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脑缺血半暗带影像学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21:47
【摘要】:背景 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多数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缺血区内脑组织的缺血程度不同,即存在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目的在于挽救IP,因此对于IP的研究一直颇受关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来显示IP存在时间及范围。 第一部分: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半暗带的磁共振弥散成像研究 目的 采用Wistar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IP的DWI及DTI演变规律。 材料与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鼠随机分为永久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0.5h、1.5h、2.5h、3.5h组),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采用GE1.5TTwin Speed Infinity with Excite Ⅰ超导磁共振系统,3英寸表面线圈,行轴位DWI、DTI和T_2WI检查。MRI检查时间分别为插线成功后30min、1h、2h、3h、4h、5h、6h、9h、12h、15h、24h。取4点兴趣区,1、2、3点位于DWI高信号内,1点为梗死中心区,3点为梗死边缘区,2点为1、3点的中点;4点为DWI高信号邻近的正常信号区。测量参数包括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平均弥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相对各向异性(relative anisotropy,RA)、容积比(volume ratio,VR),计算时采用病变侧与正常侧的比值。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检验水准。大鼠处死后分别行HE、TTC、COX-2免疫组化染色。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445;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慧芬;潘妍婷;;神经节苷脂联合尼莫地平对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Bcl-2/Bax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7期

2 张雪君;孙志华;姜琳;张云亭;;神经保护剂干预实验性缺血半暗带演变规律的磁共振动态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7期

3 李桂平;石磊;杜元灏;李颖;;脑梗死早期侧支循环重建及电针干预效应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胡跃强;唐农;刘泰;刘尊敬;毕方方;胡玉英;范立雷;;清热化瘀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8期

5 辛志祥;姜虹;朱也森;;谷氨酰胺联合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1年08期

6 李雄新;王大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9期

7 宗学莉;金伟;刘郅红;;尤瑞克林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6期

8 张红霞;韩钊;肖美娟;田继沙;杨金龙;程朝辉;;2-BFI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以及对Bcl-2表达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1年15期

9 胡跃强;唐农;刘泰;刘尊敬;祝美珍;胡玉英;范立雷;;清热化瘀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GDNF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9期

10 贾舒;尹琳;;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新发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运;李敬伟;李杰;;人尿激肽酶原改善缺血半暗带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许贤平;杨晓苏;杨期东;阎红静;;LM04/pCREB/pStat3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中的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黄杰;马玉娟;方征宇;种玉飞;随燕芳;尤春景;;高频rTMS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超微结构和BDNF表达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年

4 钟高贤;王伟;姜亚平;唐洲平;朱文珍;;磁共振DWI、PWI量化评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性半暗带[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钟高贤;王伟;姜亚平;唐洲平;朱文珍;;磁共振MRS量化评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性半暗带[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赵亚锋;郭淮莲;程敏;;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腹腔注射ANG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数目的变化[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饶明俐;吴江;;脑出血灶周组织损伤机制及灶周损伤区是缺血半暗带吗?[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朱文珍;;磁共振DWI、PWI和MRS量化评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性半暗带[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席刚明;李小丽;岳炫烨;秦碧勇;鲍玉华;庄凤娟;张迎春;钟森;尚娥;;升压疗法在错过溶栓时机的急性MCA闭塞患者中的应用:附病例报告[A];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胡建鹏;王键;周会;王丽娜;吴生兵;孟庆萍;;两种中药复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Notch-1和Jagged1表达的动态影响[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山 张彬;挽救脑“缺血半暗带”[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高培毅;规范CT、MR检查 为急性缺血性脑病患者抢时间[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副主任医师 唐秀娣;六小时内脑梗塞急救效果好[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陈俊抛邋伍杰勇;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孟怀东;溶栓关健要抓住“时间窗”[N];大众卫生报;2007年

6 刘承梅;河南中医学院研究证实:络泰粉针可调节TNF与TGF[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陶春祥;何占德;陶钧;分阶段辨治脑梗塞[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白毅;我国新建成五种脑出血动物模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杨斌 倪健;银杏叶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神经保护剂,基础与临床为何大相径庭[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华;脑缺血半暗带影像学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2 张秀花;针刺对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影响的基础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张慧博;兔脑血流动力学与缺血半暗带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4 魏亚芬;脑出血灶周与脑梗死半暗带细胞凋亡、Bcl-2、细胞骨架、COX-2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孙世晓;头针对MCAO模型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及治疗时间窗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钟高贤;脑缺血半暗带界定及无创脑水肿监护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秀河;磁共振弥散加权与灌注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黎佳思;高压氧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耐受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杨续艳;电项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其靶基因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刘红军;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缺血中的初步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边唯韦;灌注CT原始图像鉴别梗死中心与缺血半暗带[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莉;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3 蔡宏斌;不同压力下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运俊;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磁共振扩散和灌注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林泰锋;超急性期脑梗塞1.5T磁共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D];汕头大学;2011年

6 毛淑静;BPI-1095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童秋玲;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iNOS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8 孙晓R

本文编号:2805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05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