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症状性脑血管狭窄介入治疗前后脑功能MRI成像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11:22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MRI设备的发展,MRI检查技术正从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到功能学检查过渡。功能MRI成像是目前医学影像学的研究的热点,其在脑血管病的诊断及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评价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虽然DSA检查仍是脑血管最准确检查法,在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缺点为只能显示脑血管结构学改变,不能同时评价脑组织形态及功能,而这些方面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中至关重要。磁共振检查可以弥补单纯DSA成像的不足,尤其MR弥散成像(M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e,MR DWI)和MRI灌注成像(MR perfusion weighted image,MR PWI)等功能磁共振检查可分别在微观水平评价脑组织的水分子弥散和血液循环状态,在脑血管病的检查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和意义。DWI能够早期发现脑内缺血病灶并显示其演变规律,在急性脑梗死的定性、定量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PWI检查成像速度快,一次扫描即可显示造影剂首过期间全脑灌注状态情况,是目前观察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DWI和PWI的联合应用在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前后的评价中应具有更重要临床意义。但目前国内该方面的的研究尚罕有报道。本研究把高场MRI的DWI、PWI检查技术应用于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前、后,通过治疗前后病变区脑功能MRI的对照研究,前瞻性分析脑功能MRI成像在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后患者脑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10月期间经DSA确诊为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且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共28例。对上述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MRI扫描,其中6例为疑为动脉炎患者,进行保守药物治疗,余22例患者行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并作为本组研究对象。 2检查和治疗方法: 2.1.术前检查:MRI检查距末次发作的时间(最短时间为7小时,最长时间为48小时,中位时间为20小时),包括:常规MRI、MRA、DWI和MR脑灌注成像(PWI)检查,成像设备采用Siemens 3.0 T Trio Tim MR扫描仪,应用相应序列进行扫描。行常规DSA血管造影,全部患者在局麻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将导管超选择送到左右颈内动脉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2.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将Wingspan支架送达狭窄段,确认位置合适后释放支架。 2.3.术后检查:MRI检查距支架治疗后的时间(48小时至96小时内复查22例,中位时间为65小时),包括:常规MRI、DWI、MRA和MR脑灌注成像检查,与术前检查条件及方法相同。 2.4.图像后处理:在西门子高级后处理工作站配备的Perfusion软件处理原始PWI图象,分别得到手术前后患者的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图。结合常规MRI图像,分别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部分额叶、部分颞叶、岛叶、基底节区、部分顶叶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同时利用镜像方法在健侧选取感兴趣区,勾划感兴趣区时不包括陈旧梗死灶,ROI大小为0.16cm2,每一ROI区灌注参数分别与小脑相应参数值相比,获取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transit time, r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值。分别计算每一患者介入手术前、后感兴趣区测得的上述各参数平均值,再计算所有22例患者各参数的总平均值,定量对比手术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3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由SPSS16.0软件包分析完成,实验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手术前、后灌注参数的改变用配对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术前MRI结果: 1.1.常规MRI结果:经DSA证实的28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MRA均显示相同部位血管狭窄,其中2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存在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其中颞叶10例,颞枕叶5例,枕叶7例。 1.2.功能MRI结果:DWI显示15例为急性梗死灶,7例为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梗死灶。PWI显示22例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主要表现为病变区MTT、TTP较对侧延长,而rCBV和rCBF和对侧相比变化不明显。定量分析显示:狭窄动脉供血区rCBV平均值为1.13±0.32、rCBF为1.47±0.51,rMTT平均值为1.26±0.49、TTP为1.15±1.03。 2术后MRI结果: 2.1.常规MRI结果:22例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后,术前为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术后已转变为业急性期。 2.2.功能MRI结果:DWI发现新梗死灶2例;PWI显示灌注改变;MTT、TTP较对侧轻度延长;rCBV和rCBF和对侧相比变化不明显。定量分析显示:狭窄动脉供血区术后rCBV平均值为1.20±0.24、rCBF为1.48±0.06,rMTT为1.09±0.05、TTP为1.06±0.54。 3手术前后MRI对比结果: 3.1.常规MRI结果:MRI平扫结果显示术前为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术后已转变为亚急性期。 3.2.功能MRI结果:术后DWI检查发现新的梗死灶2例,PWI检查与术前相比脑灌注改善:rMTT和TTP较术前缩短。统计学分析显示:狭窄动脉供血区术前rCBV平均值为1.13±0.32、术后rCBV平均值为1.21±0.24,成形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0.05);术前rCBF为1.47±0.51,、术后rCBF为1.48±0.06,成形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620.05);术前rMTT平均值为1.26±0.49、术后rMTT为1.09±0.05,成形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术前TTP为1.15±1.03,、术后TTP为1.06±0.54,成形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 结论 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前进行常规和功能MRI联合检查可指导临床筛选手术适应症患者。 2.DWI和常规MRI结合可明确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前患者脑梗死程度、范围和分期以及术后有否新的缺血灶发生;PWI可在术前了解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脑缺血状态和程度,术后评价患者治疗区域脑灌注改善和恢复情况。 3.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可很快改善狭窄动脉供血区rMTT和TTP,但短期内rCBV和rCBF改善不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43.3;R445.2
【图文】:

变化图,手术前,变化图,术前


可知,图1手术前、后rCBV值变化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建明,邵成伟;功能成像在体部病变的应用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2 徐贤;具海月;王新江;杨波;蔡幼铨;蔡剑鸣;张金山;;3T高分辨M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钙化与斑块稳定性的量化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3 Schl銉tzer W;Huber R;Schmitz BL;裴贻刚;;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介入前后CTA的可行性和局限性[J];放射学实践;2009年04期

4 李吉,金银华,李志波,郝鑫;磁共振DWI、T_2WI、FLAIR在评价不同时期脑梗塞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01年06期

5 李钊硕;李天晓;翟水亭;薛绛宇;王子亮;白卫星;史帅涛;;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Wingspan支架成形术[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年08期

6 焦力群,凌锋,卢洁,张鸿祺,缪中荣,吉讯明,宋庆斌,张洋;利用灌注MRI技术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状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年10期

7 卢洁;李坤成;吉训明;张苗;李鹏雨;冀瑞俊;马新;;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3期

8 高思佳;石强;梁传声;刘静红;张妍芬;王忠辉;徐克;;CT灌注成像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随访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年05期

9 邓剑平;李健;高国栋;高立;曲友直;赵振伟;;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1期

10 韩璎,王惠芳,李恩中,田捷,J.P.Pruvo,F.Pasquier;DWI与PWI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791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91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2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