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磁共振定量弥散张量对多发性硬化脑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19:47
   目的:(1)回顾性评估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T1高信号病灶定量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值改变,研究其与脑组织损害参数(脑萎缩)之间的关系;(2)探讨多发性硬化早期表现正常胼胝体的定量DTI改变,并探讨表现正常胼胝体经Hofer's新分区方案FA值的定量改变;(3)探讨MS患者表现正常的脑干区域、边缘系统、联络纤维、投射纤维定量DTI的改变;(4)评估多发性硬化患者表现正常的皮层灰质(CGM)和深部灰质(DGM)定量DTI值和标化T2-信号强度(nT2-SI)的改变。 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经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SC)医学中心临床确诊的MS患者总共100例,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下列情况被排除:(a)MS图像质量较差者,(b)其他严重神经系统或系统性疾病,或(c)年龄超过60岁者(避免在MRI上区分年龄相关和高信号病灶或脑萎缩)。所有受试者扫描采用3.0 T Signa Echo-speed磁共振系统(General Electric, Milwaukee, USA)。所有受试者接受常规横断位自旋回波(spin echo)T2加权成像(TR 3000 ms, TE 30/122ms; matrix size 256×256; FOV 240 mm;层厚5mm)和T2 T2-FLAIR(TR 8800 ms, TE 30/158 ms; matrix size 256×256; FOV240mm),T1加权成像(TR=600 ms,TE=10ms,axial slices 5 mm)及T1增强扫描(0.1mmol/kg Gd-DTPA).横断位的弥散张量成像使用脉冲梯度、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TR/TE,2000/74; matrix,256×256; FOV,240×240 mm;层厚5 mm; b=1000 s/mm2),弥散加权使用15个非共线方向。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放置感兴趣区,比较两组上述不同区域定量DTI参数改变,包括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on, MD)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的改变,并分析其与nT2-SI值和脑实质分数(brain parenchymal fraction, BPF)/T2病灶容积(lesion volumes, LV)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M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FA值和MD值之间的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法,MD、FA和FA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T1高信号病灶DTI参数和年龄、疾病进程、和脑萎缩参数(BPF和第三脑室宽度)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所有统计使用SPSS13.0(SPSS Inc, Chicago, IL)分析。 结果:(1)在16个患者中发现T1高信号病灶(至少1处),总共28个病灶。T1高信号病灶较T1其他信号病灶MD值低但高于正常白质(F=3.931,p=0.0009844),T1高信号病灶FA值(F=3.24,p=0.0001743)和容积比(Volume Ratio, VR)(F=1.664, P=0.000442)高于T1低/等信号病灶但低于表现正常白质(normal-appearing white matter, NAWM)和正常白质。在T1高信号病灶中FA值和MD值之间呈负相关(r=-0.437,P0.02),MD值和VR值之间呈负相关(r=-0.423,P=0.025),T1高信号病灶在FA值和VR值之间存在相关性(r=0.678;P0.001)。T1高信号病灶FA值(r=-0.111,P=0.018)、VR值(r=-0.142,P=0.003)分别和第三脑室宽度呈显著负相关,T1高信号MD值和第三脑室宽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379,P0.001)。T1高信号病灶的MD值和脑实质分数(BrainParenchymal Fraction, BPF) (r=-0.304, P0.001)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T1高信号病灶VR值和BPF(r=0.096,P=0.042)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T1高信号病灶FA值和BPF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2)早期MS患者的表现正常胼胝体(normal-appearing corpus callosum, NAC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A值下降(P0.001)、MD值增加(P0.001),但早期MS患者额、枕区的NAWM和正常对照比较其FA值(P=0.216)/MD值(P=0.673)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NACC的平均MD值和反映脑实质中央性萎缩的Evans指数间存在相关性(r=0.648,P=0.043)。(3)在健康志愿者中,Hofer's新分区方案FA值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FA(区Ⅴ)FA(区Ⅰ)FA(区Ⅳ)FA(区Ⅱ)FA(区Ⅲ),在RRMS患者中同样观察到这些区域的FA值具有不均一性:FA(区Ⅴ)FA(区Ⅰ)FA(区Ⅱ)FA(区Ⅲ)FA(区Ⅳ);RRMS患者区Ⅱ(F=4.159,P=0.046)、区Ⅲ(F=9.257,P=0.004)、区Ⅳ(F=12.234,P=0.001)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胼胝体的区Ⅴ的FA值同样出现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179);胼胝体的区工的FA值未见明显改变(P=0.787)。在Hofer’s新分区方案中,胼胝体组内FA值和BPF之间(P值范围:0.086-0.969)、FA值和T2病灶容积之间(P值范围:0.127-0.658)均无相关性。 (4)经ANCOVA协方差分析,RRMS组患者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束(L:P=0.03;R:P=0.02)、小脑下脚(L:P=0.03;R:P=0.037)、小脑上脚(L:P=0.036;R:P=0.041)、内侧丘系(L:P=0.014;R:P=0.035)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RRMS组患者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束(L:P=0.004;R:P=0.046)、小脑下脚(L:P=0.047;R:P=0.011)、小脑上脚(L:P=0.021;R:P=0.011)、内侧丘系(L:P=0.002;R:P=0.044)的MD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小脑中脚的MD值及FA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S患者表现正常脑干白质纤维束的MD值及FA值与BPF/T2病灶容积之间均无相关性。 (5) RRMS组患者穹窿束(F=15.605,P=0.000135)、右侧穹窿/终纹束(F=15.772,P=0.000127)、左侧穹窿/终纹束(F=8.53,P=0.004)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RRMS组患者穹窿束(F=13.28,P=0.0004)、右侧终纹束(F=10.943,P=0.002)、右侧穹窿/终纹束(F=7.326,P=0.008)的MD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RRMS组患者左/右侧的前、后扣带束、右侧终纹束、左侧终纹束的FA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MS组患者左/右侧的前、后扣带束、左侧终纹束、左侧穹窿/终纹束的MD值较健康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6) RRMS组患者联络纤维钩束(unc)(L:F=5.498,P=0.024;R:F=5.158,P=0.029)、下纵束(ilf)(L:F=8.267,P=0.007;R:F=5.108,P=0.03)、胼胝体/下枕—额束(cc/ifo)伴行部分(L:F=5.669,P=0.022;R:F=7.162,P=0.011)、下枕—额束/下纵束(ifo/ilf)伴行部分(L:F=4.521,P=0.04;R:F=5.437,P=0.025)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MS组患者ilf(L:F=5.012, P=0.031; R:F=5.48, P=0.025)、ifo/ilf伴行部分(L:F=8.318,P=0.006; R:F=12.882, P=0.00094)、cc/ifo伴行部分(L:F=5.426,P=0.025;R:F=5.8,P=0.021)的MD值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MS组患者双侧unc/ilf伴行部分、双侧unc/ifo伴行部分、双侧sfo、双侧上纵束的FA(P:0.065-0.599)值/MD(P:0.075-0.327)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unc的MD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RRMS组患者投射纤维丘脑后辐射(ptr)(L:F=12.158,P=0.001;R:F=4.401,P=0.043)、皮质桥脑纤维束/丘脑前辐射(cpt/atr)(L:F=6.545,P=0.015;R:F=5.371,P=0.026)、皮质脑桥束/皮质后辐射(cpt/ptr)(L:F=12.141, P=0.001;R:F=4.682, P=0.037)、皮质脑桥束/皮质脊髓束/皮质上辐射(cpt/cst/str)(L:F=8.794,P=0.005:R:F=5.446,P=0.025)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MS组患者atr(L:F=1.198,P=0.281;R:F=0.641,P=0.428)的FA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MS组患者cpt/ptr (L:F=7.466, P=0.009;R:F=7.205, P=0.011)、cpt/cst/str(L:F=2.653,P=0.02;R:F=10.36,P=0.0035)的MD值较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MS组患者atr(L:F=1.020, P=0.319; R:F=0.211, P=0.649)、Ⅲptr(L:F=1.636, P=0.209; R:F=1.606, P=0.213). cpt/atr(L:F=1.872, P=0.179;R:F=0.026,P=0.874)的MD值较健康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8)MS患者的皮层灰质(CGM)区域较对照组存在较高的MD值和较低的FA值(P0.05)。然而,在MS患者的深部灰质(DGM)较对照组的MD/FA值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MS患者的DGM中,nT2-SI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在MS患者的CGM中,nT2-SI值较对照组并无显著性的减低。在MS患者CGM中,仅额叶MD值和BPF(R:P=0.009, L:P=0.036)或T2LV(R:P=0.002, L:P=0.047)之间存在(负)显著相关性。在MS患者除左侧丘脑和双侧红核外的所有DGM区域nT2-SI值和BPF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282-0.504,P0.05)。在所有DGM区域的nT2-SI值和MS患者T2 LV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1)MS患者T1高信号病灶的定量DTI值介于T1等/低信号病灶和NAWM之间;T1高信号病灶的定量FA值和BPF/第三脑室宽度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在FA和BPF之间并不具有相关性;轴突的髓鞘再生可能是病灶高信号的原因。 (2)MS疾病早期损害优先出现在胼胝体,胼胝体的结构特点可能是其在MS早期较其他白质纤维束易受损害的原因;而在表现正常胼胝体内,部分区域(区Ⅱ、区Ⅲ、区Ⅳ)存在微观病理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和胼胝体原发性缺血、局部微病灶等因素有关。 (3)在多发性硬化患者表现正常白质中,边缘系统、脑干白质、联络纤维、投射纤维中部分纤维束、部分区域定量DTI改变,表明上述纤维束存在微观病变,定量DTI可以作为反映MS表现正常白质纤维微观病理性改变的敏感工具。 (4)在CGM, MS患者定量DTI值的变化和BPF/T2 LV之间的相关性提示在该区域存在由炎症、脱髓鞘或华氏变性的微结构破坏,但CGM的变化并不依赖于BPF和T2病灶的变化;在DGM,MS患者nT2-SI的降低及其与BPF(脑萎缩)之间的相关性,提示存在和慢性破坏有关的铁沉积。本研究表明在CGM和DGM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损害机制。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峰;隋庆兰;;MRI在多发性硬化临床中应用的建议[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3期

2 高靓;叶好好;张旭;;多发性硬化的预后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5期

3 陆婉杏;;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程晓娟;赵玉武;;我国多发性硬化的诊断现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5 杨智;闻公灵;;多发性硬化患者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3期

6 殷旭华;;MRI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7 张华;谢琰臣;;多发性硬化的可能生物标记[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8 郭俊;李宏增;李柱一;;2010版多发性硬化McDonald诊断标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9 乔波;张春红;;石学敏院士治疗多发性硬化随诊体会[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7期

10 刘立飞;刘学军;徐静;;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多发性硬化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伶君;周红雨;赵代弟;;多发性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及血清MOG抗体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林挺;;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多发性硬化验案分析[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砺;梁战华;王恺悦;赵航;;多发性硬化复发与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关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庄立;;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预测指标及治疗[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王玲玲;;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A];200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曾红梅;张志钧;;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多发性硬化12例[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欧阳建;徐运;倪秀石;陈兵;许景艳;杨永公;周荣富;邵晓雁;徐勇;;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及长期随访[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刘江涛;戴艳芳;董会卿;李坤成;;多发性硬化颅内静脉窦与颈内静脉形态的增强MRV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刘亚欧;Helmut Butzueken;Scott Kolbe;Peter Mitchell;Gary Egan;李坤成;;多发性硬化脑内Gd-DTPA强化病灶出现前5个月表现正常脑组织区域的DT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丁志贤;;蜂毒疗法在多发性硬化中应用发展[A];首届全国中医蜂疗临床技术推广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施慧芬;多发性硬化de中医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2 记者 仇逸;专家呼吁关爱多发性硬化患者[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记者 王雪飞;我国将建8个多发性硬化诊疗培训基地[N];健康报;2010年

4 靖九江;卫生部医政司与默克雪兰诺合作开展“中国多发性硬化诊疗培训项目”[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邱爽;多发性硬化易致残[N];保健时报;2010年

6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张华;多发性硬化极易误诊[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多发性硬化,易被误诊的神经病[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徐亚静;中西医结合治多发性硬化优势明显[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乔蕤琳 陈英云 记者 赵宇清;多发性硬化致病“元凶”被发现[N];黑龙江日报;2011年

10 乔蕤琳 陈英云;哈医大专家发现多发性硬化致病新机制[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福庆;磁共振定量弥散张量对多发性硬化脑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蒋天裕;多发性硬化康复评定及康复体操方案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林艾羽;Sp3基因结构及其与多发性硬化遗传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初曙光;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杨扬;纤维蛋白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诊断价值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6 董万利;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刘影;DTI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以及肿瘤FA与其微结构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郁欣;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振新;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病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田财军;多发性硬化从内毒论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海谅;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析及血清尿酸与多发性硬化关系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2 冯雪梅;多发性硬化患者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粘蛋白域蛋白-3(Tim3)阳性T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肖丽华;多发性硬化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田作军;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和IL-16的ELISA定量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5 郝勇;多发性硬化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6 李晟;Nogo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7 王欢;多发性硬化161例和视神经脊髓炎33例临床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陈丽萍;多发性硬化患者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9 陈欣;Th17细胞与多发性硬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李美山;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改变的电生理评价[D];昆明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816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816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f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