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MR弥散加权成像对腰椎Modic改变的应用价值探讨

发布时间:2020-08-27 07:04
【摘要】:目的:研究腰椎Modic改变的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表现特征,并定量测定ADC及eADC值,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108例腰椎Modic改变患者(共累计终板196个,病变位于椎体上缘者68%;43例Modic Ⅰ型改变共累计终板80个,其中3例累及终板个数大于等于3;54例Modic Ⅱ型共累计终板97个;3例ModicⅢ型共累计终板5个;1例Modic改变为Modic Ⅰ+Ⅲ型,1例为Modic Ⅰ+Ⅱ型,6例其他混合型难以区分Ⅰ+Ⅱ、Ⅰ+Ⅲ或Ⅰ+Ⅱ+Ⅲ, MR信号以高信号为主,累计10个终板)及48例健康志愿者、6例椎体转移瘤、4例急性骨折行常规MR扫描及矢状位DWI检查。常规MR扫描采用:T1W成像采用快速梯度回波(fast gradient echo, FGE)序列;T2W成像采用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ast recovery fast spin-echo, FRFSE)序列,其中矢状位T2W序列加施脂肪饱和抑制技术;矢状位DWI检查b值分别取0、150、350、500s/mm2,观察图像质量,选择合适的b值计算ModicI、Ⅱ型(含6例复杂混合型)及健康志愿者椎体(选择第5腰椎计算)、椎体转移瘤、急性骨折的ADC值及eADC值;Modic Ⅰ、Ⅱ改变再分别以性别、年龄分组,其中年龄分为3段~40,40-60,60-,计算均数±标准差。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正常椎体在DWI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Modic改变I型为高信号,Ⅱ、Ⅲ型为低信号。b值为150、350s/mm2时病变在DWI、ADC图和eADC图上显示较清楚;b为150、350s/mm2时的统计分析:腰椎Modic Ⅰ、Ⅱ与正常椎体的ADC及eADC值及ModicⅠ、Ⅱ型之间的ADC及eADC值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性别、年龄因素对Modic改变I、II型ADC及eADC值造成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椎体转移瘤、急性骨折与Modic Ⅰ型改变的MR信号相仿,ADC及eADC值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6例混合型Modic改变MR信号近似Modic Ⅰ型改变,但其ADC及eADC值与Modic Ⅰ、Ⅱ型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DWI不仅能显示椎体Modic信号的改变,而且能定量分析ADC值及eADC值变化,DWI对Modic改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2;R681.52
【图文】:

影像,椎体,椎间盘突出,椎间盘


图3女62岁腰5椎体下缘、骶1椎体上缘见条带状K:T1、长T2信号,DWI像上里高信号,并伴腰5-慨1椎间盘信号减低、椎间盘突出。①②③分别代表b为150、350、500 s/mm2时的DWI影像。A代表b为150 s/mm-时的ADC图,其eADC图及b为350、500 s/mm-时的ADC图像上病变显示不清(没有列入框内)。b为150 s/mm2时的ADC及eADC值分别为1.96X s/mm2、0.745; b 为 350 s/mm^ 时的 ADC 及 eADC 值分别为 1.58X 10_3 s/mm% 0.590。

影像,椎体,上缘,低信号


图4女57岁腰5椎体卜-缘、骶1椎体上缘见条状短T1高信号短T2低信“^^,DWI像上为低信号,并见腰4-5、腰5-骶1椎间盘变性、突出。①②③分别代表b为150、350、500 s/mm2时的DWI影像。A图代表b值为150s/_2时的ADC、eADC图,病变在图像上显示不清。b值为150s/mm2时的 ADC 及 eADC 值分别为 1.58X 10_3 s/mm\ 0.790; b 为 350s/mm2 时的 ADC 及 eADC 值分别为 1.15X10-3s/mni2、0.671。

椎体,不均,上缘,低信号


图6女26岁腰4椎体卜缘、腰5椎体上缘见条片状T1WI低信号,T2WI不均勾高信号,DWI不均么J高信号,并伴腰4一骶1椎间盘变性、轻度突出;ADC图及eADC图能显示病变。b为150 s/mm^ 时的 ADC 及 eADC 值分别为 1.86X 10"^ s/mm\0.757; b 为 350 s/mm"时的 ADC 及 eADC值分别为 1.53X10.3 s/mm2、0.5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硕;田伟;刘波;李勤;张贵林;胡临;李志宇;袁强;;腰椎疾病病因、诊疗方法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11期

2 吴学志,郑泉福;试述推拿治疗腰椎疾病的手法及作用[J];按摩与导引;2002年06期

3 凌寒;;正视问题,推进我国腰椎外科学科发展——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海涌教授[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19期

4 王红琴;白小芹;;胸腰椎疾病患者床上使用便盆的方法介绍[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年08期

5 蒯声政;周文钰;廖振华;刘伟强;;腰椎疾病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年07期

6 张光峰;;中老年人如何远离腰椎疾病[J];医药保健杂志;2009年15期

7 林红,董健;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05年04期

8 张力人;林永祥;潘奇;;老年腰椎疾病的手术治疗[J];吉林医学;2011年13期

9 刘继成;王文军;;组合微创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J];骨科;2013年03期

10 刘婷;;腰椎疾病的基础疗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纪伟;;动态固定在下腰椎疾病中的应用选择[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张烁;;1例腰椎疾病合并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理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王继伟;;腰椎疾病的生物力学与“椎曲论”[A];全国第六次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文军;宋西正;王麓山;姚女兆;刘继成;;组合微创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陈晶;;16排螺旋CT扫描MPR重建技术在腰椎疾病诊断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邵咏新;高小雁;;应用骨水泥加强技术治疗骨质疏松合并腰椎疾病患者的护理[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徐少克;;经皮穿刺内镜手术在腰椎疾病的应用[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徐华梓;;腰椎疾病手术指证如何确定[A];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暨骨关节创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资料集[C];2011年

9 刘改芳;吴婧;孟霞;;重视腰椎外伤和手术患者胃肠道症状[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夏群;苗军;;微创腹膜外入路技术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王睿茜 驻武警总医院特约记者 张薇;中国专家发现新型腰椎疾病[N];健康时报;2012年

2 第四军医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贺晓生;腰椎疾病的四大原因[N];保健时报;2010年

3 成都中医药大学 王久源 王锦;腰痛宁胶囊可有效治疗腰椎疾病[N];健康报;2011年

4 张献怀;腰椎外科诊治方案亟须规范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江邵琴;腰椎保健法:倒走[N];保健时报;2005年

6 驻沪记者 魏峗;正解腰椎[N];医药经济报;2010年

7 刘长信;保养腰椎,不妨做做腰肌操[N];健康时报;2007年

8 高春华;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腰椎疾病[N];科技日报;2012年

9 高春华;我国发现一种新腰椎疾病[N];健康报;2012年

10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主任 郭险峰;挪威老人腰痛用“悬吊”[N];健康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智韬;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法的人体腰椎强度预测及其在腰椎相关疾病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2 阮狄克;退行性相关脊柱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文浩;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脊柱牵引过程中的仿真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张志敏;腰椎不同长度固定对腰骶节段退变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3年

3 董荣鹏;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后稳定性及相邻节段退变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吴溢峰;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装置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广州医学院;2011年

5 季冬东;腰椎后路不同术式对腰椎稳定性的评价[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6 李文选;腰椎Modic改变在腰腿痛病例中的分布及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久超;应用腰椎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观察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杜现法;微创TLIF对腰椎矢状面平衡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9 孔繁林;新型腰椎动态椎弓根螺钉的研制及其初步的生物力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林秋燕;中药熏洗对腰椎单侧固定术后康复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5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05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8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