摄影中手动曝光控制与常用自动曝光控制(AEC)在影像质量方面的差异,探讨能否通过图像后处理方法提高影像质量和降低病人剂量,并达到以下目的: (1)验证乳腺数字摄影系统在现有临床诊断条件下能否降低病人剂量; (2)探讨在不同乳腺厚度时,图像后处理对影像质量的改善程度; (3)探讨对不同乳腺病变细节,图像后处理对影像质量的改善程度; 方法 分别选用CDMAM 3.4模体和TORMAM模体,在一套乳腺CR系统中进行5个不同厚度的曝光,每一个厚度分别进行4次不同剂量的曝光。分别为1次AEC全自动曝光和三次手动曝光,手动曝光的剂量分别为AEC曝光剂量的80%,60%,和40%。由三名观察者对模体影像进行两次评分,一次不改动显示器设置,直接对原始图像评分;一次可以任意调节显示设置至最佳显示条件。比较降低剂量后的图像结果与AEC曝光剂量的影像质量之间的差异。 结果 通过图像后处理能够改善影像质量。对于不同厚度的模体,通过图像后处理降低的病人剂量程度不一样。当等效模体厚度较低时(30,35mm),可以减少约20%-40%的剂量;当等效模体厚度增至40,45,50mm时,通过图像后处理可减少病人剂量约40%-60%。不同病变中,对于纤维丝细节,通过图像后处理可以降低20%以内的剂量;图像后处理对圆形细节的显示改善明显,剂量可降低60%;然而对于颗粒群细节,图像后处理作用不明显。 结论 (1)通过图像后处理,可以改善乳腺数字摄影中图像显示效果。 (2)通过手动曝光降低曝光剂量,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于不同厚度乳房可以降低病人剂量20%-60%; (3)图像后处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模拟细节,所起的作用不同。对于圆形细节,影像质量改善显著;对于纤维丝细节,影像质量有所改善;而对于颗粒群细节,通过图像后处理未看到影像质量的改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37.9;R816.4
【图文】:

数字摄影,乳腺,探测器,间接转换


现有的乳腺数字影像探测器按原理可分为三类:光激励存储荧光体(photostimulablestora罗pharsphor,psp)、全野有源矩阵探测器(full一fieldactivematrixdetector)和扫描系统(scanning盯stem)。从X射线光子转换为电荷的形式来看,又可将乳腺数字影像探测器分为间接转换和直接转换两种类型。间接转换探测器有CR所使用的光激励存储荧光板,碘化艳/非晶硅平板探测器、间接转换“狭缝扫描”系统;直接转换探测器有非晶硒平板探测器和直接光子计数,也称直接转换“多狭缝”扫描系统[37]。从2000年至今,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陆续批准了一些用于乳腺数字摄影的设备,其中大部分设备为FFDM,2006年7月富士的一款双面阅读CR系统也获得了美国FDA批准(FDA批准的乳腺数字摄影设备见表1)。

示意图,断面,示意图,潜影


图3IP板断面示意图CR阅读装置息读出装置的作用是将成像板中存储的潜影信息解读出来。它由激光器、光电倍增管、放大器、A/D转换器、影像处理单元和输出接口等如图4。激光所照射之处,IP上的晶体被强光激发,产生“光致发光”现蓝色荧光,荧光亮度的强弱与该点潜影信息密度为线性关系。放放大器器

结构图,CR系统,结构图,采集系统


4)双面阅读CR系统双面阅读CR系统的IP结构和单面阅读CR的IP结构基本相同,也由基板、荧光体层、表面保护层和背面保护层构成,如图5所示。二者的区别是双面阅读CR系统IP使用透明基板,在阅读器中增加了套采集系统,这套采集系统包括采光光学传导结构、光电倍增管及传输电路。这样激光束扫描IP时,两侧的采集系统同时采集信号,将双面获得的影像信息通过程序迭加合成同一个影像信息,提高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勇;胡鸿;陈世孝;罗贤斌;;直接数字化X线胸部摄影质量探讨[J];西部医学;2010年07期

2 汪维;沈毅强;陈岩;;CR技术常见问题的分析和处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年04期

3 李泽洪;李祥林;王爱玲;于俊凤;由守斌;;CR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5期

4 白林;袁飞;;CR影像伪影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J];上海医学影像;2011年01期

5 何次;顾明;赖小今;何乾文;李建浩;阳红艳;何建春;廖明松;;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08年06期

6 柏桂莲,梅红,许勇,柏桂芝,崔国明;影响CR系统影像质量的原因与处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年04期

7 沈毅强,汪维,曹健,恽敏;计算机X线摄影质量控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5年03期

8 昌仁民;周新韩;文戈;陈斌;胡罢生;曲华丽;邱士军;张雪林;;3.0T磁共振常见伪影的产生机理、表现及解决措施[J];中国医疗设备;2008年06期

9 T.Miyoshi;M.Kanematsu;H.Kondo;S.Goshima;Y.Tsuge;A.Hatcho;冯洁玲;;腹部:16层CT血管成像——0.625mm与1.25mm准直扫描的影像质量和放射剂量对比[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6期

10 刘凡;罗娅红;于韬;满江红;路鹏;王长德;;MRI影像检查质量控制初探[J];当代医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伟敏;;数字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探讨[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何建勋;李新春;孙鹏;钟志伟;;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腰椎侧位影像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王绥煌;刘旭东;伍保忠;陈继攀;;DR在颈椎摄影检查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先凡;黄开平;;儿童胸部CR摄影的影像质量控制探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铭;卞桂香;;数字电影影像的质量评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孙峰;张梦龙;王树敏;;四肢长骨摄影时照射野大小对数字成像系统影像质量的影响[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铭;;传统和数字电影影像的质量评测方法探讨[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8 张金楼;;CR系统在静脉尿路造影技术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汪炜伟;;CR系统与床边X线摄影[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省绪;梁冰;戴晖;庄思永;;T颗粒乳剂的制备及其影像质量[A];卤化银影像材料及其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枫;新软件提高CT检查影像质量[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吉林 邹连瑞;CT图像伪影浅析与对策[N];电子报;2007年

3 ;更轻 更小 更明亮[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佳能发布春季系列新品[N];计算机世界;2009年

5 云梦泽;拿什么“拯救”乳房[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赵荣军;佳能在京同时推出17款新品[N];消费日报;2009年

7 阿细;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8 谭;技嘉玛雅Ⅱ GV-R9500[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王骏;CR与DR成关注焦点[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HP scanjet 3570c[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青山;图像编码传输技术研究及其在工业监控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鹏程;数字化X线影像检查技术成像质量与X线照射水平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翟广涛;基于人眼视觉系统特性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马睿;双源CT双能量减影CTA脑动脉成像的评价[D];山东大学;2010年

5 周运锋;双源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及右心室功能的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俊;全数字式高分辨率SAR实时处理机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

7 吕发金;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谢玉茹;64排螺旋CT肝癌灌注成像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张放;兔脑微栓塞模型的建立及血流动力学的CT灌注动态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金银华;结直肠癌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辉;计算机X射线乳腺摄影影像质量与剂量最优化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2 孙帅;HD Photo反馈式编码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3 李金霞;16层螺旋CT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4 刘澜涛;不同乳腺摄影中影像质量与剂量的比较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5 胡伟刚;MVCBCT影像质量及应用其图像进行剂量计算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许全泉;图像边缘后处理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郑晓;数字胃肠机图像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兰州大学;2009年

8 高佩红;CT诊断肠道疾病受照剂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0年

9 山海涛;原始影像管理及质量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苏涛;视频通信中图像块效应去除方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3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73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a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