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髓过氧化物酶和P5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15:51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当今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CT及MR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成为可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形态学特征不断得到较清楚的检测和描述,大大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准确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性?通过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开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及病理学的研究,是目前心脑血管性疾病防治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促进心脑血管性疾病防治的关键所在。本实验研究拟通过血管内皮损伤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探讨3.0TMR成像检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并对粥样硬化斑块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及P53蛋白表达进行病理学检测,为进一步开展分子影像学研究奠定实验研究基础。本实验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第二部分,MRI评价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研究;第三部分,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髓过氧化物酶及P5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以内皮损伤为病理学基础的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材料和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周组(8只),8周组(10只),12周组(12只)。所有新西兰大白兔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在DSA下行右侧颈总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以高脂饲料(含2%胆固醇)喂养,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时处死实验兔8只、10只、12只,取右侧颈总动脉标本,制作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观察右侧颈总动脉血管壁、血管内膜及管腔的变化。 结果血管内皮损伤后4周病理学表现:血管壁平滑肌增厚,并伴有炎细胞浸润,管腔未见明显狭窄。血管内皮损伤后8周病理学表现:血管内膜明显增厚,内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管腔狭窄。血管内皮损伤后12周病理学表现:管壁明显增厚,并见粥样硬化脂质斑块形成,斑块内大量泡沫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局部内膜与中膜界限不清,管腔明显狭窄。 结论应用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和高脂饲料喂养可成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实验基础。 第二部分MR I评价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过程中的MRI表现及其与病理学表现的对照。 材料和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周组(8只),8周组(10只),12周组(12只)。球囊扩张损伤右侧颈总动脉内皮,术后高脂饲料喂养,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时处死实验兔8只、10只、12只,处死前行颈部MR扫描,处死后取右侧颈总动脉标本,制作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利用Neusoft PACS/RIS系统及motic病理学数码摄像系统测定血管内皮损伤12周后粥样硬化病变处血管壁的厚度,并使用SPSS10.0软件,用Peason's相关性检验对这两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血管内皮损伤后4周MR表现:管壁呈轻度增厚的高信号改变,管腔未见明显狭窄,TOF显示右侧颈总动脉未见明确异常,病理学显示血管壁平滑肌增厚,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血管内皮损伤后8周MR表现:管壁增厚,在T1WI及T2WI上信号增高,管腔较对侧狭窄,TOF显示局部血管壁毛糙,管腔不规则狭窄,病理学显示血管内膜明显增厚,内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管腔狭窄。血管内膜损伤后12周MR表现:管壁明显环形增厚,T1WI以等信号为主,T2WI为稍高信号,TOF显示局部血管壁毛糙,管腔不规则狭窄,病理学显示管壁明显增厚,并见粥样硬化脂质斑块形成,斑块内见泡沫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局部内膜与中膜界限不清,管腔明显狭窄。PACS/RIS系统及motic数码摄像系统测得12周组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平均血管壁厚度分别为566±51μm、564±48μm,两组所测血管壁的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26。 结论MRI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过程,显示管壁及管腔的变化,MR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粥样硬化病变的病理学改变。 第三部分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髓过氧化物酶及P5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髓过氧化物酶及P5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 材料和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周组(8只),8周组(10只),12周组(12只)。球囊扩张损伤右侧颈总动脉,术后高脂饲料喂养。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时处死实验兔8只、10只、12只。选择已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的颈总动脉标本1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斑块中MPO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和分布。 结果MPO及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于粥样硬化斑块中。12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PO的阳性表达率为90.9%,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9.7%,二者间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MPO呈弥漫性分布于粥样硬化斑块中,突变型P53蛋白主要分布在粥样硬化斑块的内膜下。MPO及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膜及细胞浆,呈带状、环状、斑片状棕黄色或棕褐色着色区,细胞核阴性。 结论MPO表达及P53基因突变在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43.5;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录山;唐志晗;任重;唐雅玲;姜志胜;唐朝克;;3种动物模型与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病理形态学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2 赵瑞;邓钢;;动脉粥样硬化炎症靶向的MR分子影像学[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8期

3 张峰,张炎,刘波,姜宗来;高压力对体外培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增殖相关蛋白和生长因子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4 殷治华;杨秀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假说——炎症学说[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04期

5 陈发秀;邱元芝;;髓过氧化物酶与心血管疾病[J];实用老年医学;2011年02期

6 刘雪梅,吴符火;几类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比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年02期

7 张臣;张兆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进展(一)——动物模型建立[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5期

8 任玉华;张晓刚;;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中的表现及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05期

9 哈华兰,张钲,王恒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MCP-1和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年06期

10 金丽;崔兰;;血清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2799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99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