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高频超声对乳腺术后放射样瘢痕与乳腺癌的鉴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8 09:01
【摘要】:目的: 乳腺癌是女性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妇女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即便在发展中国家也仅仅次于宫颈癌的发病,而排在第2位[1]。据文献[2]报道,乳腺癌手术治疗后生存时间相对较长,如果早期发现,那么经规范治疗后,95%的患者生存时间可达到10年以上。近年来随着乳腺普查的开展及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使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乳腺癌被发现时是否有远处的转移,而肿块局部切除范围的大小对生存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有文献报道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和根治手术的预后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而且保乳手术由于具有创伤小、整容效果好以及保存功能强等优点,因此乳腺癌患者采取保乳手术治疗的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乳腺癌保乳手术或乳腺良性病变局部切除术后会形成较明显的瘢痕,而且瘢痕由于其质地较硬,活动性差,临床触诊有时很难与乳腺癌相鉴别,而且部分瘢痕呈放射样瘢痕改变,在影像上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也与乳腺癌灶很相似,这就给乳腺影像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并且很容易被误诊为乳腺癌。高频超声由于具有方便灵活、经济实惠、图像分辨力高等优点,在国内乳腺术后复查的患者主要采用这种检查方式。以前关于乳腺放射状瘢痕的超声研究文献很少,所以没有可靠的诊断标准,这就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很多的误诊及漏诊,然而对于超声工作者来说,发现这二者的不同超声表现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乳腺病变局部切除术后,局部放射状瘢痕的高频超声表现,并将之与乳腺癌相对比,从而对放射样瘢痕有进一步的了解,为鉴别乳腺放射样瘢痕与乳腺癌总结一定的理论知识。 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2年行乳腺高频超声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例,1826例有手术活检或病灶局部切除术史,其中有46例在术后随访超声检查中发现活检部位及周围出现放射样瘢痕。46例全部为女性,年龄31-78岁。其中30例为乳腺恶性肿块,肿块大小均小于20mm,并且均行保乳手术,手术各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每个瘢痕均进行了两次以上的随访,两次随访时间间隔6-24月,并进行了前后对比,所有瘢痕第二次随访较第一次随访均无明显增大。16例为乳腺良性病变局部切除患者,术后每个瘢痕进行了一次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术后12月-18月。46例患者术后复查,临床触诊发现30例在手术切口及附近触及结节感,质硬,活动度差,10例在手术切口及附近触及乳腺组织增厚,6例由于乳腺腺体组织较厚,临床触诊不清。 乳腺癌病例为同期间内连续超声检查发现的75例乳腺癌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25-67岁。临床上表现为自觉乳房肿块25例、乳房疼痛不适30例、20例患者因健康体检发现乳房内肿块而就诊。 由本院2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超声医师共同对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评估。机器使用philip HDI5000或IU22,探头频率7.5MHz-10MHz。检查体位采用仰卧位及双侧斜卧位,双手臂上抬放于头顶两侧,使双侧乳腺充分暴露,分别对两个乳腺进行扇形连续扫查,并对重点可疑部位加纵切面及横切面交叉连续扫查,并将两侧乳腺相同部位相互对比。利用二维灰阶超声观察乳腺皮肤、腺体及腺体周围结构,包括皮肤及腺体厚度、腺体内部回声情况、乳腺导管走行情况及是否合并扩张,如果扩张仔细观察扩张导管内部回声,看是否合并导管内肿块的存在,对发现的肿块重点观察肿块大小、形态、边界,观察肿块周围有无包膜,测量肿块的纵横径比值,观察肿块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情况,观察有无合并微小钙化,肿块后方回声是否衰减,对于肿块内部回声情况要与周围正常腺体回声相对比,还要观察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及淋巴结结构等情况。对于发现的肿块及腋窝肿大淋巴结还要使用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并测量肿块内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指标。对乳腺肿块内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采用Adler等半定量法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其中0级为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级为肿块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可以观察到1-2处点状血流信号分布,其内径大小都小于0.1厘米;2级为中量血流信号分布,肿块内可见到1条主要的血管存在,其长度大于肿块的半径,或者同时出现2-3条小的血管分布,其长度小于肿块的半径:3级为丰富血流信号分布,肿块内可见4条以上血管分布,或者肿瘤内血管分布相互交错成网状。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取P=0.05为检验标准,当P0.05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超声发现的75例乳腺癌均被病理证实,包括62例浸润性导管癌,4个导管内原位癌,3个浸润性小叶癌,4个黏液癌,2个髓样癌。 46例放射样瘢痕中有5例考虑为恶性,不能排除乳腺癌复发的可能,通过超声引导下多次穿刺活检排除恶性可能。 75例乳腺癌的声像图特点:1、绝大多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呈锯齿状、蟹足状、多形性、角状凸起(66/75,88%),部分毛刺侵犯Cooper's韧带而引起局部皮肤的改变。2、肿块周围出现强回声带,表现为肿块前、侧壁不规则,厚薄不均的带状强回声包绕(60/75,80%)。3、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大部分以低回声为主,内部可见沙砾样钙化(33/75,44%)。4、多数肿块后方有回声衰减(65/75,86%)。5、肿块纵横比大于1(42/75,56%)。6、腋窝淋巴结肿大(69/75,92%)。7、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采用Adler等半定量法进行分级:本组病例0级16例,一级30例,二级23例,三级6例。肿块内频谱多普勒表现:CDFI检测出血流信号的肿块中,检出的动脉最高流速达45cm/s,而最低流速仅为4cm/s,RI为0.6-1.0之间。 46例放射样瘢痕声像图特点:1、肿块形态不规则,呈锯齿状、蟹足状凸起(46/46,100%),部分可见一低回声片状通道与皮肤瘢痕处相连,未影响Cooper's韧带。2、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可见良性钙化(9/46,20%),未见沙砾样钙化。3、部分肿块后方有衰减(26/46,57%)。4、肿块周围强回声晕表现(0/46,0%)。5、肿块最大切面纵横比值(L/T)1(17/46,37%),与肿块最大显示切面垂直的切面测量肿块厚度,肿块宽度、厚度比2(40/46,87%)。6、腋窝淋巴结肿大(3/46,7%)。7、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肿块内血流信号大部分为零级42例,一级3例;二级1例,三级0例。 将乳腺癌与乳腺放射样瘢痕的超声表现相互比较情况如下:形状不规则(放射状瘢痕46例,乳腺癌66例)100%vs.88%,P0.05,晕环征(放射状瘢痕0例,乳腺癌60例)0%vs.80%,肿块纵横比大于1(放射状瘢痕28例,乳腺癌42例)37%vs.56%,P0.05,与肿块最大切面垂直切面上肿块宽度与厚度比大于2(放射状瘢痕40例,乳腺癌0例)87%vs.0%,沙砾样钙化(放射状瘢痕0例,乳腺癌33例)0%vs.44%,肿块后方回声衰减(放射状瘢痕26例,乳腺癌65例)56%vs.86%,P0.05,腋窝肿大淋巴结(放射状瘢痕3例,乳腺癌69例)6%vs.92%,P0.05,肿块内部有血流信号(放射状瘢痕4例,乳腺癌59例)9%vs.79%,P0.05. 结论: 从二者的对比检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肿块形态不规则及肿块的纵横比大于1,这两个指标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肿块的宽度与厚度比大于2,这个指标对于诊断术后放射状瘢痕的敏感性较强。而对于乳腺癌来说,周围强回声晕的出现,内部砂砾样钙化,血流信号相对较丰富,腋窝肿大淋巴结等指标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通过对于这些指标的认识,可以对乳腺术后放射样瘢痕组织及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活检对病人造成的痛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1;R73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刚;牛媛媛;;乳腺癌新辅助化疗42例临床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年06期

2 李桢;朱玉秀;郑晓风;徐丽;李宇东;吉肖林;;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J];海南医学;2006年12期

3 陆健美;王小乐;;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J];实用临床医学;2006年11期

4 黄永红;;乳腺癌的临床X线分析(附200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年01期

5 陶敏燕;;钼靶X线对诊断乳腺癌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06期

6 方向明;;乳腺钼靶数字化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25期

7 梁中华;;钼靶摄影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8 吴建军;晋银英;;50例乳腺癌的X线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26期

9 张裕胜;陈金春;吴焕林;曹大成;郑军;林卫宽;;58例乳腺癌乳腺摄影X线征象回顾[J];当代医学;2009年34期

10 张灵霞;千军;莎日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龙;王健;岳峰;;三阴性乳腺癌钼靶X线特征[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士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临床应用[A];第二十七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十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卢虹宇;;浅谈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吴茂林;任立英;田金生;张俊英;李红英;靳丽;;乳腺癌的高频声像特征与病理基础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黄明光;段燕;张林浩;曹爱红;薛艳峰;董英俊;;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心率变异的变化[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潘绪莉;;社会支持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A];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蓓;傅健飞;陈英;;三阴乳腺癌的预后分析[A];2009年浙江省肿瘤学术年会暨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8 徐艳君;张金玉;郑征;葛银林;;乳腺癌COMT、P2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龚建舟;蔡刚;陈兰飞;孟依然;陆宏芬;杨丽华;;运用影像引导对乳腺癌加速分割照射精度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徐易;程文;刘莹;;乳腺癌超声显像簇状钙化点与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步月;专家:乳腺癌患者应避免过度治疗[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时仲省;对乳腺癌患者 保乳需要综合考虑[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记者 包颖;救助贫困乳腺癌患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4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吴志;乳腺癌患者多举重[N];健康时报;2009年

5 记者 姬薇;我国乳腺癌患者九成“一刀切”[N];工人日报;2010年

6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兵河;三原则应对“中国特色”乳腺癌[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顾泳;乳腺癌近十年发病率增47%[N];解放日报;2010年

8 张献怀;治疗乳腺癌局部溃烂有新招[N];健康报;2010年

9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石远凯;乳腺癌有“中国特色”[N];健康时报;2010年

10 刘沙沙;个体化管理是乳腺癌规范化治疗的最佳途径[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启波;高频超声对乳腺术后放射样瘢痕与乳腺癌的鉴别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王永恒;中药复方消岩液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罗剑锋;尿茶多酚、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延伟;fMRI诊断乳腺癌及其与癌基因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陈元文;基底样乳腺癌与管腔A乳腺癌干/祖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红;钙化型乳腺癌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血清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钙化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林燕;心理打击性事件与乳腺癌患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8 喻林;乳腺癌分子分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叶云;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特征基因提取及基因集富集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聂刚;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相关研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国峰;乳腺癌的彩超特征与病理分型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邬江华;红花岗区5000例妇女乳腺普查结果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0年

3 王明鑫;级联激活的免疫细胞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4 李曦洲;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5 丁晓燕;认知—行为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刘加军;滋水清肝法治疗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姜勇;个体化治疗软件对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有效性的验证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8 谷明;骨桥蛋白及其相关因子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中表达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张伟;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魏丽娟;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关系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6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96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3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